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证 候

(二)证候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灵枢•经脉》

[讲解]

本文论述太阳头痛证。

'“是动”,张志聪说:“夫是动者,病因于外。”徐灵胎说:“是动诸病乃本经之病。”故“是动”之病,即经脉受到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证。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外邪侵袭膀胱经脉,邪气上冲,经输不利,故见头痛及眼球好象脱出,颈项象被扯拔一样。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灵枢•寒热病》

[讲解]

本文论述阳明头痛证。

“迎”,据《甲乙经》、《太素》等当作“逆”。“人迎”,这里指足阳明胃经穴,喉结旁开1.5寸处。全句意为,阳明胃经邪盛,上逆于头故头痛。阳明经气上逆,致使肺气不降,故胸中满闷,呼吸不利。治疗当取足阳明经人迎穴,以泻热降逆。《伤寒论》也认为,燥屎结于下,浊气攻冲于上,可致气喘昏冒,当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灵枢•厥病》

[讲解]

本文论述足阳明经气逆乱所致的头痛。

“厥头痛”,指经气逆乱上冲头脑而致的头痛,正如马莳注云:“厥头痛者,邪气逆于他经,上干于头而痛也。”足阳明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头痛。足阳明经脉上循于面而胃络通心,故邪逆于阳明,可兼见面部浮肿,心烦等症。可选足阳明胃经穴位治之。若阳明气逆,病及太阴;或太阴病变,而致足阳明气逆者,当兼取足太阴而治。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

​《灵枢•经脉》

[讲解]

本文论述少阳头痛证。

胆足少阳之脉,何以主骨所生病者?其理约有二点:一,胆附于肝,在体为筋,肾与膀胱相表里,在体合骨。肝藏血,血生精,精濡于骨;肾藏精,精生血,血荣于筋。概括说明了筋与骨的关系,故《新校正》引全元起注:“少阳者肝之志,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二,《难经•四十五难》有“髓会绝骨”之说。绝骨,系足少阳经穴,说明骨髓的气化所聚,在于少阳。此外,张景岳还从味苦质刚方面解释了胆主骨所生病的原因,“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风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由上可见,少阳与骨有密切联系。少阳之气发于骨,骨的运动功能受少阳支配。若少阳有病则可直接影响到骨。如杨上善注云:“足少阳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

足少阳胆经,走于目锐毗,上抵头角,且又主骨,故胆气上逆,清空受扰,发为头痛。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写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灵枢•厥病》

[讲解]

本文论述足少阳经气逆乱所致的头痛。

“涌”,涌盛。“写”,同泻。耳前后脉为足少阳经循行部分。足少阳经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头痛剧烈,少阳以相火用事,火气上逆则表现为耳前后脉络充盛而有热感。此时应急则治其标,先刺破脉络出血,以泻其热,再取足少阳胆经有关穴位进行调理。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灵枢•厥病》

[讲解]

本文论述太阴头痛证。

“意善忘”,脾藏意,意者忆也,有记忆之义,太阴经气逆乱,影响脾志,故善忘,正如张志聪注云:“太阴之气厥逆,则脾脏之神志昏迷,故意善忘也。”“按之不得”,孙鼎宜注云:“阳邪在头而无定所,则按之不得。”即头痛找寻不到固定的部位。“头面左右动脉”,指足阳明经循于头面的部分。足太阴足阳明,互为表里,因此,太阴之气,厥逆于上,病及阳明,发为头痛,故治疗先取头面左右的足阳明经穴,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太阴经穴以补脾气。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灵枢•厥病》

[讲解]

本文论述少阴头痛证。

“贞贞”,固定不移的意思。“五行(háng杭)”,五行指头部分布着的五条经脉路线,中行为督脉,其旁左右两行为足太阳膀胱经,又旁左右两行为足少阳胆经。“行五”,指上述五行经脉路线,每行在头部各有五穴,如中行督脉经的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旁足太阳膀胱经的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旁足少阳胆经的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共二十五穴。肾水不足,心火独亢,皆少阴经气逆乱,上冲于头顶故头痛,特点为头重痛,固定不移。治疗时可选取头部穴位,以散阳热厥逆之气,再取手少阴心经以泻火,后取足少阴肾经以壮水。本条体现了壮水制火,泻南补北之法。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灵枢•厥病》

[讲解]

本文论述厥阴头痛证。

“头脉痛”,谓头部脉络作痛。“反盛”,指头部脉络搏动激烈,异常盛满。全句意即足厥阴属肝络胆,上连于目,与督脉会于巅顶,肝气上逆,故头脉痛。疏泄失职,故情绪悲苦,常哭泣。察其头部脉络搏动激烈,异常盛满之处,用针刺破出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理。


肝气逆则头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

[讲解]

本文论述肝气上逆引起的头痛证。

足厥阴肝经,上于巅顶。若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或肝肾阴虚,肝阳亢逆于上;或肝失疏泄,肝气上逆;或厥阴寒气上攻等,皆能引起头痛。如当归芦荟丸、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用治肝阳上亢的头痛;吴茱萸汤散寒降逆,用治厥阴寒气上攻的头痛。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灵枢•厥病》

[讲解]

本文论述偏头痛。

“头半寒痛”,指偏头有冷痛感。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于头,太阳经脉在中,手足少阳、阳明皆分络于头之左右,循耳上行头角,故寒邪客于少阳阳明经脉,则为偏头痛,所以可用针刺二经的穴位以治疗偏头痛。张志聪注云:“先取手而后取足者,手经之脉,上于头而交于足经也。”反映了《内经》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的思想。外邪侵犯经脉,始于手经然后传入与其相表里的足经。今见偏头冷痛,应当早期治疗,先取手经穴位治疗,以防传变。若病邪深入,传于足经,则又当取足经穴位以泻其邪。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灵枢•厥病》

[讲解]

本文论述真头痛证。

“真头痛”,指不因经气逆乱上冲头部,而因邪气在脑所致的剧烈头痛。“节”,指肘膝关节。全句意即寒气入深,直犯于脑,头为诸阳之会,寒气内盛于脑,则阳气败竭,邪气盛而正气衰,故见脑尽痛。四肢为诸阳之本,今寒气入脑,阳气败竭,四肢失温,则手足冷到肘膝关节,而为死证。


[临证意义]

头痛,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为临床的常见病证。《内经》对头痛的论述较详,有头痛、厥头痛、真头痛、头半痛(偏头痛)等名称。

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凡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阻遏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阴阳逆乱、瘀血阻滞、脑失所养等,皆可发生头痛,其病机可用一“厥”字概括。“厥”者逆也,《内经》认为,头痛多由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所致。如王肯堂说:“试考《内经》论头痛所因以明之。如风从外入,振寒汗出,头痛。……凡此皆六气相侵,与清阳之真气相薄而痛者也。至于……《灵枢》谓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足阳明、太阴。……凡此皆脏腑经脉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经隧而痛者也。盖头象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

《内经》对头痛的辨证施治,除提出要审察病因病机外,尤其强调要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参照经络循行部位,判断病在何经,进行分经论治。如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因此太阳经气逆乱,见头痛而伴见项痛,腰脊痛,治疗取足太阳经。再如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足少阳经气逆乱,见耳前后脉涌有热感,治取足少阳。再如头半痛,取分布循行于头侧的手足少阳、阳明经以治之。这些理论对后世影响颇大。如张从政说:“夫头痛不止,乃三阳之受病也。三阳者,各分部分,头与项痛者,是足太阳膀胱之经也。攒竹痛,俗呼为眉棱痛者是也;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也。”再如分经论治者,李东垣说:“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还有主张在辨证施治原则下,时或选用引经药者,如朱丹溪说:“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此对发挥原方药效,有一定帮助。

《内经》述及的一些头痛的脉象和症状特点,亦可作为临床辨证之参考。譬如经云“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短为气病,有虚实之分。有属阳气亏虚者,如吴孚先治一人,患头痛不止,脉短而涩。吴氏认为,头为诸阳之首,若外邪所乘,脉当浮紧而弦,今反短涩,短则阳脱于上,涩则阴衰于下,更加手足厥冷一症,为真头痛,法在不治。若能猛进参附,或翼挽回万一。吴氏如法治之,果愈。又如经云少阴厥头痛,为“贞贞头重而痛”。如李士材治蒋少宰,头痛如破,昏重不宁,风药血药痰药久治无功。其脉尺微寸滑,诊为肾虚水泛为痰,用地黄、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沉香,两日则减六七,再用七味人参汤送服前方,五日其病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