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概 论

(一)概论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素问•金匮真言论》

[讲解]

本文论述因肾藏精则不易病温的机理。

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它不仅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故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亏则生命力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精足则正气胜于邪气,就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温热病邪最易耗损阴精,如果阴精不足,又易招致温邪的侵袭,所谓“阴虚者,阳必凑之。”所以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病温虚甚死。

《素问•玉版论要篇》

[讲解]

本文论述病温而阴虚较甚者的不良预后。

温病的发生,本与阴精不足有关,而温热之邪,又最易伤阴,所以,如果精血虚甚,更无以制胜温热,邪盛正衰,故预后多不良。柳宝诒说:“经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则凡病温者,其阴气先虚可知。使或虚而未至于甚,则养阴透邪,治之如法,犹可挽回。若病温者而至虚甚,则热邪内讧,阴精先涸,一发燎原不可治矣。”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⑴。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2),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3)。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⑷。

《素问•评热病论》

[讲解]

本文论述阴阳交证的症状和转机。

(1)“辄(zhé哲)”,即的意思。“脉躁疾”,指脉搏急数不宁。“阴阳交”,病证名,指温病过程中,阳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的一类危重病证。在温病中,即使病人有汗出,但热不随汗而解。反而又复发热,脉搏急数不宁,其病不因汗出而减轻,反而出现狂言乱语,不能饮食等症,这是阴阳交病。张景岳注:“汗者阴之液,身热脉躁者阳之邪,病温汗出之后,则当邪从汗解,热退脉静矣。今其不为汗衰者,乃阳胜之极,阴气不能复也,故为狂言,为不食。正以阳邪交入阴分,则阴气不守,故曰阴阳交,交者死也。”

(2)“于”字为语助词,“谷生于精”,即谷生精。“骨肉之间”,指表里之间。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来源于水谷。水谷摄入多,则精气充沛,精气充沛则汗源不乏,正气得助。今邪气与正气在表里之间相争,如果阴精充盛,正能胜邪,并且治疗得当,则邪气即随汗而出。

(3)“俾”,同禆,补益的意思。“倾”,危险的意思。水谷是精气的来源,能食则精气充沛,正能胜邪,故汗出之后不复发热。如果阳热盛极,阴精大伤,正不胜邪,邪盛正衰,故汗出即热。阳热内盛,胃阴受损,胃气失调,故不能食。不能食则精气得不到水谷的补充,引起汗源乏竭。若阳热邪气久留不去,正气日衰,故预后多不良。

(4)“《热论》”,指《灵枢•热病》。“三死”,指汗出之后热不退,又见脉躁盛、不能食、狂言失志三种死候。杨上善注:“汗出而热不衰,死有三候:一不能食,二犹脉躁,三者失志。”温热病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气退正气复的佳象。今汗出而脉仍躁盛,不因汗出而有所宁静,这是邪盛正衰的危候,预后不良。精舍五志,故邪热盛极,耗伤阴精,扰乱神明,神志失常,可致言语狂妄。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在汗出复热之后又见神志失常之症属于危候。汗出热不衰,又不能食,脉躁疾,狂言失志,是邪热内盛,正气亏虚之证,故病情即使暂时有所缓解,但终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