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臌胀

臌胀

臌胀是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或兼腹部脉络暴露为主证的病证。古代医家,有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及证候的差异,取名为“单腹胀”、“蜘蛛臌”、“虫臌”。亦有依其不同的病理变化,分别名之为"气臌"、"血臌”、“水臌”、“食臌”等,名虽不同,但皆属气、血、水为病,而气、血、水三者,每相互牵连为患。

另外,臌胀亦可出现类似水肿的症状,临证应注意鉴别。

〔病因病机〕

本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以及水毒、(疒征)积、痞块、黄疸、疟疾等疾病迁延日久。病理变化是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湿停留而为臌胀。在臌胀病机中,饮食所伤病多起于脾及于肝。外邪或情志所伤者,病多起于肝及于脾。水毒、(疒征)积、黄疽、嗜酒者,多肝脾俱伤,气血失调。各种不同原因损伤肝脾。迁延日久皆能累及于肾,肾的气化功能受损,不能蒸化水液,而使水湿停滞,也是形成臌胀的主要原因。其病机有下列几种情况:

1.饮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损伤脾胃。脾气受损,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浊气留滞,停阻中焦,清阳之气当升不升,浊阴之气当降不降,清浊相干则蕴生湿邪,阳虚则内寒,寒湿相结,痞满中焦,腹胀大而为臌胀。

2.情志所伤。多因气机不舒,肝失条达则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气血瘀阻,以致肝的脉络为瘀血所阻,日久气血滞涩,隧道不通,水湿停蓄,发为臌胀。或肝气失于疏泄,气郁则横逆脾胃,引起脾胃气滞,致受纳运化失常,而水湿不得运化,停聚发为臌胀,前者因气滞导致血瘀,后者因气滞导致湿浊停聚。

若久病气滞血瘀,营阴滋生无源,则肝经阴血渐亏,导致肝肾阴虚,内生虚热,致成气滞、血瘀、水湿蕴结不除而肝肾阴亏之证,此为臌胀病之重在肝肾者。

3.水毒(血吸虫)感染。如血吸虫感染,未及时治疗,致湿浊水毒之邪停阻,气机不畅,脉络瘀塞,而脾失升降之用,肝失条达之机,清浊相混,气、血、水停积腹中而成臌胀。

4.黄疸、积聚,迁延日久,可演变成臌胀。黄疸多由湿热蕴积所致,治疗不当,日久湿热伤脾,或黄疽虽退而湿浊未尽,湿困脾气,渐致肝气不舒,郁滞不行;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水湿停滞,遂使气机凝滞,脉络瘀阻,而成臌胀。

积聚多因气郁与痰血凝聚而成。积聚初生,气滞血瘀之机已成,迁延不解,气血郁瘀渐甚,势必进而累伤肝脾。气血运行不利,逐渐结聚,阻碍水湿布散运行,甚或累伤肾与膀胱,气化失常,气血瘀阻,水湿停聚而逐渐成为臌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以气滞血瘀形成(疒征)积,或腹部青筋暴露,或水湿停蓄而臌胀,或湿浊停蓄腹胀满痛而渐成臌胀者。临床辨证须根据证情的虚实,病机突化情况等进行。

1.辨虚实 凡腹胀重于四肢,腹部满硬,按之则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者实。腹部四肢俱胀,胀势发展缓慢,腹胀按之不坚并不痛,朝宽暮急,大便溏泄,小便清白者为虚。

2.辨体征 腹大不坚,腹皮绷急,叩之声如中空者为气滞。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色黧黑,有血痣者为血瘀。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停。根据病理变化过程中,表现证情不同,故有气臌、血臌、水臌之分。若腹胀满,体弱,四肢消瘦者,为虫毒所致气血水停蓄之证,是为虫臌。若腹胀大,吞酸嗳腐,恶闻食臭,得食益甚者,为兼有食滞,也称食臌。

3.辨腹中(疒征)块有无 (疒征)块在胁下,胀痛,触之软而坚,可随呼吸微上下移动,为肝脾肿大,多属气滞血瘀;(疒征)块在腹中,触之坚而不柔,与胁下相连,不移动或移动不受呼吸影响,当疑为肿物,多属瘀血内结,或兼有痰浊凝滞;另外虫臌,多发于我国长江流域,证情比较复杂,早在《千金要方》就提出,可出现吐血,赤痢,下血,肌肤消瘦,腹大如水状,腹内坚如石,面目赤黄,小便淋漓,病变无常的证情,较难医治。

4.辨病之轻重 臌胀多久病迁延而成,初起正气虽伤尚无明显虚象,表现为气血瘀阻,水停胀满的邪实之证。日久臌胀不除,正气已衰,表现为寒湿内阻,脾肾阳衰,或血瘀水停,肝肾阴虚的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水停臌胀,深一步恶化,有因正虚邪陷,浊毒蔽窍,出现昏迷,甚或引动肝风,出现痉挛抽搐的危重症候;或气血瘀阻,络脉破裂而突然大量呕血,即为气血脱竭的危重证。

(二)论治要点

臌胀的治疗大法,不外攻邪与补虚。虚者先补后攻,实者先攻后补;虚实错杂者则攻补兼施,其中虚甚者补中兼攻,实急者攻中兼补,为临床较常用的法则。

攻与补的辨证运用,当根据临床具体证情灵活运用。一般运用补法,主要是补脾,同时须注意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补脾、调肝、滋肾。补脾以运化湿浊,调肝以行瘀滞,日久正气虚衰,阴亏者宜滋养肝肾,阳衰者宜温补脾肾。运用攻法以破气、化瘀、逐水为主,兼食滞者宜消导,兼热者宜清泄,兼寒者宜温化。治臌胀用攻法,不宜峻烈。具体应用,多正邪兼顾,攻补交替使用。在攻邪的方法中,应辨其气滞、血瘀、水停的轻重。凡见有腹胀、(疒征)积者为血瘀重,宜重用活血化瘀;腹痛胀而无(疒征)积者为气滞重,宜重用理气行湿。腹部胀大者为停水重,宜重用行湿利水,此为针对病因选用攻邪的基本方法。根据病程发展变化,一般初起常以行气疏导为重,日久肿胀势急者,以利水为重。肿胀腹有(疒征)积,迁延不缓者,以活血为重。

近年来对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认为病起于黄疸、(疒征)积,因于气滞血瘀,胁下结成(疒征)块而渐成臌胀、腹胀者,当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佐用破气散结;或行湿利水,并随其证情的寒热,选用清泄、温散之剂。久病正虚邪实者,宜重用补中健脾,配有行湿利水,或活血化瘀,消(疒征)散结。凡病势较缓,迁延不愈者,皆可用补中行湿利水法治之。另外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须注意调养。即肿胀消失之后,尤须慎养,以防复发。临证具体运用下列几种方法:

1.祛邪

(1)行气疏导:用于臌胀初起,或臌胀而腹中无(疒征)积者,重用行气疏导。常用枳壳、厚朴、鸡内金、木香、槟榔、大腹皮、青皮、陈皮、桑白皮之类,并多配用逐水消肿药,或佐用活血消(疒征)药。若湿阻气壅,肿胀不消者,可酌加麻黄、杏仁、桔梗宣畅肺气,以助气化。

活血消(疒征) 用于瘀血阻络,腹中有(疒征)积,水气内聚的臌胀。常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丹参、郁金、姜黄、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等,适当配用行气、逐水药。肿胀势缓,(疒征)积不减者,宜佐用软坚散结药、常用穿山甲、龟板、鳖甲、炒土鳖虫、牡蛎等。

(2)利水消胀:用于水邪停阻,中满臌胀实证的主要方法。利水消胀的常用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冬瓜仁、薏苡仁、木通、防己、萆薢等。

(3)逐水消胀:若服渗利药腹胀大不消者,可用黑白丑、大黄、芫花、大戟、甘遂等分为末,水泛为丸,每次服3〜5克,峻攻水饮,以急则治标。

臌胀兼有积滞者,宜佐用消食化积之品,常用槟榔、山楂、莱菔子等。若兼郁热者,多表现为湿热内蕴,宜佐用清热燥湿的黄芩、黄柏、栀子、胡黄连之类。若兼寒湿者,多表现为寒湿中阻,宜佐用温中化湿,常用吴茱萸、干姜、草果、草蔻、小茴香等。

2.扶正

(1)补脾:健脾运化湿浊,是治臌胀虚证的必用之法。但对臌胀之实证无热象者,亦常酌情配用以益气助脾,运化水湿。常用党参、云苓、人参、白术、黄芪等。

(2)调肝:臌胀多气滞血瘀,当正气尚强可用攻伐时,宜用破肝气之青皮,枳壳,三棱、莪术等与破血软坚药同用,但须防攻伐太过,尤以肝脾虚弱者,不宜轻用攻伐。常用柴胡、白芍、木香、川楝子等舒肝解郁药,同时配用白术、枳壳等健脾理气,或当归、川芎等和血柔肝,使肝脾和,气血调,则郁滞可解。

(3)温肾:臌胀日久,肾阳虚衰者,宜用温肾助阳药为佐,以温化水湿而阴翳得消。并鼓动气血畅行,而使瘀滞消散,常用肉桂、熟附子、补骨脂、川椒、沉香等。

(4)滋阴,多用于久病臌胀损伤肝肾之阴,表现津液不足,午夜烦热,常用生地、白芍、玄参、麦冬、沙参等,并与利湿、活血、行滞药同用。

(三)常见证治

(1)气滞湿阻

证候:腹大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方例: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加减。

(2)寒湿困脾: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浮肿,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稍舒,神倦乏力,畏寒食少,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例:实脾饮加减。

(3)湿热蕴结:

证候:腹大坚满,皮肤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胁下(疒征)块胀痛,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皮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滑或数。

治方: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例:中满分消汤加减。

(4)肝脾血瘀:

证候: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下有(疒征)积,胁腹胀痛或痛如针刺,面色黯黑,或颈面胸背有赤痕血缕,口干,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或芤。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例:调营敛肝饮加减。

(5)脾肾阳虚

证候:腹大胀满不舒,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㿠白,脘闷纳呆,神倦身疲,怯寒肢冷,下肢浮肿,甚则一身尽肿,小便短少不利,舌质胖淡紫,脉沉弦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例: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等方均可选用。

(6)肝肾阴虚:

证候: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燥,心烦,失眠,齿、鼻时衄血,小便短少,舌质红降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凉血化瘀。

方例: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四)临证权变

臌胀的治疗要分新久虚实。初病实证,以祛邪为主;久病虚证,以调补为主;一般多攻补兼施,然攻与补孰轻孰重,要详审证情,机变灵活。治新病实证的祛邪,从泻脏腑来讲,宜泻肝、泻脾、泻膀胱、大、小肠,令邪从大小便出,虽常有取效者,但不可过用渗利攻逐,以防克伐肝脾,损伤正气。从逐邪气来讲,滞气甚者,宜行散降气佐用宣肺、益脾、和肝,使气机和调宣畅而助行水消痰。瘀血甚者,宜行血消瘀,佐用理气调肝柔肝,使气畅血行,瘀血可消。腹水重者,宜渗利逐水,佐以肃肺理脾,使气机畅利而水可消。但有利小便而胀不消,则同时利大小便以逐水而腹胀消减者,但不宜久用过用,以防克伐太过,损伤生阳之气。通利而臌胀不减者,应重用补气健脾,甚或补肾助阳,脾气强则健运,肾阳充则温化,水浊得以降泄。此外,有因受邪之不同,有偏于湿寒、湿热之别,偏寒湿者,宜补气温阳与攻利并用;偏湿热者,宜清热降火与攻补同用。久病正气虚衰,或妄用攻伐,证情由实转虚者,当以扶正为主。扶正当别其气血阴阳,阴血虚者,滋阴养血与攻逐并用;气阳虚者,补气助阳与攻逐并用,必须掌握寒热虚实的转化,灵活权变。

此病早期治疗,效果尚好。拖延时日,正气渐衰,治疗也随之更难。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兼证、出血、神昏、抽搐、无尿,都是证情危重征象,突然发生吐血者,急应止血,同时视其整体情况,固护正气,以防发生脱竭之危证。突然发生昏迷、抽搐者,急当开窍熄风,以急则治标。突然发生无尿,当参考癃闭治疗。

〔调护〕

1.避免情志内伤,节劳、节欲,以防加重肝郁的症状,或进一步损伤肝肾。

2.病员应进低盐饮食,因盐有凝涩助水之弊。在尿量特别少的情况下,应禁盐。有出血倾向的,宜忌食辛辣、坚硬食物,以防助热伤络。饮食一般以半流质或流质为宜,少量多餐,多吃蔬菜、豆腐、瘦肉、鸡蛋等富于营养的食物。

〔应用案例〕

例一、一妇人因丧夫悒郁,腹大如鼓,腰平背满脐突,四肢瘦削,卧则不易转侧。……召余诊之,面色青而脉弦涩。余曰:弦属木强,涩为气滞,面色青黯,肢瘦腹大,此乃木乘土位,中阳不运,故腹胀硬而肢不胀也,中虚单腹胀证。虽诸医束手,症尚可挽。以枳、朴、槟榔等味,治木强脾弱中虚之症,如诛罚无罪,岂不偾事。恐正气难支。急宜理气疏肝,温中扶土。进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附子、刺蒺藜、桂枝、白芍、红枣、檀香等,服五、六剂,仍然。然终以此方为主,加减出入,加杜仲、益智、陈皮等,服四、五十剂,腹胀渐松,肢肉渐复;服药百余剂而愈。再服禹余粮丸九十余两,《金匮》肾气丸三、四十两,腹中坚硬俱消,其病乃痊。(《诊余集》)

按:肝旺脾弱之臌胀案。脾主中焦,为运化水湿之枢机,脾虚运化失职,转输失灵,水湿不能泄利,故腹部胀满,因此治疗不宜妄施攻伐,故以香砂六君子汤基础方,健运中焦,病情缓解后,用温肾固涩之剂调治,腹中坚硬俱消,其病痊愈。

例二、黄XX,男,42岁,工人。

患病一年余,近日来加重,经多次治疗,屡愈屡犯。因邀余诊之。症见腹大如鼓,腰平、背满、脐突,食后明显,入暮尤甚,精神疲倦,怯寒肢冷,脘闷纳呆,面色苍黄,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脉沉细。辨证:脾肾阳虚之臌胀。立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白术12克 云苓12克 炮附子9克 桂枝9克 炮干姜8克 川朴10克 泽泻10克 猪苓10克 广木香6克 砂仁5克 枳壳10克 陈皮9克 大腹皮10克

二诊:服上方十余剂,腹中转矢气,腹胀渐消,小便通利,大便亦畅,仍以此方为主,再加伽南香2克(研细末,分两次冲服)

三诊:又服药十余剂,脘腹舒适如常,胃纳增加,大便成形,仍见全身疲乏,有时腰痠,此乃脾阳虚之象,难望速效,仍宗上方增损拟服十剂。药后腹胀大、背平、脐突皆消失,面色转红润。嘱其平素忌食寒凉食物。随访多次,五年未见复发。(《许玉山医案》)

按:为脾肾阳虚之臌胀,脾肾阳气不足,寒水之气不行,故见腹胀大。方中白术、云苓健脾除湿;附子、炮干姜温补脾肾之阳气,以消阴翳;桂枝、猪苓、泽泻以化气行水;木香、砂仁、陈皮以温脾宽中;枳壳、川朴、大腹皮,理气除胀,经治疗后腹胀大、背平、脐突皆消失,面转红润而告痊愈。

例三、郑XX,女,50岁,教员。四个月前,因与人口角,不日遂见腹大胀满坚硬,腹皮绷急,青筋暴露,脘腹憋闷,烦热口苦,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所忧者病已日甚一日。辨证:湿热蕴结,浊水停聚。立法:改下逐水,清热利湿。

熟军6克 枳实12克 川朴12克 槟榔9克 广木香6克 黄连6克 黄芩9克 炒二丑10克,捣 莱菔子10克,炒 大腹皮12克 泽泻10克 陈皮9克

二诊:服药三剂,腹虽胀而无坚硬撑急之感,大便畅,食纳亦可,虽烦热口苦未解,但病之根蒂已动,当直捣病巢,再拟服下方:

川黄连6克 黄芩9克 知母10克 槟榔9克 炒二丑10克,捣 枳实10克 川朴10克 大腹皮10克 广木香6克 陈皮10克 西军6克 泽泻10克 猪苓10克 麦冬12克

服上方十剂,病即衰矣。胀消,便通,腹平,诸症消退,惟觉倦怠困乏,不欲多动,遂以平补之剂善后。(《许玉山医案》)

按:此证为湿热蕴结,浊水停聚的臌胀,所以治以攻下逐水,清热利湿。方用大黄、枳实、川朴消痞除满,荡涤肠胃,合二丑攻逐水积;芩连清热燥湿;莱菔子、陈皮、广木香理气除胀;泽泻甘寒利水道,清湿热;大腹皮去臌下气和胃,又以温补善其后,病得愈。

例四、邹XX,男,43岁,干部,1962年2月8日初诊。得病二月余,腹大如鼓,脐突出,两腿浮肿,按之没指,活动困难,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饮,胃纳呆少,神倦乏力,面色苍褐,身目俱黄,无汗,舌苔黄厚腻,脉沉弦长。辨证:肝郁积聚,臌胀黄疽,水湿泛滥。治法:通阳化湿,行气利水。拟茵陈五苓汤加味。

茵陈30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4.5克 木香9克 桂枝4.5克 陈皮6克 枳壳6克 砂仁4.5克 水煎服

二诊:连进6剂,小便通利,黄疸渐退,水肿也消大半,按上方随症以川朴、六曲、鸡内金、大腹皮等宽中消胀,导滞化积,加减出入,连进60余剂,臌胀基本平复,起居如常,眠食均可。(摘自《吴少怀医案》)

按:本证为黄疸病失治,湿热蕴积日久伤脾,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水湿停滞,肝气不能调达,遂使气血凝滞,脉络瘀血而成臌胀,此症因小便不利,黄疸明显,故用茵陈五苓散60余剂,取得显效。

例五、潘XX,女,40岁,农民。1962年10月初诊。患者腹部臌大如鼓,青筋外突,腹围为86cm,移动性浊音明显,脘腹胀满,胁痞嗳气,纳食不振,口渴喜饮,肌肤灼热,口苦头晕,少寐乏力,目微黄,尿黄短少,大便秘结,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脉沉而弦,舌苔白边有紫瘀。此系肝失条达,气血郁滞,经络瘀阻,水气停留。治宜化瘀、利水、消热、通腑。处方:

瞿麦30克 防己9克 椒目5克 葶苈子15克 制军9克 莪术6克 枳壳5克 失笑散15克 桃仁5克 丹参15克 川朴6克 水煎服

每日一剂,服药5剂,浮肿见退,尿量增加、照原方略作加减再进5剂,服药后腹胀已瘥,腹部青筋减退,纳食增加,病势大有起色。再以六君汤加丹参、麦芽、山楂、当归调理,间服胃苓汤加味,如此续进一月余,腹水消尽,精神好转,嘱其忌盐4个月,后已能作些家务劳动。随访已十余年,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摘自《千家妙方》浙江潘梅月)

按:肝郁气滞血瘀之臌胀案。肝郁气滞,必当碍脾,气滞则血瘀。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气内聚故腹大如鼓,青筋外突,肝失条达,气滞中满,故脘腹胀满,胁痞嗳气,纳食不振。气郁化热,见口渴喜饮,尿黄短少,便秘等证。下肢水肿,脉沉而弦,舌边有紫瘀,为气血郁滞,经络瘀阻,水气停留,故治以化瘀、利水、清热、通腑。方中瞿麦、防己、椒目、葶苈子,为“急则治标”利水去湿:熟军,莪术、桃仁、丹参、川朴、失笑散,活血化瘀、通腑。故服药五剂后,浮肿见退,腹胀减轻,病情明显好转,后用六君子汤加味,补脾气、利水湿,善其后。

〔简便验方〕

1.鲫鱼120克,冬瓜皮60〜120克。

鲫鱼去鳞剖去肠脏放入锅内,冬瓜皮同时放入,加适量之水,炖煮2小时,俟鱼烂为度。鲫鱼无处找到时,他鱼亦可代用。空腹一次服之,一次不能服完时,两次服用亦可。服后小便次数增多,皮中有虫行感,呼吸缓和,四肢舒畅,忌盐。适用于水臌。

资料来源:《中医验方汇选。内科》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2。

2.陈胡芦皮(吊葫芦皮)30克,黄豆120克,红枣40个。

将葫芦皮洗去泥土后,与黄豆、红枣同煎,药成后,加红白糖少许,顿服。适用于臌胀实证。

资料来源:《实用中医内科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3.甘蔗蔸须30克,虎剌(又名锈花针,Damnacanthus indies Gaertn.f.)15克。

清水煎汁,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2个月。适用于肝硬化腹水。

资料来源:《广西中医药》1981.2。

〔文献摘录〕

《丹溪心法•鼓胀》:“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

《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臌。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故饮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征,亦散血之征也。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第年当少壮,则旋耗旋生,固无所觉,及乎血气渐衰,则所生不偿所耗,而且积伤并至,病斯见矣。……其有积热日久,而成水臌者,则尤多也。”

《医学入门•鼓胀》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医门法律》:“凡有(疒征)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瓮,是名单腹胀。”

《证治要诀》:“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谓之臌胀,又谓之蜘蛛病。”

《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