跳转至

(十六)因时制宜的重要性

(十六)因时制宜的重要性

无失天信(1),无逆气宜(2),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3)。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讲解〕

本文说明根据时令季节、气候变化进行调治,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

(1)”天”,指天时。“信”,即应时而至。“无失天信”,是说要严格掌握时令季节,不要错过天时信息。这明确告诉人们,要重视时间条件。否则,就会失去应有的客观标准,无法了解春夏秋冬的时令季节,无法区分气候变化的正常和反常。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句中两“至”的重复出现,前一“至”指时令,后一“至”指气候。时至而气至,这是正常之气;时至而气未至,这是不及之气,时未至而气至,这是太过之气。可见只有把时间和气候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区别气候的常变,这是中医学识别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2)“逆”,违反。“气”,气候。“宜”,适合。全句意是说在治疗上不要违反当时气候变化所适合的条件,由于不同的气候变化,有着不同的致病特点,而疾病的发生,又与一定的气候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特点,分析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相应地在治疗上必须根据时令气候的变化,采取与之相适合的治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面,都不能违反气候的宜忌,故本篇提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即用热药不要触犯天气之热,用寒药不要触犯天气之寒。但这不是绝对的,对于特殊情况,又应该特殊处理,故又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即是说,夏自感寒,也不能不用辛温的药;冬日受热,也不能不用苦寒的药。

(3)“翼”,有帮助的意思。“其”,指气候。“胜”,指胜气。“赞”,赞助。“复”,指复气。“至治”,即最佳的治法。本文意为在治疗上不要助长偏胜之气,如热气偏胜而反用热药,寒气偏胜而反用寒药之类皆是。同时也不要助长太过的复气,气候的胜复虽属于自稳调节现象,但对人体来说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高世栻说:“五行之气,贵得其平”。吴崑也说:“岁气有偏,人病因之,用药必明乎岁气。”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存在着有机联系,气候的太过不及,都有可能影响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导致外来病邪侵袭或机体脏气失调而发生病变。如果在治疗上不与时令季节、气候变化紧密结合,就容易犯虚虚实实的错误。故张介宾说:“翼其胜,赞其复,皆助邪也,知而弗犯,是谓至妙之治。”这是《内经》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的问题。

〔临证意义〕

诊治疾病,必须重视天时,气候的变化,才能掌握疾病机转,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内经》强调“无失天信,无逆气宜”。后世医家有不少临床应用的典型病例,如叶天士医案记载一例: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合经旨。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用药之权衡也。至于颐养(调养情志)工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

金石斛 化橘红 北秦皮 草决明 冬桑叶 白蒺藜 嫩钩藤 生白芍

又,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肾阳已折其上引之威,故诸症亦觉小愈,虽曰治标,正合岁气节候而设。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自来中厥,最防于暴寒骤加,致身中阴阳两不接续耳。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

九制熟地 肉苁蓉 生虎胫骨 淮牛膝 制首乌 川萆薢 川石斛 赤白茯苓 柏子霜 黑穞豆皮

立冬后三日,诊得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经言“痿生大热”,热耗津液,而舌刺、咳嗽、流泪者,风阳生于上也;上则下焦无气矣,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制首乌 杞子 天冬 茺蔚子 黄甘菊 黑穞豆皮 茯苓 川石斛 虎骨胶(《临证指南》)

从本案可见,叶氏结合当年风木司天的岁气,春夏季节阳气上升的外在发病条件,以及患者平素情志失调的内在因素,根据临床表现,判断为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因此先用苦辛酸降法以治其标,继而补益肝肾,以治其本,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次年立秋后又发病,叶氏认为与当年天气大热已久有关,所谓“热则其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因而采用了清上安下,补益肝肾的治法。

电子版注:

1、原文有“补益上虚本病”,根据上下文应为“补益下虚本病”,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