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一)逆从四时

(十一)逆从四时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1),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2)。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3)。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4)。阴阳有时,与脉为期(5),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5)。

《素问•脉要精微论》

[讲解]

本文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点,四时阴阳变化与体内阴阳变化相应的理论,论述四时正常脉象变化。

(1)万事万物在大自然之内,万事万物之外,指自然界。上、下,四方为六合,“六合之内”,泛指天地之间,即宇宙。

(2)“忿”,有急疾之意,此指秋气劲急。“怒”,有气势强盛之意,此指冬天寒杀之气充盛。阴阳的相互作用,是天地之间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自然界四季变化,四时阴阳变化与之相应。所以,四季更替,即由温暖的春天,发展为炎暑的夏天;秋天的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其根源在于四时阴阳变化。

(3)“四变之动”,指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动。“上下”,泛指脉象浮沉盛衰的变化。四时气候变动,脉象也随之发生浮沉盛衰等变化。“中”,有合之意。“规”,校正圆形的工具,“矩”,校正方形的工具。“衡”,指秤杆。“权”,为称锤。春气升发,脉弦滑圆活,如规之象。夏气隆盛,脉洪盛方正,如矩之象。秋气收涩,脉轻涩而散,如衡之象。冬气闭藏,脉沉石向下,如权之象。

(4)冬至以后四十五日至立春,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阴气开始下降。夏至以后四十五日至立秋,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这是说明自然界四时阴阳升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5)自然界阴阳升降盛衰有一定规律,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相应,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阴阳升降盛衰有时,所以四时脉搏也有规、矩、权、衡的变化。

(6)脉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是为正常。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谓之“相失”。根据四时脉象的异常变化,即可分辨病属何脏、如春不见弦脉,则知肝病。再结合四时与脉象的相生相克关系,则能测知疾病的生死吉凶,如春得肾脉为顺,见肺脉为逆。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1)。春日浮,如鱼之遊在波(2);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3);秋日下肤,蛰虫将去(4);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5)。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6),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7)。

《素问•脉要精微论》

[讲解]

本文进一步论述四时正常脉象,并提出了春、夏,秋、冬、内、外六个方面,为诊脉大法。

(1)“道”,指方法,法则。“虚”,清虚,指思想集中,无杂念。“静”,宁静,指外在环境的安静。“保”,通宝,引申为重要的意思。医生在诊脉时,应思想集中,专心致志,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

(2)春天阴气将尽,阳气始升,人体为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阳气也开始生发萌动,气血趋表,脉象如鱼浮游于水波之中,既不同于冬日在骨的脉象,又不同于轻取即得的浮脉。

(3)“肤”,指皮肤。“在肤”,谓脉浮现于皮肤之间,较在波更为显露。“泛”,浮也。“泛泛乎如万物有余”,即脉来浮盛之意。夏天阴气既尽,阳气隆盛,体内阳气充盛,趋于体表,故脉象浮而洪大。

(4)“下肤”,指脉由浮趋沉,在皮肤之下。“蛰”,指藏伏土中的越冬之虫。“去”,藏也。秋天阳气始降,阴气渐充,故脉见于皮肤之下、如蛰虫将要伏藏。

(5)冬天阳气潜藏,故脉沉伏在里,推筋着骨乃得,如蛰虫伏藏深穴,又如人们深居密室,以避冬寒一样。

(6)“内”,指五脏。“按”,即切按脉搏。“纪”,谓纲纪,纲领,此指四时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正常变化。临床切按脉搏,察候在内五脏阴阳盛衰,必须以四时脉象的正常变化为纲纪,才能正确分辨病脉,判别主病。如冬天见脉沉,不能一概断为病脉。冬见夏脉,则知是邪热炽盛,阴津亏竭之象。

(7)“外”,指四时阴阳。“终始”,指一年之内,四时阴阳交替升降盛衰变化。即阳气之开始,乃阴气之将终;阴气之开始,乃阳气之将终。要了解四时阴阳对脉象的影响,必须知道四时阴阳升降终始的整个变化过程。六者,指春、夏、秋、冬、内、外六个方面。诊脉必须以四时脉象的正常变化为纲纪,将在内的五脏与在外的四时阴阳变化联系起来,分辨病脉,判别主病,所以上述六者,是诊脉的大法。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ruǎn)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1)。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2);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3)。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4);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素问•玉机真脏论》

[讲解]

本文论述春季的平脉、病脉和主证。

(1)“气”,指脉气,下同。春天脉象如弦,主应肝脏,肝在五方属东方,在五行属木。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至此由蛰藏而开始萌生。肝木以春相应,春天体内肝气开始升发、其它脏气也随之宣泄畅达,所以春脉端直而长,状如弓弦。春为少阳当令,阳未大旺,脉弦软弱轻虚而滑,即不太急,不太实,不太涩,弦中带有和缓之象,此乃春之平脉。

(2)春脉应弦而和缓,如出现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实”,即脉来盛满。“强”,为脉甚有力。脉充实强劲,失软弱轻虚之象,即为春脉太过。春天风木当令,风气通乎肝,故若自然界春天风木气盛,不能适应者,必致体内肝气过旺,而见太过之春脉,故称病在外。

(3)“不实”,脉不充盈。“微”,脉来微弱。脉空虚微弱,失端直而长之象,即为春脉不及。阳气春萌,肝气升发,若平素肝气衰微,不能随春阳升发,必然形成不及之春脉,故称病在中。

(4)春脉太过与不及,各有不同的证候。忽忽,精神恍惚,若有所失。“眩”,眩晕。“冒”,头目昏乱。春脉太过,为肝气过旺,旺则逆乱,肝血偏聚,积久成瘀,善忘前事。正如《伤寒论》所说,“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喜忘。”上犯巅顶,扰动清府清窍,则见精神恍惚,眩晕昏乱一类巅顶疾患。

(5)“胠(qu)”,为腋下胁上部位。肝之经脉,上贯膈,布胁肋,注于肺。春脉不及,为肝气不足,肝气不足则疏泄无权,气机不利,肺气不宣,气滞胸中故胸痛。背为胸中之府,胸中肺气不利,必牵引及背。肝气不足,肝脉经气不畅,则必胁肋胀满疼痛。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1),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2);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3)。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⑷;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5)。

《素问•玉机真脏论》

[讲解]

本文论述夏季的平脉,病脉和主证。

(1)夏天脉象如钩、主应心脏,心在五方属南方,在五行属火。夏季阳气隆盛,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心火与夏相应,夏天体内心阳旺盛,并发泄于外,血为心阳鼓动而行速,故浮取脉来洪大,为来盛。阳盛于外而弱于内,故脉去时其势衰,沉取脉来徐迟,为去衰,所以脉象如钩。

(2)夏脉应来盛去衰,如出现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脉来浮取洪盛有力,沉取亦洪盛有力,即为夏脉太过。夏属火,通于心,如夏天阳热过盛,必致心气亢盛,而见太过之夏脉,故称病在外。

(3)去反盛,是相对脉来不盛而言,浮取不足,沉取相对有余,不是指脉沉取洪盛有力。张景岳注:“凡脉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谓之来,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谓之去,来不盛去反盛者,言来则不足,去则有余,即消多长少之意。”脉来浮取细微无力,沉取相对洪大有力,即为夏脉不及。阳气夏隆,心气旺盛,若平素心气不足,不能随夏火转旺,则无力鼓动血液,故脉来不盛。心气不足,但心血未亏,仍能充盈脉道,故沉取尚相对洪大有力,故称病在中。

(4)夏脉太过与不及,各有不同的证候。“浸淫”,指浸淫疮。髙士宗注:“心脉太过,则火气外浮,故令人身热而肤痛,热伤肤表,故为浸淫而成疮。”夏脉太过,为心火偏盛,火热外浮,则身热。心火亢盛,血脉凝滞不通,故肌肤疼痛。若心火炽盛,气血凝滞,血败肉腐,则发为浸淫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5)“唾”,指唾液涎沫。“气泄”,即矢气。夏脉不及,为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心神不安而烦躁不宁。心寓君火,肺为相傅之官,肺赖心火温养,若心火衰不能温肺,则肺寒而咳。脾主运化,赖心火温养,若心火不足,母不生子,火不温土。脾失健运,水湿上泛,则咳吐涎沫。脾虚气滞下陷,从后阴而出为矢气。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1),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2);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3)。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4);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5)。

《素问•玉机真脏论》

[讲解]

本文论述秋季的平脉、病脉和主证。

(1)“轻虚”,为浮而无力。“散”,为松而不敛,即柔软而不急劲。秋天脉象浮,主应肺脏,肺在五方属西方,在五行属金。秋天阳气敛降,万物至此成熟结实,所以为收成的季节。肺金与秋相应,秋天体内阳气渐趋于里,肺气收敛,卫阳不足于表,故脉来浮而无力。卫阳仍在皮毛,尚未潜藏,故浮取其势仍见迅疾之象。阴气渐升,阳气敛降而未潜藏,故沉取则散。脉来浮取轻虚迅疾,而沉取松散柔软,显见于浮位,故称浮脉。

(2)秋脉应浮而轻虚,来急去散,如出现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毛”,指脉来轻浮如毛。“中央坚”,即中取有力。毛为秋之平脉,轻浮如毛而中央有力,两旁无力者,为秋脉太过。秋天阳气敛降,若阳气当降不降,不能适应者,必致体内肺气失于收敛,鼓盈于外,中取有力,故称病在外。

(3)微,为微细无力。脉来轻浮如毛,微细无力,为秋脉不及。阳气秋敛,但尚未伏藏,故脉来轻浮如毛,若平素阳气衰微,至秋敛降,则无力鼓动血液,脉来微细无力,而形成不及之秋脉,故称病在中。

(4)秋脉太过与不及,各有不同的证候。“愠愠”,气郁而不舒之意。秋脉太过,肺气失于敛降,气壅于肺,不得下降,则气上逆,肺脏附于背,肺俞亦在肩背,故肺气当降不降,则背部气郁而不通,所以背痛而郁闷不舒。

(5)“上气”,即气上逆。“见血”,为咳吐鲜血。“病声”,指喉中喘息有声。秋脉不及,为肺气不足。肺主气,肺气不足,则使人气不接续而喘咳,喉中可以听到声响。咳久损伤肺络,气逆血亦随之上逆,故咳而吐血。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1),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2);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3)。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4);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5)。

《素问•玉机真脏论》

[讲解]

本文论述冬季的平脉、病脉和主证。

(1)“合”,闭也。“搏”,《甲乙经》搏字为濡,柔缓之意。“营”即屯兵的营垒。此比喻冬季沉石之脉。冬天脉象如营,主应肾脏,肾在五方属北方,在五行属水。冬天阳气潜藏,万物至此皆闭藏。肾水与冬相应,冬天体内肾之元阳闭藏,生机内伏,故脉来沉而柔缓有力,此乃冬之平脉。

(2)冬脉应沉而濡,如出现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弹石”,指如以手弹石,即脉来沉而坚硬不柔,此为冬脉太过。冬天寒水主令,体内阳气伏藏。若冬寒过盛,入侵体内,使阳气冰伏,失却生机,则脉沉而坚硬不柔,故称病在外。

(3)“如数”,指脉象似数脉,故知非实热所致。沉取脉象疾数无力,即为冬脉不及。肾气冬藏,若肾气不足,无所伏藏,故沉取虚数,形成不及之冬脉,所以称病在中。

(4)冬脉太过与不及,各有不同的证候。“解”,通懈。“解㑊”,犹懈怠,即肢体倦怠无力。“脊脉痛”,肾脉贯脊,此指因肾病所致的脊痛。冬脉太过,肾气为过盛之冬寒所伤,而致精亏髓减,不能养骨,故肢体倦怠无力。寒凝肾脉,经气不舒,故脊痛。损伤肾阳,则少气不足以息,懒于言语。

(5)“心悬”,指心空虚而怯。䏚(miǎo秒),指季肋之下,挟脊两旁的空软处。冬脉不及,为肾气不足,水火皆衰。肾水衰无以济心火,心失水济,故心悬,如有饥饿感。䏚中为肾脉所过之处,肾火不温,故䏚中自觉寒冷。肾脉贯脊,如肾阳衰微,脊失温煦,故脊中冷痛。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常,或为遗溺,或为癃闭,皆为小便变,故称小便变。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1);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2)。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3);脉实以坚,谓之益甚(4);脉逆四时,为不可治(5)。必察四难,而明告之(6)。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7),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8);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9)。

《素问•玉机真脏论》

[讲解]

本文论述诊察四种难治的症候,以推测疾病预后的方法。其中特别强调,脉顺从四时与否,是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诊断方法。并具体讨论了不顺从四时的脉象。

(1)“从”,顺也。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是人体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在脉象上顺从四时的表现。生气尚能通天,表明正气尚能抗邪,故为可治。

(2)“弱”,指和缓。“脉弱”,为有胃气的和缓之象。“滑”,为阴血流利之征。脉以胃气为本,此为有胃气之常脉,故虽病,因五脏得谷气之养而抗病有力,故易治。但也应察病之所在,及时治疗,不使病情发展。

(3)如果患者形体与正气不相称,疾病难以治疗;病色晦暗枯槁,疾病难以治愈。

(4)“脉实坚”,是指脉来紧急强硬而无柔和之象。或为纯阳无阴之征,或为邪气亢盛之象,但皆属无胃气之脉,故为重病。

(5)脉不与四时相应,为逆四时。正气散乱,不能顺从四时的变化,表明患者抗邪无力,预后多不良,故为不可治。

(6)“四难”,指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等四种难治的脉证。如医生诊察到上述四难脉证,因多表明预后不良,所以应向病家明确说明。

(7)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天脉应弦,若不见弦脉,反见肺之毛脉,为金克木之象。夏天脉应钩,若不见钩脉,反见肾之石脉,为水克火之象。秋天脉应毛,若不见毛脉,反见心之钩脉,为火克金之象。冬天脉应石,若不见石脉,反见脾之和缓脉,为土克水之象。都属于脏精衰微,而所不胜之脏乘之之象,预后多不良。

(8)“悬绝”,指脉来如物悬起,浮而无根,为阴气将绝之象。“沉涩”,指脉深伏于里,涩滞不行,为阳气将绝之象。皆为无胃气之脉。所以五脏脏气不但不能随四时变化而变化,并在脉象上反映出来,而且还会被所不胜之脏所乘,出现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脉逆四时的现象。

(9)“藏形”,五脏应时的脉形。“未见藏形”,谓不见五脏应时的脉象。如春夏阳气由渐盛而至隆盛,人体阳气与之相应,亦渐趋于表,故春应时脉象为弦;夏为钩,若阳气衰微,无力升浮,则不见春夏浮盛于外的脉象,而反见沉涩。秋冬阳气由敛降而至伏藏,人体阳气与之相应,亦渐趋于里,故秋应时脉象为毛,冬为石。若阴精亏极,阴不恋阳,阳失去敛藏而浮于外,则不见沉伏于里的脉象,而反见浮大。两者都是与四时相反的脉象,所以称为逆四时。


[临证意义]

四时与五脏相应,一年四时阴阳之气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人体脏腑、气血、经脉活动,而形成四时不同的脉象,后世称之为时脉。如张三锡说:“时脉者,谓春三月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藏脉平,胃脉又应四时,乃无病者也,反此疾矣。”可见所谓四时平脉,是指在从容和缓的脉象中,微有弦、钩、毛、石的现象,如若是春见弦脉,夏见钩脉,秋见毛脉;冬见石脉,就有可能是所主脏腑气旺的表现,也可能是病脉,不能一概看作为四时平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张路玉说:“春脉弦,见于人迎,肝气自旺也,设反见于气口,又为土败木贼之兆。或左右关虽弦,而小弱不枨,是土衰木萎,法当培土荣木,设用伐肝之剂,则脾土愈困矣。或肝病证剧,六部绝无弦脉,是脉不应病,亦不可治。举此以为诸脉之例,不独肝脉为然也。夏脉钩见于左寸,包络之火自旺也。或并见于右寸,火乘金位也。脾脉缓,诸部皆缓,而关部独盛,中宫湿热也。诸部皆缓,寸口独滑,鬲上有痰也。诸部皆缓,两尺独显弦状,岂非肝肾虚寒,不能生土之候乎。肺脉毛,昔人以浮涩而短为平脉,意谓多气少血、脉不能滑,不知独受营血之先,营行脉中之第一关隘、若肺不伤燥,必无短涩之理,即感秋燥之气,亦肺病耳,非肺气之本燥也。若诸部皆毛,寸口独不毛者,阳虚浊阴用事,兼挟痰气于上也。诸部不毛,气口独毛者,胃虚不能纳食,及为泄泻之征也。肾脉石,若诸脉不石,左寸独石者,水气凌心之象。右关独石者,沉寒伤胃之象也。”

脉逆四时,即春应弦反毛,夏应洪反沉,秋应毛反洪,冬应石反缓,但必须见悬绝沉涩之象,才能称为逆四时的病脉,反映所主藏气衰微。如春天见毛脉,夏天见沉脉,秋天见洪脉,冬天见缓脉,而无悬绝沉涩之象的,不能贸然认为是逆四时的死脉。正如丹源子所说:“然必曰悬绝沉涩者,正见此等脉,与常脉迥别,故不悬绝者,不可遽云死也。且其死,亦有期,按仲景云:二月得毛脉,至秋当死,是必待所胜者旺而后死也。又按《平人气象论》所云,春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等云云。是又以春与秋互对,夏与冬互对,与此稍不同,而皆不曰死,亦谓其不悬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