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肺痨

肺痨

痨,为劳字加疒而成,具有疲劳、劳苦之意,五脏六腑,凡用之过度,皆可谓劳,积劳则可成疾。肺痨,是指以咳嗽、咳血少气、潮热、盗汗、胸痛、消瘦为主证的病证。 肺痨古称传尸痨,系在机体积劳而致虚损的基础上,阴虚火旺,上灼肺津而成。古医籍中也有受痨虫侵袭肺脏的记载。病变中可呈现五脏亏损之候,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证候为主。治法多以润肺、清热、降火、益气、培元、杀虫诸法相伍。本病应与肺痈,肺胀、肺热喘咳、虚劳等病证相区别。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是久劳过度,正气虚损,肺失濡养,病位在肺。其发病及传变取决于正气强弱,病性多为阴虚。古代医家从广泛的实践中观察到痨虫尚有传染性造成本病的蔓延,并可引起肺外病变。

1.正气虚弱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先天禀赋不强,后天嗜欲无节,如酒色过度,青年早婚,忧思劳倦,或大病久病失于调治。如麻疹、外感久咳、及胎产之后,耗伤气血津液,正气先虚,抗病力弱,而致“痨虫”乘虚伤人,侵蚀肺叶,发为肺痨。

2.痨虫袭肺 痨虫侵肺,蚀而成痨,痨虫侵袭肺脏,腐蚀肺叶,引起肺失清肃,而发生咳嗽、咳痰、气喘、胸痛,如损伤肺络则咯血。痨虫最易伤阴生热而呈阴虚肺热,出现潮热、盗汗等证,痨虫具有传染性。

肺脏病变,必然会影响其它脏器,本病初起病变部位主要在肺,随着病变的发展,可以累及脾肾,甚则传遍五脏。在气血虚弱的情况下,对其它脏器的影响,更为明显。尤以脾肾二脉见证为最多,肺虚不能输布精液,肾失滋生之源,表现为肾阴亏损,虚火妄动,如见骨蒸潮热,梦遗失精,女子经闭等肾虚症状。肺虚夺其母气以自养则脾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更虚,终致肺脾同病,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至疾病后期,往往可导致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可趋于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的病情有轻有重,但其临床表现总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胸痛等阴虚火旺为其主要特点。

1.辨主症待点

(1)咳嗽:咳声轻微而短促,多干咳无痰,或痰少质粘,咳吐不爽,午后、夜间为剧,有时常伴胸痛。

(2)咯血:多数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常为痰中带血,少数为血痰,亦有大量咯血者。肺痨咯血,血自肺中来,因咳而咯出,其色鲜红,常见泡沫痰液。小咳血往往是大咯血的先兆,应倍加瞥惕。

(3)潮热:多数表现为低热,有的但觉手足心灼热,或午后潮热,暮剧昼减。如潮热未巳,多有加重的趋势。如热势有增无减,多示肺阴耗损严重,是病情恶化的征象。如潮热日渐平复,则示阴津有所恢复,病变向缓解的方面转化。

(4)盗汗:汗为阴液,虚热蒸逼,真阴日耗,而盗汗出。因此,盗汗与潮热的关系相当密切,若潮热日增,则盗汗更甚。

(5)胸痛:胸痛常呈胸部不适或隐痛,咳嗽时往往胸痛明显,严重者可见到胸胁掣痛,若胸痛而喘促不得平卧,则示病情危重。

(6)消瘦:有先消瘦而后发现肺痨病的,也有先见肺痨病而后消瘦的。其消瘦往往是渐进的。多是四肢先行瘦削,渐见颈部纤细,两颧高突,肋骨暴露,精神萎靡。

2.辨轻重缓急 本病初期多数病人可较长时间停留在气阴不足阶段。日久可伤及脾气,形成肺脾两虚之证。进而伤及心血,出现心脾两虚,气血亏损之证,证情较重者,多呈肺肾阴虚病情轻者主要表现为微咳,偶有血痰,午后低热,纳少,体倦等症状;若病情加剧可见咳嗽增多,时时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失眠,胸痛,消瘦,体倦乏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症状;若病情危重者往往出现大量咯血,或咳声嘶哑,气短乏力,纳差便溏等。

3.辨别类似证《内经》、《金匮要略》均将肺痨归属于"虚劳”、"虚损”的范围,提示本病的发展,均可导致患者身体日益消瘦,体虚不复,形成劳损。但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虚劳病缘由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要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为纲,但合而言之,肺痨后期表现同于虚劳重证者,也可按照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施治。

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临床上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

(二)论治要点

肺痨的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症者,则当同时兼顾。临床常见治法如下:

1.杀虫以治其根本 由于肺痨的病因——“痨虫”感染是决定发病后区别于它病的特殊矛盾,并且是在病变过程中始终起作用的致病因素,故杀虫抗痨是针对病因治疗,以“绝其根本”的重要措施。现已知对痨虫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如大蒜、白果、黄连、黄芩、地榆、射干、葎草、夏枯草、银花、石榴皮、獭肝、百部、安息香等,这些药物都可以配合在主方中应用。另外,阿魏、狼毒,也有杀虫抗痨作用,一般多作外用药,也有单独用狼毒煮鸡蛋或蒸红枣吃的,必须往意制法,掌握剂量,以免出现毒性反应。

2.补虚以复其真元 正气强弱不仅是发病的关键,也是肺痨病传变、转归的決定性因素。如正气较强,则能抗御痨虫,使病变局限于肺部,而逐惭趋于好转。如正气虚弱,则往往由一脏之虚而发展成多脏亏虚,由轻转重。故在临证之时,扶正补虚与祛邪杀虫应相互配合使用。其中扶正补虚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单独杀虫的方法更有意义,尤其对虚损较重,抵抗能力低下的病人更为重要。在补虚本中,由于肺痨的病理本质为阴虚,故补虚主要是滋阴;又因病位主脏在肺,涉及脾肾,故补虚以肺为主,同时兼予补脾、补肾,常用药物如太子参、沙参、玄参、生地、熟地、百合、麦冬、天冬、阿胶、川贝、白芍、知母、鱉甲、龟板之类。但滋阴药性多滋腻,容易引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故在滋补肺肾阴虚时,应注意加入一些健脾益胃之药。

3.培土生金 因脾为生化之源,输布水谷之精气以养肺,故在治疗肺痨过程中,应重视补脾助肺,即“培土生金'的治疗措施,以畅化源。脾为肺之母,“痨虫"伤肺,肺虚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呼,则肺更虚, 终至肺脾同病,气阴两伤,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治当益气养阴,补肺健脾。即使肺阴亏损之证,亦当在甘寒滋阴的同时,兼伍甘淡实脾之药,帮助脾胃对滋阴药的运化吸收,以免纯阴滋腻碍脾,但用药不宜香燥,以免耗气、劫液、动血。方以参苓白术散之意,药如白术、山药、茯苓、扁豆、苡仁、芡实谷芽,鸡内金、莲肉等。

4.降火酌情用苦寒 阴虚则内热,理当治以清热。但在肺痨治疗过程当中,酌情应用苦寒降火法,是因本病虽具火旺之症,但本质在于阴虚,故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火,但不宜单独使用,即使肺火标象明显,亦只宜暂予清降,中病即减,不可以苦寒逆折,过量或久用,可使苦燥伤阴,寒凉败胃伤脾。

应用苦寒降火法,要清肺降火,用黄芩、桑白皮、知母、地骨皮之类,若因肺虚金不制木,肾虚不能养肝,而致木火刑金,性急善怒,胸胁掣痛者,当在清金养肺的同时,清肝泻火,药用丹皮、山栀、夏枯草、胡黄连、白薇等;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而致心火偏亢,虚烦不寐者,可配黄连以泻心火;若肾阴亏虚,相火上乘灼金,而见骨蒸、梦遗者,可伍黄柏、知母以泻相火。

5.化痰以治其标证 肺痨虽以杀虫、补虚为治本之法,但化痰以除其标证也不可忽视,古人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顾”的原则。妥当及时地消除标证,有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之功,故对肺痨初起见有痰湿,咳痰清稀色白者,宜佐用半夏、陈皮之类以燥湿化痰;气阴两伤,肺燥而干咳少痰或咳痰粘稠不利者,宜佐用瓜蒌、贝母以润燥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见咳痰黄稠者,宜佐用沙参、天冬以清热化痰;以及桑白皮、杏仁的降气祛痰,五味子敛气阴而祛痰,都可随证选用。

6.止血以扶其络伤 肺痨之证,迁延日久,虽表现证候不同,但都有咳伤肺络导致咳血的可能,治疗先须止血,一般三七、白芨、大黄炭都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偏阴虚者可用生地炭、阿胶、藕节、仙鹤草;虚火盛者,宜用侧柏叶、栀子、大黄炭、小蓟、白茅根、血余炭;咳血久不愈兼有胸痛,或一时大量咯血者,常可留瘀,须加止血兼化瘀的三七、茜草炭、蒲黄炭、血余炭等。

(三)常见证治

(1)肺阴亏损: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中有时带血,如丝如点,色鲜红,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或有少量盗汗,口干咽燥,胸部隐隐闷痛,苔薄、边尖质红,脉细或兼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例: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

证候: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多量之痰,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急善怒,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绛而干,苔薄白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百合固金汤秦艽鱉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

证候:咳嗽无力,气短声低,痰中偶或夹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热势一般不剧,面色㿠白,颧红,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例: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

证候:咳逆喘息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糜烂,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萎,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例:补天大造丸加减。

(四)临证权变

肺痨的治疗,除了以上各型所述的辨证论治外,还可根据不同的主证配合以下方法分别治疗。

1.咳嗽 用润肺宁嗽法,方取海藏紫菀汤、加味百花膏,偏于气虚者可予补肺汤。

2.咳血、咯血 一般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减,痰中带血丝者,加鱼腥草、藕节、白茅根、或蛤粉炒阿胶。咯血量大者,加丹皮、山栀、紫珠草、大黄炭、人中白。亦可用补络止血法。方取白芨枇杷丸、补络补管汤,有瘀象者应袪瘀止血,配花蕊石、广郁金、血余炭,另吞三七粉。

3.潮热、骨蒸 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银柴胡、功劳叶、地骨皮、青篙、别甲等药。亦可用清热除蒸法。方取柴胡清骨散或秦艽鳖甲散;如属气虚劳热,则当合入甘温除热之意,用黄芪鱉甲散固卫助阳,清热养阴。

4.盗汗、自汗 盗汗者,可加乌梅、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亦可用和营敛汗法,方取当归六黄汤,气虚明显者,可用牡蛎散、玉屏风散以补气实表,固卫止汗。

5.泄泻 用培土生金法以补脾助肺。方取参苓白术散。

6.遗精、月经不调 用滋肾保肺法以资化源,方取大补元煎加减。男子遗精酌加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鱼鳔胶等固肾涩精,女子月经不调,合入芍药、丹参、丹皮、益母草调其冲任。在无潮热、咯血症状的情况下,主要是休息、背养、药物三结合,可常服基本方,南沙参、麦冬、百部、十大功劳叶、黄芩、丹参为方,日服一剂。或加服琼玉膏(成药)。

但必须注意,本病过程中,有所见潮热咯血等证,可因外感而触发或加重,在临床应细心审察,如有外感,当先清解表邪。

〔调护〕

1.肺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环境应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2.肺痨的饮食,忌酒、烟及一切辛辣、发病食物。应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牛乳、麦乳精、鸡蛋、肉、鱼、新鲜蔬菜等,食具要注意消毒。

3.肺痨病人应隔离,病员的食具、痰具、被服等不宜与别人合用,并定期消毒。病人的痰及口、鼻分泌物,应进行焚烧、煮沸和化学消毒等方法处理。

〔应用例案〕

例一、魏XX,女性,29岁,已婚,门诊号36477。因咳嗽,痰带血丝凡八年而来就诊。患者自1953年7月起,常有咳嗽吐痰,并带血丝,疲劳气短,动则汗出,午后低热,经断层摄片证实右上肺有空洞二处,痰中发现抗酸杆菌。近两年来腹痛频作,便溏,日二、三行至六、七行不等。迭经各类抗痨药(雷米封、对氨水杨酸钠,链霉素)内服、注射、肺导管注入,及内服铁破汤等,均无显著效果。乃于1961年8月29日来院门诊。

既往史与家庭史无特殊,结婚6年未育。

体检:体瘦,脸白,颧红,声音低短,脉细,舌苔薄,头部器官正常,甲状腺稍大。右肺上部呼吸音显著减低,心音正常,腹部阴性。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

治疗经过:诊治以来,始终以香砂六君及参苓白术二汤剂为主,随证加用之药物有生脉散、青蒿、地骨皮、百部草、白芨、川贝母、诃子肉、阿胶、龟板胶等。自1961年12月28日起又加用黄连研末口服,日量3克,持续服至1962年9月中旬最后一次门诊,历时一载许,最后患者自觉症状显著好转,X线断层照片检查:肺部空洞较治疗前缩小三分之一,并怀胎七月余。(《岳美•中医案集》)

按:肺痨一证,虽病变主脏在肺,但随其病变的发展,往往可以累及于脾肾,甚则传遍五脏,本例之症,从咳嗽痰血经年,至近年腹痛频作来看,即属肺病及脾,肺脾同病,所治之法,取香砂六君子、参苓白术汤等,意在培土生金,以补脾助肺,並在辨证论治之外,加服黄连,针对病因以杀虫抗痨,连服八月有余,则门诊前用多种抗痨西药无效之患,经中医辨证之治而取得初步疗效。

例二、王XX,男,51岁,工人。患者于1963年冬天,因咳嗽、发热,胸片检查发现右肺结核,伴空洞形成,久用第一类抗痨药物已无效。来诊时身热痰黄,胸痛为甚,动则气急。以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检查:X线胸片显示二侧肺纹理增深,右肺上中有浸润于酪病灶,有空洞内径约2〜3厘米。诊断,浸润型肺结核溶解播散期,慢性支气管炎。

初诊(I972年2月23日):身热咳嗽,咯痰黄稠、胸痛甚,动则气急,口中作干,舌苔黄腻,舌质稍红,脉象滑数。肺热痰恋,治拟清肺除蒸,止咳化痰。

百部18克 黄芩9克 丹参9克 元胡15克 半夏9克 陈皮4.5克 炙紫菀9克 猫爪草30克 七剂。

二诊(3月2日):药早热减,胸痛改善。原方再服七剂。

三诊(3月16日)热退,胸痛已除,但咳嗽痰多未已,气急如前。按原方出入。

四诊:(3月23日)咳嗽已减,脉滑,苔薄白带黄。原方加鱼腥草一两,海浮石18克,橘贝半夏曲3克(冲服)。

以后按前方加减,并给亍橘贝半夏曲冲服,连续三月,除有时气急外,胸片复查,右侧浸润病灶吸收好转,空洞缩小(1x1厘米),以保肺片(补骨脂、川断、当归、胡桃肉、菟丝子、女贞子、熟地、复盆子、甘草)善后。(上海中医学院附屈龙华医院:《医案•选编》)

按:肺痨病理本质虽以阴虚为多见,临床治疗以甘寒养阴为大法,但部分病例也有表现为邪实者,如本例肺痨以身热痰黄,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证,属痰热恋肺,治疗重在清热、化痰、止咳,故在短期之内即能收到显著效果。

例三、周XX,女,24岁,工人。

病史:1964年因咳嗽日久不愈,作X线检查,发现右中肺结核空洞,二年来经抗痨药物治疗,空洞已关闭。

初诊:1966年4月23日。近数月来经常咳血,量虽少而缠绵不止,有时血色粉红,有时呈咖啡色,有时为血丝,面萎少华,近日咳嗽不多,经临腰酸,胃纳尚好。舌质淡青,苔腻,脉细为阴血不足,络有宿瘀之象。治以养血化瘀,佐以止血之法。

当归9克 丹参9克 赤芍9克 生甘草3克 天门冬9克 侧柏炭9克 茜草根9克 炒蒲黄4.5克,包藕节5枚 四剂

二诊5月7日

服药后咳血已减,续服前方八剂。近一周来咳血已止,再服原方五剂以巩固疗效。(《黄文东医案》)

按:肺痨咳血虽由痨虫蚀肺,肺伤络破所致,但临床上又有火热内盛,迫血忘行;阴虚内热,迫血外溢: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气失统摄,血不归经等不同类型。本例即为阴血不足,宿瘀停留之证,瘀血不去则新血不能归经,故治以活血化瘀为主,滋阴止血为佐,收到预期的效果。

例四、吴洋治汪伯玉父妾,病瘵汗淫而渴,骨蒸蒸而烁其肌肤。洋以人参白虎汤饮之,病减半。曰:此胃燥也。急治其标。自今宜主补中,毋以悍剂,岁至乃可刈其根耳。越二载,中气复出驱虫,下蛲,烧黝而殷,长尺有咫。(《续名医类案•劳瘵》)

按:劳瘵发热以阴虚发热为常,但因各种因索,在临证中,实热亦可出现,此证即属胃燥实热,故以人参白虎汤治之。句见,临证诊治应以证候为依据,方不致误诊、误治。

〔简便验方〕

1.壁虎。

将壁虎放瓦上焙千研细,装入胶菠(无胶囊可用同量壁虎粉),每日3次,每次服34粒,小儿12粒。小孩服药粉困难者,亦可每次用壁虎1只、剁碎炒鸡蛋食,日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加用任何抗结核药物。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2.1

2.紫河车(粉)30克,百部120克,鸡蛋壳90克,明党参120克,白芨120克,冰糖1000克。

上药除冰糖、白芨外,皆以微火焙干或晒干,各碾为细末,过细箩筛如日常所食之面粉样。白芨含大量胶质,极难成粉,需拌以净砂烈火拌炒,炒至微黄褐色后,筛去砂粒,留白芨候凉,然后碾为细末,再过细箩筛。将上5味药粉混合,加水适量,同时放入冰糖,以砂锅煎熬成糊状膏即可。如加入适量防腐剂,则可存放使用。每日2〜3次,每次1大茶匙,温开水冲服。

资料来源:《新中医》1979.3

3.白果,菜油。在7〜8月份白果将黄的时候,特别是在白露前后两、三天内采摘的最好,摘时连柄子一起用剪刀剪下,选用没有外伤和柄子没掉的白果入药。将选好的白果,轻放于罐子内,再放入菜油浸泡(以淹没白果为度)。浸泡的时间至少80天,泡至两、三年的更好。每天吃2枚,即在早饭前和晚上睡觉前各吃1枚(主要是核外软肉层,核仁煮熟了也可以吃)。吃时取出1枚放在碗里,用筷子将白果捣成小块,象黄豆粒大小,然后一块块地用温开水送下(勿用牙嚼,勿用手撕),菜油不必服用,但白果上的油可以一同吃下去。以1个月为1疗程。

资料来源:《新中医》1976•增刊(2)

〔文献摘录〕

《肘后备急方》:“尸注鬼注病者,……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恍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

《外台秘要•骨蒸方》:"骨蒸之候,……渐渐择损,初著盗汗,盗汗以后即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以后,即渐加咳,咳后而色白,两颊见赤如胭脂色,团团如钱许大,左卧则右出,唇口非常鲜赤。若至鲜赤即极重,十则七死三活,若此以后加吐,吐后痢,百无一生,不过一月死。”

《外台秘要》:“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就赢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屍,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殗殜。气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之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

《严氏济生方.劳瘵论治》,"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屍,别而言之,曰骨蒸、殗滞、复连、尸疰、劳疰、蛊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明医杂著•劳瘵》:"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最重难治,轻者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忌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用也。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销铄,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则难为矣”。

电子版注:

1、原文“肺脾肾三胶交亏”有误,应为“肺脾肾三脏交亏”,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