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外邪的传变与病理

(一)外邪的传变与病理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1)。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2);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3);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4)。

《素问•皮部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了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及其病理变化。

(1)“廪”,王冰注:积也,聚也。外邪伤害人体,先起于皮毛,然后渐次内传。当邪中皮毛时,腠理开泄,邪气随之侵入络脉,若留而不去,就会传入经脉,再稽留不去,就会传入于腑,最后积聚于肠胃。因为邪入胃腑,一般不复外传。

(2)“泝”,(sù素),吴崑注:“泝,淅同,洒渐恶寒也。”此描述邪由皮毛传络脉的病理变化:当邪气入侵皮毛时,则发生寒慄,且毫毛慄起,腠理开泄。邪入络脉时,则络脉满盛,出现相应部位的色泽改变,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之类皆是。

(3)“感”,《甲乙经》作“盛”,可从。“陷下”,指脉内陷。邪气由络传经,邪正相搏于经脉之中,则经脉盛满,此即后文所说:“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害于脏腑。”若正气虚,则脉下陷而不起,按之无力。

(4)“骨消”,因热而髓减,骨失所养。“肉烁”(shuò朔),因热盛而致肌肉消瘦。“䐃”(jiǒng窘),肌肉突起部分,指肘膝后,肉如块者。“䐃破”,指大块肌肉消失。“肉烁䐃破”,指肌肉极为消瘦。若邪气留滞在筋骨之间,寒气偏盛,则筋脉收引,血气凝滞,故见筋脉拘挛不伸,骨节疼痛;若热气偏盛,则阴精耗伤,筋骨失养,则见筋脉弛纵,骨弱无力,肌肉瘦削,皮毛枯槁。

〔临证意义〕

外邪入侵,一般都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由皮毛而络脉,由络脉而经脉,由经脉而脏腑,依次传变,逐渐深入。无论伤寒的六经传变与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都反映了这个基本规律。但病邪传变的次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其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例如,伤寒之邪有初病即直中三阴,温热之邪有初病即内犯营血的情况,所以不能机械看待。如《医学源流论》说:“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所谓躯壳之病也。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何络,或传或不传,其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其言则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至治之难易,则在经络者易治;在脏腑者难治,且多死;在皮肉筋骨者易治,亦不易死,其大端如此。至于躯壳之属于某经络,以审其针灸用药之法,则《内经》明言之,深求自得也。”徐氏(大椿)对病邪传变情况的分析,颇切合实际。

文中提到“邪入于腑,廪于肠胃”,指出了邪气传至阳明,一般不复再传的病理特点,如张石顽说:“邪热入胃,则当详三阳明(邪气有从太阳传至阳明,或从少阳传至阳明,或阳明经腑相传者,即所谓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之源,而与三承气缓急分治。盖阳明居中,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至此悉宜攻下,但须俟结定,则邪热尽归于胃,然后下之。若结未定而下早,则有结胸痞硬,挟热利等证,以邪热归并中土未尽,乘机内入而为变矣。故伤寒有汗不厌早,下不厌迟,发表不开,不可攻里之戒。”邪传阳明,往往一下而解,但下之不可过早,也不可过迟,否则就不能适得“急下存阴”的目的。但这仅是针对伤寒而言,若其它疾病又不必拘泥于此。

电子版注:

1、原书有“沂然起毫毛”字样,应为“泝然起毫毛”,电子版已改。

2、原书有“肉烁腘破”字样,应为“肉烁䐃破”,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