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八)四海功能及所主腧穴

(十八)四海功能及所主腧穴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1),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2)。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3)。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4)。

​《灵枢•海论》

〔讲解〕

本文论述四海的功能,及其所主的主要腧穴。

(1)“海”,有会聚之意。水谷入口,汇聚于胃,胃是受纳腐熟水谷之处,五脏六腑皆禀受精微之气于胃,故称为“水谷之海”。正如《灵枢•五味》所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也。”

“输”,通腧,指腧穴。气街、三里二穴是足阳明胃经经气出入,气血输运的枢纽,所以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2)“巨虚之上下廉”,即上下巨虚穴。上巨虚穴,在足三里穴下三寸;下巨虚穴,在足三里穴下六寸。冲脉与任、督二脉同起于胞中,在前与任脉并行于胸中,后又与督脉相通;且与阳明经“合于宗筋”,“会于气街”,又“注足少阴之大络”。所以冲脉既与总任一身阴经之气的任脉、总督一身阳经之气的督脉相通;又与后天足阳明胃经、先天足少阴肾经相连,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大杼、上、下巨虚三穴是冲脉气血输经的主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3)“膻中”,指胸中部位而言,与它处指心包络有别。“柱骨”,即颈椎。柱骨上,指哑门穴;柱骨下,指大椎穴。膻中指胸中部位,为肺之所居,肺主一身之气,行呼吸,吸入大气,与水谷精气合为宗气,以充养全身。所以膻中为宗气生成和汇聚之处,称为气之海。哑门、大椎、人迎三穴是腹中气海气血输注的主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4)“盖”,指头顶正中之百会穴。髓为精化,藏于骨腔者为骨髓,其中藏于脑者最多,所以脑为髓汇聚之处,称为脑海。张景岳说:“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百会、风府两穴是髓海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临证意义〕

胃为水谷之海、是受纳腐熟水谷的脏器,与脾相表里,所以水谷之海的病证,就是脾胃的疾患。水谷之海有余的证候,如食滞胃脘,可见脘腹胀痛拒按、吞酸暧腐、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通或滞下不爽等症,治宜消食导滞;其不足的证候,有如脾胃气虚,症见纳减,饥不欲食,食后作胀等,治疗又当补益中气,用补中益气汤之类。如《灵枢•海论》后文所说:“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气血的要冲,又称血海。冲脉起于胞中,随腹直上,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空虚,血海不足,会使经量减少,但阴血化生于脾,而藏于肝,所以血海不足,都责之于肝脾,临床常从健脾益气,养肝补血入手治疗。如是寒邪等外邪侵入冲脉,经脉不通,经气因之攻冲上逆,则可见腹痛、疡处筑动应手等症。治疗又当以祛寒降逆为法。脑为精髓汇集之处,与肢体的动作、七窍的功能,保持头部清醒有关。髓海有余,精髓充沛,则肢体活动有力、耳目聪明、头脑清醒。髓海不足,精髓空虚,就会出现自觉头脑旋转耳鸣、小腿酸软无力、眩晕、站立不稳、目视昏花、精神萎靡等症。如同篇下文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咳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为髓海,髓又为肾精所化,所以脑髓不足,责之肾精命火亏损,临床常用补肾的方法治疗。膻中为宗气生成和汇聚之处,其有余不足,常是肺脏病变的延续。气海有余,有如外邪束肺,肺气失宣之证,可见胸中气满、烦闷喘息等症,治疗应当以祛邪宣肺为主。气海不足,有如肺气不足之证,可见精神倦怠、短气懒言、语言低微等症,治疗又当以补益肺气为主。综上所述,四海的病证,大多由肺、脾、肝、肾等脏腑的病变导致,所以,对其病机的认识不能脱离脏腑,治疗也大多以调治脏腑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