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尿血

尿血

尿血又称溺血,溲血。是指络脉损伤,血液妄行,引起以血自小便而出,尿色淡红或鲜红,甚至深红色,或伴有血块、血丝夹杂而下,尿出通畅而不痛为特征的病证。

〔病因病机〕

尿血的主要发病机理为热蓄下焦,损伤肾与膀胱脉络所致,除外感邪热之外,心、小肠、肝等脏腑皆可成为此等火热之源,但亦有因脾肾不固,血失统摄或气滞血瘀,络阻血溢所致。现将尿血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热迫膀胱 多因外感之邪,化热入里,热结膀胱,膀胱血络受伤而尿血。

2.心火内盛 因烦劳过度或情志内伤,耗伤心阴,阴不敛阳,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迫血妄行而致尿血。

3.阴虚火旺 因房室不节,相火妄动或忧劳过度而伤肾阴,阴虚则生内热。肾与膀胱相表里,热伤血络,则血随尿出。

4.脾肾不固 因忧思劳倦,或饮食不慎伤及脾肾,脾虚则统摄无权,肾虚则封藏失职,以致血溢水道而成尿血。

此外,火毒炽盛,迫血妄行,或气滞血瘀血不循经,络破血溢,亦可形成尿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尿血一证,根据病因病机不同,有虚实寒热之分。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色深多热,色淡多寒。

1.辨血色与血量 尿血是血随尿出。若出血量少者,一般尿色微红,量大者,尿色较深。尿中挟有血块、血丝者,属于瘀血内停。另外,火热亢盛,迫血妄行者,尿色鲜红而深,多属实证;若无火证,属于统摄失司、封藏不固者,尿色多淡红而浅,属于虚证。

2.辨寒证与热证 凡尿血病程短兼小便灼热,黄赤短少,口干喜饮,心烦少寐,或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为热证;若尿频乏力,食少纳呆,腰痠膝冷,头晕耳鸣,舌淡脉弱者,属寒证。寒证多为不足之证,故亦属虚证。热证多为火之太盛故多属实证。

3.辨虚证与实证 尿血病程较长,兼见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者为虚证;若颧红潮热,舌赤脉数,则属肾阴不足,虚火内炽。面色苍白,舌淡脉沉弱乃为肾阳虚衰,封藏失职。若尿血新起,由于热邪下移于小肠,或因湿热蕴结,膀胱积热,损伤脉络,血热妄行而尿血,多属实证。

以小便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尚有淋证中的血淋、石林。其中血淋小便短涩频数,滴沥刺痛,欲出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石淋则有尿夹砂石而下,尿流有时中断,腰腹剧痛难忍等症。

(二)论治要点

尿血如火热灼伤脉络或迫血妄行而致尿血者有实火、虚火之别。实者宜清热泻火,虚者当滋阴清热。无论虚火实火,皆应佐以凉血止血以治标。无火热见证者多虚。脾虚者,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肾虚者,宜补益肾气,固摄止血,若兼血瘀则宜佐以理气化瘀之剂。具体治法如下。

1.清热凉血 凡有热证则无论虚热实热皆宜此法清之,因火热之邪皆可伤及血络,迫血妄行,一般热盛者,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常用药如生地、木通、连翘、竹叶、茅根、旱莲草、小蓟、蒲黄、滑石、甘草等;如外邪入营,火毒炽盛者,则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焦栀子、玄参、生地、麦冬、双花、公英、大小蓟、丹皮、藕节之类,火热严重者,加犀黄丸以增解毒凉血之效。若阴虚火旺,则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常用生地、山萸肉、枸杞、知母、黄柏、丹皮、玄参、大小蓟、藕节、旱莲草、茅根等。

2.益气止血 益气法是治疗因气阳不摄而致尿血的基本方法,若因脾虚失统者,当补脾益气,常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气,佐以远志、酸枣仁、茯神以养心;升麻、柴胡以升提共奏益气健脾升阳之功,酌加阿胶、仙鹤草、小蓟、三七等以止血。属于肾阳虚衰,封藏不固者,法宜补肾益精,温阳固涩,前者常用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杜仲、女贞子之类;后者则用肉苁蓉、巴戟天、鹿角胶等,并皆宜配以止血药。

3.止血化瘀 止血虽属于治标之法,却为治疗出血病证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发病急,血量较多之时。由于尿血的证情不同,故有凉血止血,养血止血和益气摄血等不同,药如上述,兹不赘。此外有血瘀见证者,当化瘀活血,血活瘀消,血能循经,不致溢于络外,则其血自止,常用药如茜草根炭、侧柏叶炭、炒蒲黄、郁金、三七之类可行瘀止血,瘀血者,多有血虚,应佐生地、当归以养之;气为血之帅,更当佐以枳壳、香附以行气。

(三)常见证治

(1)下焦热盛:

证候:小便黄赤灼热,尿色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例:小蓟饮子。

(2)阴虚火旺:

证候: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痠软,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例: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

证候:久病尿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齿衄,肌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例:归脾汤加减。

(4)肾气不固:

证候:久病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摄止血。

方例:无比山药丸。

(四)临证权变

尿血多因热扰血分所致,凡肾虚火动或湿热蕴结,均能引起尿血。除上述常见证治之法外,如有上焦火盛,心移热于小肠,症见小便灼热而尿血,可用导赤散加知柏而取效。如尿血因于气虚下陷而不摄血者,除用归脾汤以统血归经外,或配合补中益气法,如张景岳的举元煎。如尿血有血块夹杂或热涩微痛者,可用小蓟饮子加瞿麦,丹皮、桃仁、琥珀(研末、蜜调服)。

〔调护〕

尿血缓解期,应鼓励病人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防御机能,减少外邪侵入。及时治疗感冒及疮疖等皮肤疾患。避免烦劳过度,防止心火偏盛。节制房事。

尿血发作时,病人应造当休息,勿使身心过劳,大量尿血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并记录小便情况,包括次数、血色浓淡、有无血块等。饮食应忌辛辣刺激,以及虾、蟹、羊肉等发物。

〔应用例案〕

例一、患者丁××,男,30岁,萍乡人。

症状:1930年夏季,鲜血从溺而出,以致精神萎顿,脉象沉细而数,舌苔黄厚干燥。

诊断:心火亢盛,下移小肠。

疗法:议用清热通腑法,以加味导赤散治之。

生地18克 木通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小蓟6克 萹蓄6克 赤茯苓12克 甘草梢6克。水煎服。四剂而愈。(《蒲圆医案》)

按:本例为心火热移于小肠。热灼脉络,血溢水道,血随尿而出。正如《金匮要略》谓:“热在下焦则尿血。”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止血,选用加味导赤散治之。方中竹叶、木通清热利水,生地养阴凉血,甘草梢清热泻火。加茅根、旱莲草、山梔凉血止血。若表证未解,可加双花、连翘清热透表。若出血较多,可加小蓟、侧柏叶凉血止血。药证相宜,切中病机,四剂而愈。

例二、尿血之证,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肾阴不足,君相之火,下移小肠,迫血下行,小溲带血,溺营不痛,脉象细小而数。王太僕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当宜育坎藏之真阴,清离明之相火。

大生地9克 抱茯神9克 小川连1.2克 蒲黄炭9克 粉丹皮4.5克 玄武版12克 生甘草1.8克 生白芍6克 怀山药9克 阿胶珠9克 黄柏炭3克 藕节炭2枚(《丁甘仁医案》)

按:本例作者首先指出,尿血之证,因痛与不痛,有尿血、血淋之别,继而阐明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而致尿血之机理。拟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用大补阴丸合阿胶汤。方中黄柏、丹皮清肾火而保真阴;生地、龟板滋肾水而潜浮阳;阿胶、蒲黄炭、藕节炭养血止血。本案虽未论及具体见证,但方法严谨,用药简炼,足资初学者楷模。

例三、妇人尿血久,用寒凉止血药。面色痿黄,肢体倦怠,饮食不甘,晡热作渴,三年矣。此因前寒凉,复伤脾胃,元气下陷而不能摄血也,蕴病久郁结伤脾,用补中益气以补元气,用归脾汤以解脾郁,使血归经。再更用加味逍遥、以调养肝血,不月,诸症渐愈,三月而痊。(《名医類案》)

按:本病乃脾虚气弱兼郁之证。用寒凉止血之药,复伤脾胃中气下陷,以致三年不愈。久病属虚,古有明训。后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升阳,用归脾汤以摄血归经。不止血而血自止,继则用加味逍遥调养肝血、以固其本,而得痊愈。

例四、一徽商,夏月过饮烧酒溺血,或用辰砂益元散不效,服六味汤亦不效,张用导赤散,三啜而愈。(《续名医类案 溺血》)

按:本案尿血为心热移于小肠所致。虽辰砂益元散能镇心神,除心热,但心热已移小肠,仅清心不能奏效。从肾论治,亦属药证不符。唯以导赤散除小肠火则愈。

〔简便验方〕

1.银花、益母草、旱莲草各15克,车前草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适应于急性肾盂肾炎,如热重于湿可加大银花剂量,湿重于热加大车前草剂量,血尿较重的可加大旱莲草剂量,如有泌尿系结石者可同时加服金钱草。

资料来源:《广西赤脚医生》1977.1.

2.琥珀0.6克。研为粉末,1次服。日服3次,用温开水冲服。

资料来源:《基层医刊》1982.4.

3.白茅根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鲜生地15克,土茯苓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三七粉15克(吞服),琥珀1.5克(吞服)。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适于肾挫伤导致血尿。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2.6.

〔文献摘录〕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丹溪手镜•溺血》:“溺血,热也”.

《医学入门•血类•溺血说》“溺血纯血全不痛,暴热实热利之宜,虚损房劳兼日久,滋阴补肾更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