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三、不细辨真假寒热

三、不细辨真假寒热

单纯的寒证和热证,临床诊断并不困难,难于鉴别的是真假寒热错杂。识别寒热真假之法,如“病有热证而喜热饮者,同气相求也。有寒证而喜冷饮,却不能饮者,假渴之象也。有热证而大便溏者,挟热下利也,有寒证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有热证而手足厥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也。有寒证而反烦躁,欲坐卧泥水之中者,名曰阴躁也……”(《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根据程氏的论述,结合历代医家的经验,我们对如何辨别寒热真假,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要辨寒热真假,首先必须善于识别疾病的假象。而要识别假象,其前提是要熟练准确地掌握假象的特征。临床实践表明,假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假象出现的部位多在体表(皮肤、面色)及四肢。其二,假象的临床表现多自相矛盾。比如,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虽可出现身热,却反而欲盖衣被;面赤,却浅红娇嫩,时隐时现;口渴,却喜热饮,且饮亦不多;咽喉疼痛,却不红肿;烦躁不宁,却精神萎靡,形体倦怠;舌苔黄,却苔底白滑;脉大,却重按无力等自相矛盾的临床表现。真热假寒(阳盛格阴)证,虽可出现恶寒,却反不欲近衣被;面白肢冷,却体温甚高,胸腹灼热;大便下利,却味臭秽非常,或挟燥屎;面色晦滞,却见目光炯炯有神;神志昏沉,却时有烦躁,扬手掷足,形强有力;舌苔黑,却干少津;脉沉,却按之有力等自相矛盾的临床表现。

只要我们掌握了假象的特征,再参照表现疾病本质的真象,即能够揭示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等变化的内证,又可结合脉象、舌象等表现,最后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那么对寒热真假是不难作出准确判断的。应该提出的,患者的喜恶,是辨寒热真假的重要依据。仲景在《伤寒论》中告诫我们:“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条)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乃阴寒之邪凝滞于内,虚阳浮越于外,故为真寒假热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乃邪热炽盛而郁于内,阳气不能透达于外,故为真热假寒证。一般来说,病人所欲,就是他所不足的、缺少的、急需的,多是病人内在情况的真实反映,往往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历代名贤遵循仲景这一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例如,喻嘉言治一人,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异常大躁,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欲以大承气汤峻下邪热。喻氏慧眼独见,根据患者虽然“身卧地上”、“更求入井”,但“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参照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断为“阳欲暴脱,外显微热,内有真寒",认为如此真寒假热的危重证,“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能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竭其阳乎”?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观其得水不欲饮,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仅可咽大黄芒硝乎”?遂以附子、干姜各15克,人参、甘草各6克,煎成冷服。服药后阳微之状始见:寒战戛齿有声,以重被扣头覆之,再予前药一剂,终得微汗热退而安。若喻氏不“熟读精思”仲景之书,在如此复杂疑难危重症面前,必然会束手无策,茫然不知所从。甚至为假象所惑,误投寒药,造成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