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概论

(一)概论

黄帝问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1)。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2)。

​《灵枢•胀论》

[讲解]

本文论述胀的病因病机。

(1)“并脉”,即依傍经脉循行的意思。杨上善注:“卫气在于脉外,傍脉循于分肉之间。”“阴阳相随”,“阴阳”指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与卫气相伴而行。张志聪注:“阴阳相随者,谓脉内外之营卫相将而行。”“天和”,“天”,即自然界。“和”,即协调。谓营卫之气的循行与自然界阴阳运动规律协调平衡。“五脏更始”,指营卫之气行于五脏,终而复始。张志聪注;“五脏更始者,谓营行脏腑经脉,外内出入,阴阳递更,终而复始。”“五谷乃化”,谓脏腑经脉功能正常,则饮食物得以化生精微,以濡养人体。卫气在人体内,正常时依傍血脉而运行于分肉之间。卫行脉外,营行脉中,相伴而行,出入逆顺,有一定规律,与自然界阴阳运动规律相应。营卫之气,在内输注五脏,在外适应四时,循序出入,则脏腑功能正常,以生化饮食精微,营养人体。

(2)“后”,以《甲乙经》作“而”,为是。“厥气”,指人体脏腑机能紊乱,阴阳失调而致的逆乱之气。“真邪相攻”,即正气与邪气相互交争。“合”,以《甲乙经》作“舍”,为是。“舍”,即停留之意。上节讨论卫气的生理情况,本节讨论卫气失常导致胀的原因。卫气正常,则运行有序,营卫协调,阴阳相随。如人体脏腑机能紊乱,阴阳失调,逆气趋下,所谓“厥气在下”,可导致营卫之气运行失常而留止不行,是为内因。气逆于下,则易为寒邪所凑。因寒为阴邪,清湿之邪伤人,下先受之,由下而及上,故谓“寒气逆上”。寒主收引,益使卫气逆行留止,是为外因。厥气在下,寒邪逆上,使营卫之气逆乱,壅滞不行而形成胀证。如马莳注:“惟厥气从下而逆,则营卫遂失其常而留止不行。寒邪随厥气以上行,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灵枢•胀论》

[讲解]

本文论述胀的发病部位。

“舍”,居室为舍。这里指发病的部位而言。“排”,排除在外的意思。“郭”,同廓,空也。胀的发病部位,不在脏腑本身。在内者,在脏腑之外,胸胁的空廓之中。在外者,在皮肤腠理之间,使人肌肤发胀。正如张志聪注:“胀之舍者,在内者,皆在于脏腑之外,空廓之中;在外者,胀于皮肤腠理之间,故命曰胀。谓胀在无形之气分也”。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灵枢•胀论》

[讲解]

本文论述胀的脉象。

“大”,指大脉。“坚”,指脉来坚硬不柔和。“涩”,指涩脉。脉大而坚,表示邪气盛实。“涩是气血阻滞的表现。马莳注:“脉见于寸口,其脉大者,以邪气有余也;其脉坚者,以邪气不散也;其脉涩者,以气血涩滞也;故为胀。”邪气盛实,气血涩滞,故为胀。


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1)。……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2)。

​《灵枢•玉版》

[讲解]

本文论述胀的逆证。

(1)“清”,即凊,冷也。“泄”,指大便泄泻。邪气内盛,正气抗争、气血壅盛,则身热脉大而腹胀。因邪气盛大,故为逆证。若阳气亏虚,阴寒内盛,则四肢清冷。脾肾阳虚,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则腹胀、腹鸣而泄泻。若脉证相反,而见脉大,是阴盛于内,阳气浮越于外所致,故为逆证。张景岳注:“身热脉大而加以腹胀,表里之邪俱盛也,是为一逆。腹鸣而满,四肢清冷而兼后泄,阴证也。脉不宜大而大者,脉证相反也。是为二逆”。

(2)“脱形”,指形体瘦削。“时绝”,指脉象有时按之不得。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如果脾阳袞败,无以运化,则腹胀,四肢厥冷,肌肉脱削,严重泄泻。脾阳亏虚;不能固摄阴血,则见便血。若阳气亏虚,孤阳将脱,可见脉大、时绝,是为逆证。如张景岳注:“腹大胀者,最忌中虚,若见四肢清冷,而脱形泄甚者,脾元败而阳气去也,故为一逆。腹胀便血,阴病也。脉大时绝,孤阳将脱也,故为二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