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附:齿衄

附:齿衄

血从牙龈齿缝中溢出者,名曰齿衄,齿衄系指齿龈局部出血,若与其他部位出血同时发生者,应从其他出血疾病论治。

〔病因病机〕

齿衄一证,多与胃、肾有关,其主要病因病机分为实火与虚火两端。此外,气不摄血亦可导致齿衄。

1.胃火炽盛 多因醇酒厚味,或过嗜辛燥食物,久酿化热,蕴积于胃,胃火内炽,上灼其络,络损则血溢。

2.阴虚火炎 多与房室过度,饮食、劳倦所伤有关。肾阴亏损,虚火内动。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则齿不固,火动则血妄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齿衄多因火热之邪,灼伤脉络而致。火有虚实,实证多属胃火,其发病较急,血鲜红而量多,齿龈肿痛,口渴欲饮,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虚证多属肾火,其发病较缓、血紫暗而量少、齿龈隐痛,牙齿松动,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外,如神疲乏力,腰腿痠软,纳差,口淡乏味,舌质,脉细等气虚不摄见证亦可引起齿衄或其他部位的出血。

(二)论治要点

齿衄一证虽有虚实之分,但火热之邪为患较为多见。故在治疗上以清热凉血为基本原则。

实证多因胃火炽盛,故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加味清胃散治之。口渴思饮,大便秘结者,宜加大黄、元明粉导热下行,花粉知母养阴生津;若齿衄不止,去血过多者,酌加茅根、藕节、仙鹤草凉血止血。若因肝火犯胃而齿衄者,则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养阴清胃,凉血止血,药如知母、麦冬、茅根、藕节、仙鹤草等。虚证多由阴虚火旺,故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茜草散治之,其中生地、阿胶、滋阴止血;茜根、柏叶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甘草和中。并宜配用旱莲草、女贞子、知母、丹皮以加强滋阴凉血的作用。若因肾阴不足者宜滋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或大补阴丸。此外,气虚不摄者,法当益气摄血,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为方。

(三)常见证治

(1)胃火炽盛:

证候:齿銀出血,热盛口干,心烦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泄胃热,凉血止血。

方例:白虎汤合清胃汤加减。

(2)阴虚火旺:

证候:内热烦躁,口干不欲饮,龈浮齿摇,齿缝渗血,出血淡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