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三)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

(十三)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1):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2)。

​《灵枢·本藏》

〔讲解〕

本文从五脏与精神气血的关系以及六腑的主要功能,讨论脏腑的生理特点。

(1)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精气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精微所化,但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或化为气,或合而为血;或化生为精,或表现为神。所以五脏所藏精气不同,所主精神活动也不相同,如心主血脉以养神,肝藏血以舍魂,肺主气以养魄,脾生营而藏意,肾藏精在神为志。从五脏所藏精气不同,因而所主精神活动也不同。可见,藏精气是五脏的主要功能,五脏在功能上表现出来的差别,与五脏所藏精气的不同密切相关。

(2)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其具体的分工是,胃主受纳水谷,小肠泌济别汁,大肠主传送糟粕,膀胱主贮存水液排泄水液,三焦主通调水道,而总的功能不外是传化水谷和运行津液两个方面。

〔临证意义〕

五脏主藏精气,只有五脏贮藏的精气充盛,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五脏的病变,以虚证多见。由于五脏功能具有不同的特点,精气在五脏中常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所以五脏虚证也有不同的特点。如心主血脉,但必须依靠心阳的作用,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所以心之精气不足,既可表现为心阴虚,也可表现为心阳虚。肾为封藏之本,元阴元阳皆寓居其中,所以肾脏失藏,或表现为肾阴不足,或表现为肾阳不振。又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阳易亢而阴易虚,所以常见肝阴不足。临证应针对五脏不同的虚证,采用相应的补益之法予以治疗。“不写”是指五脏精气宜贮藏于内,不能妄耗于外,并不意味着五脏精气不得输泻。五脏精气既要充满,也需调畅,如脏气呆实,也会发生疾病。如肺气壅滞,肝气郁结,脾气不运等,治疗应采取宣通之法使脏气恢复通畅。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1),故满而不能实(2)。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3),故实而不能满也(4)。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5)。

​《素问•五藏别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五脏与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特点。

(1)五脏主藏精气,其所藏精气,即是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只有所藏精气丰满充盛,五脏乃至全身的脏器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五脏精气宜贮藏于内,不宜散泄于外。如果五脏失藏,精气不足,就会出现种种虚性的病变。

(2)“满”,充满,指五脏精气只宜充满。“实”,充实,指六腑常被水谷所充实。高士宗注:“盖凝结之精气充足,则曰满;饮食之糟粕充足,则曰实。”“满而不能实”,是说五脏藏精宜充满而不宜象六腑那样为水谷所填塞。

(3)“传”,指传送。“化”,指转化。“传化物”,指六腑不但有传送水谷的功能,而且也是水谷消化腐熟、化生精微的场所。水谷只有在六腑中依次传送,才能化生精微,排泄糟粕。六腑以通为用,虽常有水谷充实,但不能久留。如果水谷或糟粕久留不去,六腑不通,就会出现种种实性的病变。

(4)六腑以通为用,只宜为水谷所充实,不能象五脏藏精气那样经常保持盛满。所以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则肠中空虚;水谷再下行,肠充实,胃就空虚,六腑之实是在肠胃一虚一实交替情况下而存在的,所以六腑是一时的被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

(5)藏与泻是脏腑两个不同的生理功能,藏,就是吸取水谷精华;泻,就是传送水谷,排泄糟粕。所以脏有满而不实,腑有实而不满的特点。但是,脏与腑在生理功能上又是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如六腑的传化要依靠五脏的功能,五脏的藏精又需赖六腑的消化吸收。正如张琦所说:“精气化于腑而藏于脏,非腑之化则精气竭,非脏之藏则精气泄。”

〔临证意义〕

五脏所贮藏的精气,是供给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五脏功能是以“藏精气而不泻”为其生理特点。如果五脏精气不足,就会产生各种虚证,或因虚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证,故须通过补益或补泻兼施的方法以助其恢复。如《难经》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是补益五脏所采取的常用治法。但是,五脏精气来源于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补益五脏又当以脾肾为重点,正如程钟龄在论补法中说:“是知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可偏废。”但又当根据具体病情,分别进行调补,故又说:“古人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肾也。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医学心悟》)

六腑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既要不断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又要将消化后的废料及时排出体外,所以六腑的功能是以“传也物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后世“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六腑有所阻滞,或痰食停聚,或邪热内结,或瘀血留蓄,或气机阻滞,均河导致传化功能失常而引起一系列的病变,故须通过通腑导滞以消除积滞,通畅气机,以恢复六腑的“传化”功能,所谓“补五脏,补以守;补六腑,补以通”(《医医病书》)。后世提出“六腑以通为补”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