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二)胃气为本

(十二)胃气为本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1)。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2)。

​《素问•平人气象论》

本文指出所谓真脏脉,即是无胃气之脉,并进而强调了脉有无胃气在推断疾病预后吉凶方面的重要意义。

(1)人赖水谷营养而生存,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断绝了水谷,就会死亡,所以,人体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胃气的盛衰。胃为水谷之海,消化水谷,以养五脏。人有胃气,五脏得谷气之养则生,五脏本脉必然从容和缓。这是人有胃气的表现,故称为有胃气之脉。人无胃气,则水谷不进,五脏根本断绝,五脏本脉必然毫无冲和柔缓之象,而脉形毕露。这是人无胃气的表现,故称为无胃气之脉,多为死候,表明脉象也以胃气为本。

(2)所谓无胃气的脉象,就是胃气衰绝,五脏真气败竭外泄,五脏本脉脉形毕露的真脏脉。凡病脉,但有从容和缓之象,便是有胃气之脉,病属轻。如肝脉为弦,弦而和缓从容,为有胃气;肾脉为石,沉而冲和柔缓,为有胃气。所谓不弦不石者,是泛指五脏本脉紧疾硬强,而失悠柔和缓之象,即为无胃气之脉。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1)。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2)。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3)。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4)。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5),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6)。

​《素问•玉机真脏论》

[讲解]

本文论述脉无胃气,形成真脏脉的原理。

(1)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赖水谷精气滋养,故皆受气于胃,所以胃为五脏的根本。

(2)手太阴,指寸口脉。寸口脉是肺的经脉所过之处,肺为华盖,朝百脉,五脏之气皆上会于肺,而至于寸口。但五脏之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寸口,必须依赖胃气,才能达于寸口。胃气,泛指脾胃之气。脾胃中气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必须升降相因,水谷精微始能敷布于三阴三阳,五脏精气才能转输全身,而显现于寸口。

(3)“时”,指一年的四时。五脏之气各以其时,变见于寸口,即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但必须胃气充足,五脏精气才能随同胃气,转输全身,在其所属之时出现于手太阴寸口。

(4)五脏的精气,赖胃气资生。故如邪气盛,损伤胃气,胃气衰微,胃不进食,不能消化水谷,以养五脏,则五脏精气必然衰微。

(5)当疾病严重时,胃气衰败,不但因五脏失却濡养,五脏精气衰微,而且胃气不能转输五脏精气,胃气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寸口脉。此时五脏精气已衰,邪胜正溃,五脏真气外露,加之脉无胃气,失冲和柔缓之象,故五脏真气独见于外,而出现举按坚强,搏击有力的真脏脉。

(6)真脏之气独见,是因胃气败绝,精气衰竭,脏真之气不能内守,被迫外脱所致。邪气盛而脏气衰,精不胜邪,故主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1);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2);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3);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4);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5)。

​《素问•玉机真脏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五脏的真脏脉象。

(1)“中外者”,沉取为中,浮取为外。“急”,急劲有力。“责责然”,锋利可畏貌。肝的真脏脉,浮沉皆坚劲不柔,如按摸刀刃,锋利可畏。又如按琴弦,细急坚搏。无胃气之脉,必然兼见无神之色。肝色青,肺色白,肝病色青而不润泽,为真脏色现,兼白是金克木之象,都是无胃气的表现。毛发赖胃气转输五脏精气润泽,所以胃气败绝,精气衰竭,则毛发枯干而自折。这里指出有无胃气,不但可以从脉,还可以从色等其它方面测候。

(2)“薏苡子”,即中药薏苡仁。“累累然”,相连不断貌。心的真脏脉,坚硬而搏指,如按薏苡子,短实坚硬,连续不断。心色赤、肾色黑,心病色赤而不润泽为真脏色现,兼黑是水克火之象,都是无胃气的表现。胃气败绝,故毛发干枯自折。

(3)大而虚,指脉来浮大,虚而无根。肺的真脏脉,浮大空虚,如羽毛触人皮肤,轻浮无力之极,已失和软微毛之象。肺色白,心色赤,肺病色白而不润泽为真脏色现,兼赤是火克金之象,都是无胃气的表现。胃气败绝,故毛发干枯自折。

(4)“绝”,有极甚之意。“辟辟然”,坚硬貌。肾的真脏脉,搏指坚硬至极,如指弹石,沉而劲强坚硬。肾色黑,脾色黄,肾病色黑而不润泽,为真脏色现,兼黄是土克水之象,都是无胃气的表现。胃气败绝,故毛发干枯自折。

(5)“弱”,指脉来软弱无力。“数”,频数。“疏”,稀疏。“乍数乍疏”,即脉来忽快忽慢。长夏脉微软弱,为脾之平脉。脾的真脏脉,软弱无力,忽快忽慢,脉象已乱,是失从容和缓之象的真脏脉。脾色黄,肝色青,脾病色黄而不润泽,为真脏色现,兼青是木克土之象,都是无胃气的表现。胃气败绝,故毛发干枯自折。


[临证意义]

《内经》脉以胃气为本的观点,对后世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历代医家对胃脉的形态,形成机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在《内经》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阐发使,诊察脉象有无胃气成为临床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方法。关于胃脉的形象,《三指禅》指出“缓即为有胃气”,李梴《医学入门》指出脉来“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即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调匀的脉象为有胃气之脉。关于胃脉的形成与意义,张景岳说:“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也。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邪气之至力强而峻。高阳生曰:阿阿软若春杨柳,此是脾家脉四季,即胃气之谓也。故凡诊脉者,无论浮沉迟数,虽值诸病叠见,而但于邪脉中得兼软滑徐和之象者,便是五脏中俱有胃气,病必无害也。何也?盖胃气者,正气也。病气者,邪气也。夫邪正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凡邪气胜则正气败,正气至则邪气退矣。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张景岳接着又在《景岳全书•胃气解》中从动态与天人相应的观点,讨论了诊察胃脉的临床运用方法及价值。指出:“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曰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至于死生之兆,亦惟以胃气为主。夫胃气中和,旺于四季,故春脉微弦而和缓,夏脉微钩而和缓,秋脉微毛而和缓,冬脉微石而和缓,此胃气之常,即平人之脉也。若脉无胃气,即名真脏脉见。真脏,何以当死?盖人有元气出自先天,即天气也,为精神之父,人有胃气,出乎后天,即地气也,为血气之母。其在后天,必本先天为主持,在先天必赖后天为滋养,无所本者死。无所养者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