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腹胀

腹胀

腹胀又叫腹满,即自觉腹中胀满,一般外无胀急之形,内无痛利之苦,或胀不减,或减不足,忽急忽缓的病证。

腹胀多为肝、脾、胃、肠失和所致,多与胸闷脘痞并见。早在《内经》就有“腹满”、“腹胀”、"腹中满胀”、“少腹满”、“少腹䐜满”等证状的记载,并提出其部位有腹中与少腹的不同。在《伤寒论》中有“腹满”、“腹胀满”、“少腹满”、“少腹当硬满”的记载。《金匮要略》把“腹满”作为独立病证讨论。后世言腹胀满多以《金匮要略》为基础。

〔病因病机〕

腹胀多由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伤饮食劳倦,以致肝脾胃肠失和,气机阻滞,而成胀满之证。

1.外邪侵袭 起居不慎,或久处寒湿之地,风寒湿邪内侵,停滞中焦,损伤中阳,升降失调,邪阻气滞而腹胀。

2.寒湿内生 脾阳素虚,或恣食生冷,中阳受损,温运失职,致寒湿内生,凝滞中焦,气机不利,而成腹胀;或寒凝肝脉而成少腹胀满。

3.湿热蕴结 外感湿热留伏不去,或内伤肥甘酒酪,蕴湿生热,结于中焦,健运失职,而生胀满,如迁延日久,熏蒸肝胆,可演变成黄疸,气滞血瘀而成臌胀等疾病。

4.肝胃不和 多因精神刺激,气郁恼怒,使肝气郁结,横逆脾胃,升降失和,则气机郁滞而胀满。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虚实 腹胀满不减,拒按,按之则痞闷不适或疼痛者,为实;腹胀满不实,按之则舒适,忽急忽缓者为虚。从兼症来辨,腹胀满而不思饮食,矢气频作而胀满不减者为实;胀满食少不化,得矢气则胀减者为虚。从形体精神状态来辨,形体壮实,周身痠痛不适,起卧胀满不减者多实;精神困倦,周身痠软无力,平卧较舒,起立则小腹满而坠胀者为虚。

2.辨寒热 腹胀时有泛恶,喜热,食则胀满益甚,口淡腻,伴有神疲乏力,阴挺,脱肛,舌淡苔白滑者,为虚寒;腹胀满得食则呕噁,胸腹烦扰,口虽渴而不欲饮,或口臭、厌食、大便臭味重,舌红苔黄白粘腻者,为湿热。

(二)论治要点

腹胀属寒者多,属热者少。从所伤脏腑来看,虽然主要在脾胃,多起于肝胆。治当审因论治,常用辛香行散之品,以行气滞而除胀满。一般寒宜温通,热宜清泄,湿宜燥湿渗利,虚宜温补。但非确属虚寒者,不可轻用甘温补益之品。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舒肝理气 适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之证。常用药有柴胡、青皮,橘叶、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2.健脾益气 用于久病体虚,或因饮食劳倦所伤,中气虚乏,枢机呆滞,升降不利,引起腹张者,常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等补气为主,随其气机变化而加减;虚气上逆而见呃逆者,可用丁香、柿蒂之温降;或用枇杷叶、竹茹之清降;气虚下陷者,用柴胡、升麻之升提;气机不利者,用旋复花、代赭石之重镇降逆,或用桔梗、枳壳等以疏理升降之机。

3.温中理气 因寒邪犯胃,寒湿之邪阻滞,致脾阳受损,中焦失其温运而致腹胀满者,常用温运散寒之品。如熟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若寒湿中阻者,宜用苍术、厚朴、藿香、砂仁、蔻仁等辛香行散之品。

4.清热利湿 湿热蕴结,阻滞中焦而腹胀,常用黄芩、黄连、栀子,茵陈等与和胃理气药同用。若兼有食滞者,宜与神曲、山楂、槟榔、莱菔子等消导积滞药同用。若气机壅滞,腑实已成者,则宜与大黄、枳实等通腑药同用。

(三)常见证治

(1)肝气郁滞:

证候:腹胀而不坚,连及胸胁,时缓时急,每因恼怒,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增剧,亦可因得嗳气或矢气而减缓,时作太息,不思饮食,腰背坠胀,舌质淡,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行滞。

方例:柴胡疏肝散加减。

(2)脾虚气滞:

证候:腹胀满,按之濡,时作时止,食后胀甚,喜按,或平卧则舒,站立则小腹坠胀,肢体倦怠,精神乏困,脘闷纳呆,或有大便不调,小便清长,舌质色淡,脉沉缓或虚弱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温运健脾。

方例:香砂六君子汤合补中益气汤。

(3)寒湿内生:

证候:腹中胀满不减,或时作攻冲痞痛,喜热恶冷,食欲不振,或胸闷泛恶,肢体痠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温中散寒,燥湿健脾。

方例:厚朴温中汤加减。

(4)湿热蕴结:

证候:腹胀满及胁,喜凉恶热,口干渴,烦热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行气除胀。

方例:枳实导滞丸合三仁汤加减。

(四)临证权变

腹胀涉及肝胆脾胃,其病机主要在气机不畅,故治疗基本要领在于理气,令气机能行能散,和调通畅,其胀自除。但理气又不能一派辛开苦降,要辨别其病因病机的寒热虚实,病证兼杂,故临证加减须按论治要点,权变应用。寒宜温,热宜清、虚宜补,兼食者宜消,兼湿宜燥利,分析本节“应用例按”便可了解其权变之法。若腹胀兼见湿痰食滞,胀而见痞满者,又当参考“痞满”节,佐用燥湿消痰,消导积滞,以除痞塞。如温胆汤,半夏泻心汤。古人有气胀无补法的见解,以其胀满壅塞,怕愈补愈壅。从临床实践来看,中气虚而不运,应补气以健运,用党参、白术等而胀可除。还有久病腹满,小腹胀,屡治不愈者,在理气中配以大剂参、附以健脾运、温肾阳而痊,甚或用炒茴香、公丁香等温通之品而治愈。也有因下焦寒湿而小便无明显改变,但单纯小腹坠胀者,用温肾利湿而治愈。临证不可墨守成规。

〔调护〕

1.饮食有节制,食物宜清淡,勿恣食生冷水果肥甘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治疗期间宜素食为好。

〔应用例案〕

例一、华,二三,据说气攻胁胀,春起秋愈,此应肝木,饱食不和,肝传胃矣。

焦白术 半夏 柴胡 枳实 生香附 广皮 干荷叶汤泛丸(《临适指南医案》)

按:案中先言,春起秋愈,因春令肝木之气旺盛,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而胀满。至秋令肺金之气旺盛,金木制约,木土相调,而腹胀自除。用舒肝理气健脾之剂调治当愈。

例二、腹胀且痛,脉弦细,大便泄,小便短,身不热,此属寒湿伤足太阴。

桂枝三钱 生苡仁五钱 厚朴三钱 猪苓三钱 黄芩炭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泽泻三钱 白通草二钱 广皮二钱 煮二杯,分三次服。(《吴鞠通医案》)

按:为寒湿伤脾,中阳不振,寒湿停阻中焦之腹胀,故以温中散寒,化气利水之法治愈。妙在干姜、桂枝及通草、泽泻之用,既温化以散寒邪,又利水湿而邪有出路。

例三、叶××,男,39岁,1977年8月10日就诊。

患者行胃次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惟出院后渐觉脘腹痞满,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虽少食多餐以流质饮食,亦感痞满不饥,病情日渐明显。脉象细弱,舌白润,病者虽属手术之后腹胀满,但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对照,病因虽不同,而病症相同,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论治:

党参12克 法半夏9克 枳壳6克 厚朴9克 炙甘草6克 佛手片9克 广木香6克 生姜3片

五剂药后自觉气往下行,腹胀嗳气大减。继则服至20余剂,每隔1~2日服一剂,经二个多月,一切正常。一年后腹胀未发作,消化良好。(《新医药杂志》)

按:患者手术后中气虚衰,运化无力,气机呆滞,而胀满痞闷。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枳壳助厚朴、木香之行滞气以除胀满;加佛手以助党参之补脾和胃而助气机之运行;半夏,生姜和胃降逆除胀满;炙甘草补中而和谐诸药。既能益气补中,又能辛散行气,令气机和畅,故气虚胀满遂消。

例四、一妇人胸膈不利,饮食少思,腹胀吞酸,或用疏利之剂,反致中满不食,此脾土虚而肝木胜,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香附、煨姜。又以六君子加芎归桔梗而愈。(《续名医类案•肿胀》)

按:本案属脾虚而兼肝郁,仅用疏肝利气之剂,加重脾虚,而致中满不食。而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补气,加砂仁、香附、煨姜等行气之品。

〔简便验方〕

1.陈皮30克,木香30克,厚朴45克,槟榔30克。

研细末,每次服3克。适用于气滞腹胀。

资料来源:《实用中医内科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2.蜗牛(田螺亦可)、大蒜、皂角适量。共捣泥贴脐中,干后换之。适用于腹胀、大小便不利。

资科来源:《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3.吴茱萸15克,炒苍术15克,公丁香2克,白胡椒1克。

上药共研为细末,取药末1〜2克,直接置于脐窝上,或用生油(开水亦可)调成糊状敷于脐窝上,外用3×3cm胶布固定,如用止痛胶布(消炎镇痛膏)固定,疗效更佳。24小时后取下,未愈者再敷第二次。敷脐后应注意在洗澡时不可弄湿,用上药治疗时,一般停用其它药物治疗,而只给予复合维生素B溶液口服,有失水者适当补液。适用于单纯性消化不良。

资料来源:《基层医刊》1982.3。

〔文献摘录〕

《济生方》:“大抵人之脾胃,主于中州,大腹小腹是其候也。若阳气外强,阴气内守,则脏气得其平,病由何生。苟或将理失宜,风寒暑湿之邪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冲和,如是阴气当升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成胀满。”

《七松岩集》:“或问,即云中满,其形证另有分别乎?曰:中满形证,无非中宫虚满,不思饮食,食而不甘,强食则多少可进,肢体虚萎,嗜卧懒言,意兴不扬,……善于调治则无恙。”

《张氏医通》:"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辛温散气之药,即使湿热作胀,亦必赖辛温之品以散气,气散则胀满亦宽,但须以去湿热之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