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淋证

淋证

淋有滴沥难通之意。淋证是指膀胱气化不利,引起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证的病证。

古代医家一般把淋证分为气、血、石、膏、劳五种,这五种淋证,各自有其特殊症状,不是一个疾病,所以称为淋证者,是以其症状皆有小便滴沥涩痛的共同点。亦是与相似疾病鉴别的关键所在。临床上对淋证的诊断与鉴别,在于抓住五淋共性的基础上,掌握各自的特点。

另外,尿血与血淋有其共同症状,临证当予鉴别。

〔病因痫机〕

本病发生一是外感湿热,或寒湿久郁化热,蓄结膀胱或累及于肾而成。一是房室不节、不洁,或妇人产褥,秽浊之邪乘虚侵袭尿道,蔓延及膀胱或肾,秽浊侵淫,蕴生湿热而成。但也有的医家认为是由气郁及肾虚而发。

1.膀胱湿热 湿热多受自于外,亦可由内而生。多食肥甘酒热之品,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若湿热客于膀胱者,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若膀胱热盛热伤阴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水液,尿液凝结,日积月累,聚为砂石,则为石淋。若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尿如米泔或如脂膏而成膏淋。

2.肝气郁滞 郁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久则血失流畅,脉络瘀阻,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为淋。临床上淋证常伴有轻重不等的气血不畅表现,若以脐下满闷等气滞表现为主证者,则称为气淋。若中气下陷所致气淋,是气淋的虚证。

3.脾肾亏虚 年老体衰,以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及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淋证过用苦寒,或恣用辛香,败坏脾胃,渐次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者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

综上所述,淋证的病因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病初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已伤,则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察病位的所在 淋证有其共同症状,证见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辨证应先察明病变部位,凡累及肾者,都表现腰部闷胀不适,困重痠痛,伴有轻微的面浮足肿。在膀胱者,尿频急,小腹胀满痛较重。在尿道者,小便涩痛难出,甚者有脓浊堵塞。次辨其轻重缓急,初起病在膀胱、尿道者,病属湿热之实,势虽急而易治为轻。病在肾或累及膀胱,病属实证或虚实兼杂证,相对的来讲较难治为重。

2.辨病证的性质 淋证的发展变化:淋证初起多为湿热,久则可变成血淋。凡发病急者为湿热之邪重,正气未伤,症状表现小便频急涩痛严重。久病或发病缓者虽有湿热之邪,但正气已伤,小便频急涩痛,湿热之邪盛的症状反而减缓。耗肺肾之阴者,见有虚热,盗汗,头晕耳鸣,咽干口渴等肺肾阴液亏耗的症状。伤脾肾之阳者,见有面浮足肿,腰膝痠软,身倦乏力等脾肾阳气不足的症状。反复发作者应从劳淋辨证施治。淋证小便频急涩痛,兼有尿中带血的,就应从血淋治疗,若尿血而无频急涩痛症状,就需从血尿病论治。若膀胱蓄热使水津与不得降泻之浊物,凝为砂石,砂石停蓄于肾则肾气不利,腰部痠重钝痛。应辨清结石停留部位,有无梗塞、感染。一般结石未阻塞尿路,仅有腰部痠重钝痛,无其他明显症状。湿热重者,可见尿频急涩痛。有阻塞感者随结石所在部位不同,症状亦有区别。结石停留在肾或尿路者,可发生绞痛;停留在膀胱者,耻骨上部可经常有明显隐痛;停留在尿道者,出现排尿困难或排尿中断。尿路阻塞不通可发展为尿闭,甚者可转变为癃闭。结石停留日久,脉络损伤可出现尿中带血。若小便混浊如泔如浆,或如脂膏,并且具有小便频急涩痛的特点,还有多继发于湿热淋或尿浊。具备上述特点即可诊断为膏淋。另外要辨其虚实,实证多为湿热,或日久兼有气滞血瘀。虚证为阴阳不足,多兼下焦湿热或湿浊。实证多为溺道病,虚证又多见于精窍病。另外肝气郁滞引起,证见小腹坠胀,小便难涩而痛,余沥不尽即诊断为气淋。气滞和气虚均可导致气淋,所以气淋也有虚实之分。

(二)论治要点

淋证初起或久病复发的湿热实证,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法则,宜兼用行气,通淋之法。血淋宜清热凉血通淋。劳淋肺肾阴虚者,以滋阴清热为主,佐用利尿通淋。脾肾阳虚者,以补脾温肾为主,佐用渗湿通淋。石淋是以消石通淋为主。实证分别选用清热利尿,理气消瘀;正虚者以补脾肾或滋养肝肾为主。膏淋的湿热实证,治疗与湿热淋基本相同,主要在于清热通淋。膏淋的虚证,治与劳淋同,肾阳虚者,宜固肾,常用方法有下列几种,临床须随证灵活选用。

1.清热 属实热者,宜用苦寒泄热,常用药为黄柏、黄芩、黄连、知母、栀子、大黄。并与甘寒解毒之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等品同用。对阴虚而有湿热者,宜在滋阴基础上加知母、黄柏以坚阴泄热。

2.通淋 宜选用苦寒利尿通淋之品,如滑石、瞿麦、萹蓄、石苇、木通、泽泻、淡竹叶等通淋而兼能泻热的药物。淋病虚证,利尿通淋药用剂量不宜太过,以防耗气伤阴。

3.行气 行气药在于舒畅气机,一般兼有腹痛而胀者,可选用川楝子、乌药之类或枳壳、厚朴、青皮、香附、木香等。行气药又为常用为佐使药,以膀胱久蓄湿热,或淋浊停郁,气机受阻,故常用行气药以宣畅气机,通利膀胱三焦。若久病虚寒者,可用茴香、乌药、沉香、肉桂之类。

4.消石 应用消石通淋药,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缓急,恰当使用。体强病急者宜选用海金砂、金钱草、滑石、萹蓄、石苇、冬葵子、车前子、泽泻之类。体弱病缓不宜久利者。久病势缓者,宜用鸡内金、炮山甲、夏枯草、鳖甲等消石软竖药、佐用海金砂、金钱草,消石而通利作用较缓为宜。

5.消瘀 用于石淋无湿热而以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者,或血淋反复发作,或证见疼痛、舌紫暗等有瘀血征象。或久淋势缓而不已,一般用牛膝、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之类,消瘀以止痛,或用王不留行、路路通等活血通络之品。湿热血淋不止者,宜清热凉血消瘀,丹皮、赤芍、郁金、地龙等可用。

6.扶正补虚 滋肺肾之阴,宜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知母之类,滋阴泻热药为多用。补气温肾宜用党参、黄芪、白术、仙灵脾、巴戟。久病有寒象者。用熟附子、肉桂之类。对阴虚者不得用甘温补气助阳,阳虚者不得用甘寒滋阴,这是一般常法。但如见咽干心烦、阴津初伤的症状,虽有实热亦可少佐生地、麦冬之类,不仅可济初伤之津液,又可制苦寒清利之伤阴。

《金匮》谓:“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是指淋证初起兼外感者,不得用辛温燥散的发表药,以防伤络动血,所以说发汗必便血,至于辛凉解表的桑叶、菊花之类凉散而有泄热作用,临床可酌情选用。

(三)常见证治

(1)湿热淋:

证候:表现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灼热涩痛,小便黄赤,腰痠困痛,小腹坠胀,初起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口苦,舌红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例:八正散加减。

(2)石淋:

证候: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或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部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例:病初湿热重者宜以石苇散为主方。石淋日久兼见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汤合石苇散。

(3)气淋:

证候:实证为气滞影响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症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为中气下陷,气不摄纳,故症见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㿠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方例:实证用沉香散加味,虚证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

(4)血淋:

证候:实证因热盛伤络,热迫血行致病,证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挟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为久病伤阴,肾阴耗伤,虚火灼络致病,证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痠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实证应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例:实证用小蓟饮子合导赤散加减;虚证用知柏地黄丸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止血药治疗。

(5)膏淋:

证候:实证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虚证证见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例:实证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虚证用膏淋汤治疗,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饮加减。

(6)劳淋:

证候:小便赤涩不重,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痠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肾。

方例:无比山药丸加减。

(四)临证权变

淋证中之气、血、石、膏淋,初起都可表现为湿热淋,而且彼此常可相互转化。例如湿热淋在气分,常可转化为血淋;石淋初起可为湿热,久则可转化为虚证之劳淋。说明淋证气、血、石、膏、劳五种不同质的淋证,存在着证情转化,虚实转化,在其转化过程常相互兼杂出现。因而淋证治疗更不能一证一方,常是清热、消石、化瘀相互兼顾,但各有主次之不同。唯理气药可用于不同性质的淋证,不同时期的证情。因为理气能通畅三焦气化,以助通淋利小便,随证情虚实的不同,选用药味药量有轻重之分,对劳淋不宜多用理气,可少少佐之,以畅气机。活血药的用法,更应随机权变,初起可少佐活血通络,热甚者用清热凉血,久病淋浊不已者,腰腹痛或尿中有砂石,宜用活血散瘀消石通淋。此皆治法之权变,至于审因治疗,消除病本,仍是主要环节。湿热、气、血、石、膏淋,都应以通淋为主,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石淋,应以消石散结为治本,鸡内金、海金砂、山楂、金钱草等皆常用之品。膏淋溺窍病重用通淋祛浊,精窍病宜消瘀散结。虚证劳淋宜补肾,兼调心脾。

〔调护〕

1.淋证除热淋伴有高烧者需卧床休息以外,其他淋证一般不需耍绝对卧床休息。石淋应增加活动量以帮助石淋排出;劳淋不宜过度疲劳;膏淋应避免体力劳动,血淋要适当休息。要鼓励热淋、石淋患者大量饮水,以利于湿热及结石的排出。

2.淋证的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食炙煿厚味、鱼虾海腥、羊肉及辛辣刺激和酸濇生冷之品。膏淋应忌用脂肪及油脂类食物。

〔应用例案〕

例一、黄XX,女,28岁,工人。1975年4月6日初诊。昨起小便频急,涩痛而赤,腰痠,少腹胀,心烦,少寐。舌质红,苔腻。脉细数。湿热蕴蓄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血得热而下注,症属血淋。治拟凉血滋阴,清利湿热。

生地15克 竹叶9克 生甘草4.5克 木通3克 黄芩15克 小蓟草30克 乌药9克

二诊:服药二剂,诸证减轻,尿色稍清。今晨又见尿频涩痛,腰痠,少腹胀痛。苔腻,脉细数。原方加萆薢15克。二剂

三诊:尿频明显减轻,尿色已清,少腹胀痛基本消失,腰痠乏力,脉细数。再守原意,前方去木通。四剂。(《黄文东医案》)

按:属血淋案。淋证初起,多湿多热,治以宣通清利为主。因患者心烦少寐,舌红脉数,心火偏旺,故用导赤散加味。生地凉血滋阴,竹叶清心泻火;木通、甘草清热通淋,兼治尿道刺痛;并加小蓟凉血止血,萆薢利湿泌浊,乌药行气利窍。诸药記合,以达到止血通淋的目的。

例二、吴XX,女,33岁,1965年1月28日初诊。久病右胁及腰痛,尿频灼热,夜寐多梦,少食腹胀,月经赶前,量少,色暗,口唇干燥,神疲乏力。尿常规化验有脓细胞、白细胞及红细胞。检查:舌苔白腻,脉沉细弱。辨证:脾肾两虚,肝失柔润,久病劳淋,治则:调补脾肾养肝。拟三物汤加味。

当归9克 炒杭芍9克 生地9克 潞参9克 炒山药9克 生牡蛎9克 青陈皮各3克 制香附9克 枸杞子9克 通草4.5克 炒谷芽4.5克 水煎服。

二诊:服药3剂,腰痛已减,尿痛尿频消失,胃纳也增,仍有胁痛腹胀,再调脾肾。按上方去牡蛎、枸杞子、通草、谷芽,加茯苓9克,泽泻6克,沙苑蒺藜9克,炒麦芽4.5克。水煎服。

三诊:服药4剂,诸症大减,眠食均佳,稍有腹胀。尿常规化验,脓细胞(+),红白细胞少许,前法有效。按二诊方法去沙苑蒺藜、香附,加生黄芪4.5克,川断9克。水煎服。

四诊:服药9剂,腰痛、胁痛、腹胀、尿频均愈,眠食均佳,化验尿常规完全正常,再拟固肾健脾,以期复元。

生龙骨9克 桑螵蛸9克 潞参9克 生白术9克 黄芪6克 当归9克 川断9克 制香附9克 生甘草3克 水煎服。(《吴少怀医案》)

按:为劳淋案。久病体虚,脉症合参,知其脾肾俱虚,肝失柔润,方用三物加味,理脾益肾,和肝缓急,故使久病获效。

例三、张X X,男,55岁,干部。半月前左侧腰部痠痛阵作,经某医院造影,确诊为“左肾结石”,建议手术治疗。病者暂时不愿开刀,求服中药。询知近日疲乏无力,腰痛难忍,痛引脐下,牵及阴器,少腹弦急,变换体位不能缓解,化验有血性小便,口干而渴,泛恶,小便短赤,舌苔黄稍腻,脉弦数。辨证:湿热内蕴之石淋。立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金钱草45克 海金砂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瞿麦12克 萹蓄9克 石苇9克 滑石12克 泽泻9克 竹叶9克 黄柏6克 甘草消9克 广木香5克

二诊:药进五帖,尿血减少,腰痛不已,小溲仍觉、淋痛不利,或缓或急。仍服原方,并嘱其大量饮水,下地作跳跃运动,拍击腰部。

三诊:服药五剂,半夜突然小腹胀痛难忍,并见大汗出,痛剧时在床上滚动,自觉疼痛位置下移,小溲不通,次日排尿时茎中更病,有小血块,随即听到有物击瓶壁之声响,尔后小水亦畅然而下。视便盆中,有一1X0.5厘米白色结石。造影摄片,显示左肾结石消失。嗣后,小便通畅,一身轻快,迄今四年健如常人。(《许玉山医案》)

按:本例为石淋案湿热内蕴,下注膀胱,水液受其煎熬,日久结为砂石,阻塞尿道,故少腹弦急,小便短赤,砂石内伤血络,故尿中带血;湿热内蕴故口干渴,泛恶,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中金钱草、海金砂通淋化石,为治石淋之要药,更配以泻湿热、通淋,行气止痛之品,而使结石排出,病获痊愈。

例四、宋XX,女,35岁,干部。

小便短赤带血约半年。感冒后加重,尿频且痛,有灼热感,腰痠背困,少腹满急,有下坠感,脉数无力,经多次治疗,屡愈屡复,因来就诊。辨证:下焦湿热之血淋。立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银花25克 生地12克 瞿麦12克 木通10克 车前子12克黄柏6克 萹蓄12克 泽泻10克 海金砂10克 甘草梢9克 竹叶10克

二诊:服药六剂,小便短赤带血及灼热疼痛好转,但腰痛已。又加补肾强腰之剂。

赤茯苓12克 泽泻10克 萹蓄12克 栀子炭6克 阿胶12克,分二次冲服 川断12克 生地炭10克 杜仲炭8克 竹叶9克 甘草梢9克

上方调理一个月,病愈。随访两年,情况良好。(《许玉山医案》)

按:本例为血淋患者,肾虚下焦有热,肾与膀胱为湿热熏灼,脉络损伤故尿血;湿热蕴结,尿道受阻,故尿频疼痛灼热,小腹满急,有下坠感;病延日久,肾阴亏耗,故腰痠背困,脉数无力。故治疗先以治标为主,予清热通淋之剂,继以补肾凉血止血治之,标本兼顾,月余病愈。

例四、陈芰裳,患淋久不愈,延至溽暑。孟英诊之,曰:易事耳。予补中益气汤而愈。(《回春录新诠·淋证》)

按:此案久病又逢溽暑,阳气受伤。审无湿热瘀阻,则属中焦脾阳之衰陷,气虚而津精失于收摄,下泄为淋,属五淋中之气淋。

例五、一妇人年五十,患白砂淋,兼胸膈不宽。予以越鞠丸一料,二症全愈。(《医学传心录》)

按:白砂淋为小便白浊而夹砂,故日白砂淋。本例属郁,特征为胸膈满闷。故以越鞠丸解郁,其效颇速。

[简便验方]

1.蒲公英30克,瞿麦12克,萹蓄15克,马鞭草10克,车前草30克,白茅根30克。

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症状消失后再服1-5剂,以巩固疗效。适用于湿热淋证。

资料来源:《中级医刊》1982.9。

2.凤尾草全草30~60克 冰糖15克。

每日1剂,浓煎,分2次服,连服3~5日。适用于急性尿路感染。

资料来源:《江苏医药》1975.1。

3.沉香0.5克(磨汁冲),车前子3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淋。

大小蓟各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血淋。

萆解12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水煎服。适用于膏淋。

黄芪15克,山药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适用于劳淋。

金钱草60克,海金砂30克,水煎服。适用于石淋。

青芹菜根10~15株(或半斤),水煎服。适用于丝虫病乳糜尿。

资料来源:《实用中医内科学》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12

[文献摘录]

《千金方》:“热结中焦,则为坚,下焦则为溺血,令人淋闭不通,此多是虚损人服大散,下焦客热所为,亦有自然下焦热者,但自少可善候之。凡气淋之为病,溺难涩,常有余涩。石淋之为病,茎中痛,溺不得卒出。膏淋之为病,尿似膏自出。劳淋之为病,劳倦即痛,引气冲下。热淋之为病,热即发,甚则尿血。”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

《医学正传》:“气淋为病,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砂淋(石淋)为病,阴茎中有砂石而痛,溺不得卒出,砂出痛止;膏淋为病,溺浊如膏;劳淋为病,遇劳即发,痛引气冲;血淋为病,遇热则发,甚则溺血。”

《证治汇补》:“初为热淋,重为血淋,……。”

《类证治裁》:“石淋系膀胱蓄热,溺则茎中急痛,频下砂石,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也。”

《张氏医辽》说:“膏淋者,……乃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便欲出不能,痛。”

《丹溪心法·淋》:“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

《证治汇补·下窍门》:“劳淋,遇劳即发,痛引气街,又名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