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梅核气

梅核气

梅核气是以自觉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嚥之不下为特征的病证。多由七情所伤,气机不畅,痰气凝滞而成。尤以女性为多见,其发作与情绪波动有密切关系,常随喜怒而消长,属于郁证之一。

〔病因病机〕

梅核气的病因多由于七情所伤或肾精亏虚,从而逐渐引起脏腑失和,气机不畅,气滞痰凝,结于咽喉而成。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上行于咽喉,若愤懑恼怒,均可使肝失条达肝郁气滞,气郁不舒,随经上逆,结于咽喉,而成无形之气结。

2.脾失健运 由于长期伏案思索,精神紧张,使脾气郁结;或肝气郁结,横逆侮脾,致肝郁脾虚,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凝气滞循经凝结于咽喉,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

3.肾精不足 肾主水,真阴之脏,其经夹咽循喉,由于肾气衰,真阴不足,木失所养,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气滞痰凝、循经结于咽喉,而成本病。

本病是属情志内伤,气郁痰凝为主,多为实证。若久而不愈,耗伤脏腑的阴阳气血,也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主证 患者自觉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不疼不痛,不碍饮食。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其症状每随情志之波动而变化,时轻时重。检视咽喉,并无异常,或虽有变异,亦甚轻微。

2.辨兼证 本病几乎全部伴有精神抑郁,焦急苦闷,多疑善感,对咽部之异常感觉,顾虑重重。但因肝郁之程度不同,证状差异也很显著。轻者可对咽部症状不甚介意,重者则烦闷欲死。肝脉布于两胁,故本病多兼胸胁胀满。若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纳呆、困倦、消瘦、便溏;若痰郁化热,则见呕恶、烦躁、口苦;若久病耗伤阴液,或绝经期前后,则见头眩目干,腰膝痠软;气滞病久则血瘀,而呈现瘀血征象,如胸胁刺痛,月经有瘀块,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等。

本病须与阴虚喉痺及噎膈相鉴别。喉痹者,可因感冒,长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等而引起发病。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常咯出藕粉样痰块,咽部症状与情绪波动无关。噎膈者多发于老年,梗塞感觉在胸骨后,吞嚥食物困难,伴有大便秘结,并逐渐加重,终至形消骨立,因而不难区别。

(二)论治要点

梅核气初起,总属情志所伤,肝郁痰结,多为实证。当开郁散结,多以《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为主方。也有迁延失治,耗伤脏腑之阴阳气血而转为虚证或虚实挟杂者。虚证宜根据病情,或治以补益脾胃,或治以滋补肝肾;虚实挟杂者,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攻补兼施,本病病程较长,故其用药不宜峻猛,以免邪未去而正气先伤。兹分述其治法如下:

1.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梅核气初起,多属痰气郁结,宜半夏厚朴汤。用半夏、生姜、厚朴、以散结降逆,行气导滞,更加茯苓以佐半夏除痰渗湿;紫苏以疏通气郁,俾气舒痰消,则咽中炙脔之感可除。

2.疏肝理脾,补中益气 若肝气横逆犯脾,宜逍遥散之意疏肝扶脾,以柴胡、青皮、川楝、郁金、白芍、当归等以养血舒肝;枳壳、木香、陈皮、砂仁之类以理气醒脾,虚甚者合补中益气汤、益气补中。

3.化痰清热,理气开郁 此法适用于梅核气由痰热而起者,宜用半夏、陈皮、茯苓、贝母、瓜蒌皮、莱菔子等化痰;常用竹茹、黄芩、黄连等以清热;以厚朴、枳壳、柴胡、青皮等开郁。

4.滋养肝肾 用于梅核气日久肝肾阴亏者,常用一贯煎以生地、麦冬、枸杞、当归、沙参以滋肝肾之阴,佐用香附、郁金以开郁。

5.活血化瘀 用于梅核气病久入络,呈现瘀血征象者,常用郁金、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绛香之属,并宜与滋养肝肾法合用攻补兼施,俾祛瘀而不伤正。

此外,梅核气证亦偶见于男性,不独为妇人特有之病。临证时可用半夏厚朴汤加香附、陈皮、枳壳、旋复花、佛手或咸味化痰药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增强理气幵郁、化痰降逆之效。

(三)常见逆治

(1)痰气郁结:

证候:胸膈痞闷,两胁胀满,纳食泛噁,咽中哽阻,如有物堵塞,吞嚥不下,咯吐不出,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

方例:四七汤加减.

(2)痰阻气滞:

证候:痰涎壅盛,纳少呕吐,气逆喘急,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治法:降气行痰。

方例:苏子降气汤加减,或半夏厚朴汤。

(3)胃失和降:

证候:气逆上冲,噫气频作,胸闷腹胀,胃纳减少,泛噁呕吐,苔薄,脉弦。

治法:和胃降逆。

方例:旋复代赭汤加减。

(4)虚火灼津:

证候:咽干少津,吞嚥不利,干咳少痰,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

方例:沙参麦冬汤加减。

〔调护〕

梅核气因七情郁结致病者,应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快,勿忧虑恼怒。痰滞气阻者应忌食油腻厚味,以免助湿生痰,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应用例案〕

例一、关X,女,四十余岁,喉似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历三月,苦楚难言,曾服药二十余剂,均未见效,按此症即《金匮》所谓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之病,半夏厚朴汤加旋复花、代赭石、柿蒂以助降逆,并以甘草和之,连服两剂,病即自愈。(《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

按:原作者认为梅核气的治疗,自仲景倡半夏厚朴汤治疗本病后,历代医家多宗其法,几近律条,临床泥于开郁化痰一法,间有不效者。所谓梅核气为痰气阻结于咽喉,乃言其常,而未其变,梅核气经久不愈,虚实挟杂,脏腑失调,累及冲脉,正如唐容川所云,"冲脉亦挟咽中,若是冲气上逆,壅于咽中而为梅核"。故本例病历三月,屡治无效,拟以半夏厚朴汤加旋覆花、代赭石,柿蒂等平肝镇冲降逆之品,以开郁化痰的同时,重视调整脏腑经络,连服二剂即愈。这说明在临床中,不宜墨守成规,应知常达变,灵活辨证,才能立竿见影。

例二、姜XX,女,20岁,工人,1980年11月初诊。近三个月来,咽中如有物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饮食无阻,检査咽喉部无异常。曾服中药数剂无效,观其方药多属理气开郁祛痰之剂,即半夏厚朴汤加味。细诊其脉弦细数,舌质淡红、苔腻,咽干,胸闷、心烦,性情急躁,此属肝郁血虚,痰气结于咽喉。治当以疏肝养血,理气祛痰,开郁散结。方取逍遥散加减。

柴胡8克 香附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2克 茯苓10克 桔梗10克 白术10克 薄荷6克 苏梗10克 青果10克元参10克 连翘10克

水煎服,三剂。上方服药三剂,诸证大减,继服原方六剂,咽中无梗阻之感,余证悉除而愈。(张太康:梅核气治验一得,《山东中医杂志》,1985.〈6〉)

按:三个月来咽中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按常法服半夏厚朴汤数剂不愈,而改用逍遥散以疏肝养血理气祛痰法治之获效。分析其原因,乃肝属木,性喜条达,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情志不遂,则木失条达而郁结,肝郁克脾,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气凝结于喉,而成梅核气。可知肝郁血虚为病之本源,痰气凝结乃为其标。半夏厚补汤辛以散结,苦以降逆,宣气化痰唯治其标,况且苦温辛燥之品,多易伤阴耗液。故妄伐肝阴,则肝用失和,郁结益甚,凝结之痰气难解,宜其久治不愈。案中以逍遥散化裁治疗疏肝养血,治其本,理气祛痰治其标,法取补疏兼施,补中寓散,使柔肝而不留痰,宣散痰结而不伤阴,故收良效。

〔简便验方〕

1.芹菜1000〜1500克。

洗净捣取汁,再加蜜少许,文火熬成膏。每天半茶匙,开水和服。

资料来源:《中医秘方验方汇编》第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6-11。

2.马兜铃12克。

水煎,待温慢慢服下。

资料来源:《赤脚医生杂志》1977.11。

3.梅子杏100粒(以立夏前后未成熟的新鲜果实为佳),白矾适量。

将梅子杏的核取出,装入白矾适量,以装满为度,用线缠住,以免白矾外漏。取向阳坡大瓦一个,置上药于瓦上用微火炙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芦苇筒或竹筒装入药粉适量,吹入患者咽喉,每日数次,至愈。

资料来源:《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1。

4.硼砂粉15克,大豆1小把。

先用温水将大豆浸泡膨胀,然后煮熟,取出,如入硼砂粉不断搅拌,使大豆表面挂匀硼砂面而为度。每次咀嚼熟豆4〜5个,嚼烂后,徐徐咽下,每日3次。5~7天为1疗程。

资料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2.5.

〔文献摘录〕

《仁斋直指方》:“梅核气者,室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者是也……始因恚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历痰部结,致有斯疾耳。治宜导痰开郁,清热顺气…。

《诸病源候论》:“咽中如有炙脔者,此是胸膈痰气,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医碥》“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如毛刺,如絮、如膜、如梅核,如肉脔,均名梅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