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四)望唇舌

(四)望唇舌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1)。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2)。

​《灵枢•经脉》

[讲解]

本文论述脾气竭绝时,唇舌的外部表现。强调了脾主肌肉唇舌理论在诊断学上的意义。

(1)足太阴脾所主在肌肉,故足太阴经的脉气竭绝,不能输布精气以荣肌肉。脾主肌肉,但其荣在唇,其经脉连舌本。足太阴脾之精气充盛,则肌肉壮盛,唇丰舌荣。反之,若足太阴脾之精气衰微,则肌肉瘦削,唇舌枯萎,唇舌的情况可以集中反映肌肉乃至脾气的情况,所以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2)若足太阴脾气竭绝,肌肉失养,则全身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则舌体萎缩、人中肿满,人中肿满则口唇外翻,所以口唇外翻是肌肉衰萎,足太阴脾气竭绝的征象。


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1),内热相搏,热如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2)。腠理闭塞,则汗不出(3),舌焦唇槁,腊干嗌燥(4)。

​《灵枢•刺节真邪》

[讲解]

本文通过对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者唇舌变化的讨论,说明了察舌面润燥,候津液荣枯的方法。

(1)外邪袭人,正邪交争,或烦劳引动,阳气外张,都能使阳气亢盛于外,发生外热。阳热亢盛,灼伤阴津,阴津不足,则阳气偏亢,可发为内热。

(2)内外两热相互搏结,邪热炽盛,如身怀抱炭火,外怕绵帛衣被靠近,也怕紧挨他人,甚至不能席地而卧。

(3)邪热郁闭腠理,不得随汗而泄,所以邪热炽盛,阴津暗耗,阴津亏耗,不能化为汗液,故汗不出。

(4)“腊”,盐渍鱼肉称为腊。“腊干”,指舌焦枯如干肉。“嗌”,指咽喉。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挟舌本。唇舌得肾阴及后天脾吸收转输的津液濡润,则润泽丰满。如内外两热炽盛,阴津灼伤,不能上承唇舌,则口唇枯槁,舌焦无津,形同干肉,且咽喉干燥。所以望唇舌的润燥荣枯,可知阴津的盈亏。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1),舌上黄身热(2)。

​《素问•刺热论》

[讲解]

本文论述舌苔黄的主病,从而提出了察舌苔诊病的诊断方法。

(1)淅(xī晰),洒也。高士宗注:“淅然如水洒身之意。”“厥”,逆也。肺热自内外蒸,困遏卫阳,皮毛失温,所以畏恶风寒,如水洒身,毫毛竖起。病属气逆作乱,故称为厥。

(2)肺脉上连咽喉,还循胃口,故肺热上薰入胃,胃热上蒸,邪热薰灼,则舌上苔黄。肺胃之热外蒸,故身热。舌苔黄,是热病的外部征象,所以察舌苔,可以候病之寒热。

[临证意义]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脉又环绕口唇,故望唇,了解唇的形色和动态变化,可以测候后天脾胃的病变,临床注意察唇,不但有利于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而且有助于判别疾病的预后吉凶。前者如《望诊遵经》说:“唇赤而吐者,胃热也,……唇色深红,洒淅寒热喘咳者,肺之虚热也。……小儿唇红厚者,脾胃健,易养也。妇人唇红厚者,冲脉盛,易产也。唇淡白者,虚也。唇惨白而吐者,胃虚也。……唇口青白而黑者,寒也。”后者如《证治准绳》说:“凡口唇焦干为脾热,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热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口噤难言者,痉风也。……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口如鱼口,口唇颤摇不止,气出不返,皆不治也。”

《内经》虽然没有详尽地论述观察舌质和舌苔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但《内经》为后世舌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医门棒喝》从《内经》理论出发,阐述了望舌的理论基础,说:“盖舌为心之苗,心属火,故其本色红也。心脾同气,火土相生,故胃气由心脾所发。所以经云:‘二病之病发心脾’。二阳者,阳明胃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位居中宫,统一身之阴阳,而主肌肉。经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又曰:‘脾者……使之迎粮。视唇色好恶,以知吉凶。’又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而心主血脉,由是可知,舌本即心脾之气血所成,盖人先生五脏,而后有肢体也。更可知,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故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