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九章 高原病证门

〔自学时数〕10学时

〔面授时数〕3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各种高原病证的临床表现及调护知识。

2.掌握高原病的辨证要点、常用方药及常见证治。

高原病

医学家们一般认为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称为高原(或高山)。高原病是指高原地区特发性疾病,是因登山或进入高原,由于空气稀薄,清气不足,寒冷,干燥,多风及强辐射等因素,引起的病证。有些人,在平原素来无病,但登上高原时却难以耐受,甚至危及生命。

关于高原病证,我国早有记载。西藏及青海都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在四千年前已有人类移居和定居高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约在公元100年左右,大将军武库令杜钦建议丞相王凤不要轻易派专使去㓹宾国(今阿富汗之喀费尔依斯坦)。云,越过皮山山脉之后,“又历大头痛山、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阪(均位于青藏高原),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意思是说,当人们越过高原时,会出现头痛呕吐、颜面色青,肌肤发热等症状,牲畜也会出现如此症状及表现。公元1704年(清朝康熙43年)清廷派遣待卫拉锡探查黄河源头,来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星宿海,称“至星宿海(今青海境内),天气渐低,地势渐高,人气闭塞,故多喘息”。并将高原病证名之为“瘴”。自古以来,从张骞通使西域,到文成公主进藏,从樊梨花征西到军阀割据,都有关于高原病证的零散记实,称为瘴,瘴气、瘴疠、烟瘴、药瘴、水土不服等,当地人称为“葛苍”(头痛之意)。

近些年来,随着高原开发,登山运动、航空航天、潜海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缺氧性疾病问题,30多年来,中西医对高原病的防治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填补了我国对本病证防治上的空白,这对保卫边疆、加速高原地区的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

地球陆地上,有两条大高山带和众多的高原。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类似的还有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分布于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中的一些山间高原。此外,在非洲大陆除北非外、挺立着广大的古老高原;在亚欧大陆还有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印度德干高原;在南美洲大陆有巴西高原,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大片高原;在南极洲则是茫茫的冰雪高原。

1.高原气候特点

(1)气压低:《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说明汉代以前古人可能已经意识到地球周围有大气存在。《清史稿》云:“天气渐低,地势渐高",说明在清代康熙1704年时,人们已认识到地势愈高气压愈低的道理。现代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分子密度逐渐减小,压力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约5mmHg,水的沸点降低0.334°C,但在一定高度上的大气压,随季节、气候及纬度也有变化。

(2)氧分压低:高原空气中气体含量的百分率与平原相同。所以海拔升高,大气压降低,空气中的氧分压也降低。

(3)寒冷:《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帝曰:天下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又云:“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说明在《内经》成书以前就已认识到地势愈高愈寒冷。地势愈低愈温热。现代研究表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56°C。此外,高原大部分地区受不到海洋季风的影响,昼夜之间和山阴山阳之间的温差大。

(4)多风:《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流速度增大,我国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是在高山之上。如珠穆朗玛峰年平均风速高达23米/秒左右。在高山地区常有时速100km的阵风(相当12级风)出现。

(5)干燥:王冰注解《素问》时说“地高处则燥,下处则湿”。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减少,空气干燥。如以海平面空气中水蒸气绝对量为100,在海拔3000米空气中水蒸气量还不及海平面的1/3;6000米时只有海平面的5%。

(6)太阳辐射强:高原空气稀溥,尘埃和水蒸气含量少,太阳辐射透过率随海拔高度而增加,一般每升高1000米,辐射强度增加10%。地理环境对高原太阳辐射量有较大影响,在有积雪时,雪面日光反射量可高达75—90%。在气候温湿的山林地区,反射量则会减少。

(7)紫外线强:随着海拔的升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一般每升高100m增加3—4%,而且出现生物学作用较强的短波。

(8)电离辐射强:在高原上,来自外层空间而穿透力强的宇宙射线量增加,在3000米高原上,宇宙射线年总量比平原大3倍,高原放射量相当平原本底的最高值。

2.高原五邪

高原及高山环境。因其气候对人体有一定损害作用。故可称为邪气。高原邪气主要有五:一是清气不足;二是多寒邪;三是多燥邪;四是多风邪;五是强辐射。其中引起高原病的主要因素是清气不足。

(1)高原清气不足:所谓“清气”,是指人体从自然界大气中吸入的轻清之气,是构成人体宗气的必备物质。也是构成人体诸气的物质源泉之一,人体必须依赖清气源源不断的吸入,才能维持生命。此处的“清气”不同于《灵枢•动输篇》所说的"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之清气,其清气是指水谷精华的轻清部分;本文所言"清气”也不同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之清气,其清气是指秋令清肃之气而言。

由于地势增高,空气逐渐稀薄,其清气也就随之减少。《清史稿》记载人到高原后,“天气渐低,地势渐高”。引起清气不足。据现代测量,海拔1、2、3、4、5、6、7、8、9、10、11千米不同高度,其清气含量相当于海平面的百分数依次为88、79、73、62、53、47、41、35、30、26、23(%)。世界上人类居住的最高限为5千余米,其清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一半左右;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清气含量则仅相当于海平面的31%。

人体的气,来源有三:一是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二是来源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三是来源于自然界大气中的清气。人体的气,是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谷气、清气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的。登上高原时,清气不足,则容易引人体气虚,气的五大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发生障碍。在上焦可出现心肺气虚,在中焦可出现脾胃虚弱,在下焦则可出现肾气不足。

(2)高原寒邪:寒本为冬季主气,但在高山、高原之上则不然,世界上除有南极洲、格陵兰的冰雪高原之外,在各纬度还屹立着一些终年积雪不化的巅峦。是长冬无夏之地,即使雪线以下的高原,其气温也低于同纬度平原,且日夜温差大,昼暖夜凉,山地阴坡冷于阳坡。所以高山及高原多寒邪,若人体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尤其是卫气不固,素体阳虚者更易感受寒邪。出现寒凝、伤阳、收引之病理变化。

(3)高原风邪:一般说来,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除风向发生变化外,风速逐渐增大;在一些高大的高原形成高原季风。这是由于高原地面之上的气温与周围自由大气的气温之间存在热力差所致,使冬天与夏天出现风向相反的高原季风;在山顶与谷地之间有山谷风,当在大的范围内水平气压梯度差较弱时,则白昼风从谷地吹向山坡之上,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地;风越过山顶后可以形成焚风,即风越过山巅吹向山的背面。从坡顶吹向低地的热干风;山地间的布拉风,当风越过高山或高原之中的低地时、风力增强,风速加快。人在高原,风邪袭人,就容易呈现动摇振掉、善行数变等病症,风邪与其他邪气杂然袭人,变化多端。

(4)高原燥邪:一般来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汽逐渐减少。王冰云:“地高处则燥,下处则湿”;世界上著名的大高原,多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故高原水汽一般较少;一般情况下,随高度增加而风速逐渐增大,则气流快速,蒸发较快,古有风能胜湿,风胜则燥的理论,故高原多燥;高原植被少,且土壤多沙化。多见荒漠草原促使水汽减少。

历代论燥。均以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易感受燥邪。然而在高原四季均有燥邪。以青藏高原来说,除公历6、7、8、9四个月大气中湿度有所增加外。其他月份均较干燥。人入高原,感受燥邪,则容易呈现耗伤津液、干燥枯涩、损伤血络等病理变化。

(5)高原辅射增强:太阳辐射随海拔高度而增加。一般每升高1000米,辅射强度增加10%;紫外线辅射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一般毎升高100米增加3——4%,而且出现较强的短波紫外线;高原地区电离辐射增强,在3000米高度上。宇宙射线年总量比平原大3倍,由于辐射增强,故高原人易患目赤、白内障、雪盲、日晒性皮炎和红斑狼疮等。

3、影响发病的因素

世居高原的人民,经过世世代代的沿袭,除个别人外,已能适应高原环境,过着愉快而健康的生活,迁居高原的人们则不然,其是否发生高原病证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海拔愈高,愈易发病:一般认为:①海拔3000米以下为无症状带;②海拔3000米为高原病发病的临界高度;③海拔3000米一5000米为可适应高度,虽然人体可产生一系列病证,但大多数人可以达到逐渐适应;④海拔5000米一7000米为不完全适应带,即有相当多数人不能适应此高度;⑤海拔7000米为危险的临界高度;⑥海拔7000米以上为濒死带。

来自海拔3800米一4200米2293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初入高原出现急性轻型病证者占72.8%,重返高原出现急性轻型病证者占65.4%;出现急性重型高原病证者占0.49%,成人久居高原(三个月以上)出现慢性高原病证者,占百分之三十以上。

我们曾对高原瘀血症做过调査:1.高原瘀血症的检出率随海拔升高而上升,在海拔2261米320例居民中,有5人发病,检出率为1.6%,在海拔3968米315例居民中,有53人发病,占16.8%;在海拔4800米58例居民中,有19例发病占32.8%。

(2)登高速度:人体进入高原后,对清气不足环境有个逐步适应过程,多数人如此,而有的人则不能适应。一般情况下,登高速度愈快,愈容易发病。反之,登高速度缓慢,则可减少发病。

(3)神情过度紧张自伤脏气,过度劳倦耗气伤阴,饥饱不节饮酒过多,损伤脾胃,致使机体对清气不足的耐受性下降,容易诱发高原病证。

(4)气候恶劣:如寒流、沙暴、过度干燥等寒袭肌表、寒客经脉、寒邪直中,伤人阳气,筋脉收引,气血凝滞;沙暴及过度干燥气候,则可伤津耗液。均可加重清气不足对人体的危害,容易诱发高原病证。

(5)素有心悸怔忡、痰饮咳喘、精血亏损疾患者,对清气不足耐受下降,容易发生高原病证。

(6)体质差异:进入高原时,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有人可不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8848米),创造了人间奇迹,而有的人虽进入海拔2000米一3000米高度却因高原病证而不能耐受。如此巨大差别,除与后天调养及锻炼有关外,可能与先天禀赋不同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虚实标本:本病证属本虚标实之患,所谓本虚,是以气虚为主,阳虚、阴虚为辅;所谓标实,是以血脉瘀阻,湿阻中焦,痰浊蒙蔽清窍,痰浊壅肺,水湿泛溢肌肤,风痰阻络,瘀血出血为主。临证时应着力辨别,以本虚为主,还是标实为主,亦或虚实并主。

2.辨轻重缓急:单纯出现虚证者多为轻证,虚实夹杂者多为重证。

(二)论治要点

1.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为主,阳虚、阴虚为辅;实以湿、痰、水、瘀、风为患。所以治疗应以益气培本为主,兼以育阴、生津、壮阳之法;治标方面则以淡渗燥湿,泻肺利水、豁痰开窍、活血化瘀、熄风、止血为要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一般情况下应标本同治。

2.常用药物:经过二十余年来的实验室筛选及临床现场观察,认为下列药物是行之有效的:补气常用人参(尤以红参为佳)、党参、黄芪;养阴生津常用熟地黄、龙眼肉、沙参、麦冬、葛根、麦芽汁;温阳常用葫芦巴;强筋骨祛风湿常用刺五加;活血补血常用鸡血藤、当归、丹参;活血化瘀常用川芎、赤芍、水蛭、苏木、山楂;活血止血常用三七粉、红景天;淡渗健脾常用茯苓;燥湿化痰常用半夏;利气化痰止咳常用异叶青兰;泻肺利水常用葶苈子、榆树皮等。

3.近些年来,用于防治高原病的代表方剂有:①参麦五膏;②人参养荣丸;③复方党参片(党参、丹参、沙参、当归、金果榄);④复方人参高原片(红参须、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甘草);⑤黄芪、党参、丹参、沙参、当归、熟地、茯苓、枣仁、陈皮、金果榄);⑥异叶青兰片;⑦益气活血方(黄芪、川芎、当归、丹参、葛根黄豆甙元);⑧补阳还五汤等。然而临证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三)常见证治

1.气虚证

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有些人就会发病,进入4000米以上地区,大约60—100%的人出现症状,大部分在一周内消失。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跳气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食后腹胀,胸闷胸痛,或面部轻度浮肿,口唇干裂,鼻衄等。有人则欣快易于激动,状如酩酊,多言多语,步态不稳,夜寐不安。虽然多数人上述症状在一周内消失,但有的人则持续存在,并且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疲乏无力,脱发,性欲减退,手足麻木,可有短暂晕厥等。若依病位辨证则心、肺、脾、肾气虚各有偏颇。故有补肺气、补心气、补脾气、补肾气等之异。因少火生气,血为气之母,故于补气法中常辅以温阳、补血之品。

(1)肺气虚

证候:面色晦暗,身倦懒言,动则短气,甚则呼吸喘息,咳痰无力,声音低弱,头晕头痛,时有汗出,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象虚弱。或有形寒怯冷,易伤风感冒,胸痛,舌有瘀点。

小儿为稚阳之体,对高原清气不足较敏感。当高原小儿感受外邪时,很容易招致邪毒陷肺,临证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例:生脉散(即参麦五膏)加味,方中人参大补肺气,麦冬养阴生津兼清心火,五味子收敛耗散的肺气,所以有益气养阴,保肺清心,生津复脉的作用,伴有咳嗽咯痰者,加用半夏、茯苓、异叶青兰以祛痰止咳,痰多者加葶苈子。

(2)脾气虚:

证候:面色晦暗无华,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排便无力,食后脘腹胀满,舌嫩且暗,有齿痕,苔薄白,脉软弱。亦可兼见发热、虚烦等“气虚发热”证,或出现便血、崩漏、衄血等。

治法:益气补脾,兼营心肺

方例:人参养荣汤(《局方》)。由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陈皮、远志、生姜、大枣组成。方中四君子汤及黄芪益气补脾,加陈皮小量行气之品,乃补气之妙用:方中四物汤去川芎辛燥走窜之品,则补血更佳;肉桂助阳固卫,取“少火生气'’之意;五味子配合参芪,有敛汗固表,加强补肺养心的作用,远志养心安神,姜、枣调和营卫。本方对脾心肺三脏气虚,营血不足者,均有效果。兼有脾虚生湿,胃气上逆,舌苔白腻者,宜加用半夏、砂仁,以燥湿降逆醒脾和胃。气虚血瘀宜加川芎。

(3)心气虚:

证候: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无华色,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欣快喜笑,易于激动;或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少动独居或迅速登高,突然晕厥。脉象细弱或虚数,或结代。

关于高原人的脉象特点,笔者曾对海拔80m(北京)、2300m(西宁)、2500m(青海雀互协县)、4800m(唐古拉山)四梯度居民的手感脉象进行了观察,并做了脉图描记。结果显示:随海拔增高手感脉象愈发变得虚软无力,脉图扣击波振幅逐渐衰减。说明高原清气不足,令人心气虚弱,故脉象虚软无力,初入高原者脉多兼数象。高原新生儿心率明显增快,与平原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关于高原晕厥证,近年有一些报道,笔者在越过海拔4500m高山时,曾亲眼目睹一民工从汽车上跳下来,未走几步路就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须臾,患者苏醒,询问其病史,称以往未曾发生过类似情况。

治法:补益心气,养阴活血

方例:复方人参高原片(自拟方),方中人参补益心气,麦冬养阴生津兼以清心,五味子敛气安神;丹参、川芎行气活血,通利血脉,甘草和中,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兼见心阳不足,畏寒肢冷,心胸疼痛者,加桂枝以温阳通脉。挟痰湿者,宜用半夏、茯苓;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用本药治疗66例慢性高原反应,效果良好。

(4)肾气虚:

证候:症见腰酸腿软,稍事活动即感疲惫不堪,性欲减退,作强无能。或气化不利,尿少水肿,湿痰为患;或胎儿生长迟缓,新生儿体重下降,易有畸形,发育迟缓,少女月经初潮后延;或筋骨无力;发脱齿槁,耳目失聪,早衰早老;或气虚日久,温煦不足,腰膝冷痛,畏寒喜暖,欲裹衣被,舌胖质嫩,脉象虚软或沉迟。

登上高原后,尿量变化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反映肾之气化功能的重要标志。轻度清气不足时,尿量增加,而严重清气不足时,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尿量反减少,除可引起水肿外,还可蓄湿生痰,产生痰浊壅肺及痰闭清窍之危重证候。

高原对胎儿生长有明显影响,妇产科学者曾做过详细调査,据统计,海拔3050m地区1289例足月新生儿平均体重为2.91kg,明显低于京、沪、鲁、穗等地均值。但是,世居蒙古族之新生儿却无明显降低。认为移居高原之孕妇,由于清气不足,难于适应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使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而世居蒙族地区孕妇,由于世世代代的选择适应,其胞衣比平原加重约16.3%,故对胎儿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笔者曾对海拔2300m至2500m地区的千余名中学生进行过体检,查觉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检出率明显高于平原,与来自海拔3000m以上地区的报告有类似情况。认为此与高原清气不足,影响孕妇宫内胎儿生长发育有关。

高原对人体肾阳有明显影响,海拔4000m地区居民尿中17—羟、17—酮含量低于正常值达1/4至3/5,不少人表现面色黧黑,口淡无味,纳谷减少,疲乏无力,肌肤消瘦,记忆力减退,头晕,性机能减退,肢体畏寒喜暖,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下降,然而世居藏族则比移居的汉族的情况好得多,尿中17—羟、17—酮无明显下降。

关于高原对人类寿命是否有影响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据1982年人口调查资料分析,青海省(平均海拔近4000m)全省人口平均寿命为60.8岁,比全国平均低8岁多。但是,青海省百岁老人的比例并不少,而百岁老人几乎皆为世居者。

上述诸脏气虚之证,可单独出现,亦可并病及合病。

治法:补肾益气。

方例:大补元煎(《景岳全书》),由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组成。方中人参、山药,炙草大补元气;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培补肾阴;杜仲强壮益精,当归补血活血,共奏鼓舞肾气之效。兼见肾阳虚者,加用肉桂、菟丝子、二仙。

2.瘀血证

证候:此证多见于久居高原者,目赤颧紫,唇绀,指端色青,舌有紫点、紫斑或全舌紫暗,指甲凹陷,肌肤甲错,或肢体有痛楚,常有定处,或胁下痞块(肝脾肿大),同时伴有气虚证候,如短气不足以息,语声低细,头痛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脉象涩而无力。

指甲凹陷是高原地区的一种常见证候,而在平原则较少见。多发生在海拔2000m以上地区,其发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增高,拇指最多,食指次之,右手多于左手,重体力劳动经常接触冷水者发病率高。轻者呈甲板扁平或波纹状起伏不平;重者甲板严重凹陷,表面粗糙无光泽,边缘肥厚翘起,常与甲床分离,疼痛出血。回到平原后,1一2月内均可恢复正常,重返高原时又可复发。活血化淤硬膏贴敷有明显效果,说明该证候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淤血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适当配伍益气,滋阴、温阳之法。

方例: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方中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解痉通络;重用黄芪益气以助血行,若气虚显著者,加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兼阴虚者,加黄精、玉竹、沙参、麦冬,以双补气阴;兼阳虚者加葫芦巴、桂枝等。用复方人参高原片亦有良好效果,肝火上炎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3.痰闭心窍

证候:初起表现头痛、头昏、胸闷、呼吸喘息、精神疲惫、神情呆滞、独处少动,昏昏欲睡;或烦躁不安,易于激动、幻听幻视,恶心呕吐,语言妄行,尿失禁。当上述症状持续数小时甚至2〜3天后,若未得到即时治疗,则意识丧失,昏不知人,口唇色青,呕吐,大便失禁,或有抽搐,颈项强急或肢体瘫痪,舌质紫暗,苔白腻,经适当治疗及转往低地,一般可完全康复,但亦有反复昏迷者,或清醒后仍有头痛头昏,视物模糊,健忘,声音嘶哑等症状。

治法:豁痰开窍。

方例:菖蒲郁金汤加减,菖蒲、郁金行气豁痰开窍,半夏、陈皮、茯苓燥湿祛痰,竹沥清热祛痰,炒山栀、连翘、竹叶清热,兼喘逆咯痰者用白芥子、苏子、莱菔子以降气消食温化痰饮,加葶苈子逐饮利水。深昏迷者鼻饲苏合香丸,曰3~4丸,以增加芳香开窍之力。待病情稳定后,给予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之剂,巩固疗效,如人参养荣丸等。

4.痰浊壅肺

证候:发病之初多数患者先有头痛头晕,乏力纳差等表现,继之出现剧烈头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不同程度的咳嗽,初为干咳或有少量粘液,随之则咳出稀白痰或粉红色泡沫痰,易于咯出,量多少不定,多则1〜2小时内可咯出200—400毫升,甚至从鼻孔涌出,喘息不安,痰声漉漉,面色苍白或呈灰土色,口唇甲床色青,舌质紫暗,舌苔白腻或白滑。

高原痰浊壅肺证候与平原地区感受外邪所致的咳嗽痰喘相比较,高原痰浊壅肺具有发病急骤,经过凶险,病死率高,年龄较小四个特点。平原居民初次进入高原而发病者,约占高原痰浊壅肺证的67—75%,以成年男性多发;久居和世居高原者,到低地短期居住后,重返高原而发此病者,占25―33%,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15%。随着高原交通逐渐发达及人员流动增加,再入型高原痰浊壅肺证有增加趋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例: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合方,葶苈大枣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三子养亲汤降气消食温化痰饮;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待病情稳定后,应予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收功,如复方人参高原片等。

5.风证

证候:进入4000米以上尤其是登上特高海拔(6000米以上)时,可发生中风证,中经络者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甚而突然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口唇色青,舌质紫暗,舌苔白腻,亦可中脏腑,属闭证者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色灰暗,口唇色青,四末欠温,舌苔白腻;属脱证者,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瘫痪,舌痿不语,脉微欲绝。

有的人则表现为肢体麻木,筋惕肉瞤,不能自持,或四肢抽搐,颈项强急,肢体强痉。

(1)中风:

中经络

治法:补气活血,温经通络

方例:补阳还五汤加红参、桂枝温阳补气之品,加全蝎、乌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鱉虫、川断片以增强通经活络之力。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以祛痰幵窍;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等祛风化痰。

中脏腑

治法:闭证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脱证宜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例:①闭证当先鼻饲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并用涤痰汤加减治之。方中半夏、茯苓、橘红、竹茹祛痰化湿,菖蒲、胆星豁痰开窍,枳实降气安中。另加天麻、钩藤、僵蚕平肝熄风。待病情稳定后,宜用益气健脾活血之法收功。②脱证宜用参附汤加味治之。真阴亏损,虚阳浮越者加熟地、麦冬、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补肾益精,滋阴敛液,加菖蒲、远志豁痰开窍。

(2)痉证

治法:益气养阴,补血定风。

方例:生脉散合四物加生龟板、生鱉甲、生牡蛎,共奏益气养阴补血定风之功。

6.血证

证候:进入高原后,可见鼻衄、龈衄、肌衄、甲床出血、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血灌瞳神等,常有头痛头晕、气短神疲、心悸不安、失眠、胸痛、腹疼、腰疼等症。

高原有些特殊的血证,譬如:①高原性干性支气管炎患者,平素无咯痰,无慢性咳嗽史。高原气候令其粘膜萎缩,经常出现少量或中等量咯血。②有人对海拔2260m以上地区309例围产期新生儿的眼底进行了观察,发现视网膜出血者101例,占32.7%,其中Ⅲ度以上出血者占70%。认为与高原清气不足及产位有密切关系。

高原病之证候颇为复杂,以上所列数端仅是其要,或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出现。此外,在高原亦容易发生白内障、雪盲、冻伤等证。迁徙高原而患高原病者,多数并无夙疾,甚至是身强力壮的靑年。

(1)气不摄血:

治法:益气摄血。

方例:①咳血用拯阳理劳汤加减(或用生脉散加味),人参、黄芪益气摄血;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陈皮理气和中;肉桂温中助阴。可加入仙鹤草、白芨、阿胶珠、三七粉等以收敛止血,养血和血。②鼻衄、龈衄、肌衄、尿血、便黑者,酌情选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或人参养荣汤,衄血者加仙鹤草、阿胶、茜草,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吐血者加仙鹤草、白芨、乌贼骨、炮姜炭等温经固涩止血;便血者,可加白芨、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阳虚者鹿角霜、炮姜等养血止阳止血;尿血者,加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小蓟艾叶片温血之品。肾气不固而尿血者用无比山药丸,方中以熟地、山药、山茱萸、淮山药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温肾助阳;茯苓健脾;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酌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药,亦可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药。

(2)瘀血出血:

治法:活血止血,益气养阴。

方例:复方人参高原片加减,可加三七、蒲黄、茜草、花蕊石等药袪瘀止血。方中用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红参片、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3)燥伤血络:

治法:润燥止血。

方例:燥伤血络而鼻衄者,宜桑杏汤合四生丸加减。方中桑叶清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利气,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润肺生津,栀子皮清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加四生丸之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凉血止血。

高原病证中,以痰浊壅肺、痰闭心窍、高原中风为急重证,应即早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如令患者卧床、吸氧及其他西医疗法。一般采取就地治疗,条件允许时送往低地治疗。只要诊治即时,一般预后良好。

〔调护〕

进入高原时应注意防寒、避免感冒,勿疲劳,勿饮酒,登高速度不宜过快,有战胜高原的信心,勿精神紧张。若能服复方人参高原片、复方党参、或异叶青兰,或黄芪茯苓I号进行预防,登上五千余米高度时有明显预防效果。

1.发生重证高原病时,一般应采取就地救治原则,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往低海拔地区,以减少护送途中发生意外。

2.初进高原时,饮食不宜过饱。有些学者认为高糖饮食对提高机体缺氧耐力有益:在蔬菜和水果方面,胡萝卜、荷兰荨、甜菜头、苹果及香蕉都能提高机体缺氧耐力。

〔病案举例〕

例一、李XX,男,21岁,青海医学院大学生,居住西宁(海拔2300米),系万米运动员,但近一年来运动成绩逐渐下降,自觉在赛跑途中心悸、气短,头晕目眩,体力不支。该生在体育教师带领下来我研究室检查,当令李生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模拟海拔6000米高度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0.15mV,心率明显加快,用机械图法检测左心功能有明显改变,PEP/LVET比值增大,超出正常范围。同时,李生又出现心悸、气短、头晕,欲呕脉象细数等症,难以坚持实验。嘱该生服用复方人参高原片,每次5片,每日服用三次。经治疗半个月后,李生运动成绩有所恢复,运动时症状明显减轻,用同法检查其心电图和心机械图时,未见异常。

这是人体模拟海拔6000米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属心气骤虚之证,用复方人参高原片获得了明显效果。

例二、何XX,男,25岁,青海省湟源县农民,近日结伙到兴海县高山采集中草药,进入高原后,该农民一直有欣快感,夜间难以成寐,头痛头昏,当登上4500米高山采药时,出现意识朦胧,逐渐进入昏迷状态。同伴速将其抬到公路边,乘汽车送到海南州医院,到医院时(海拔2800米)病情已有缓解,患者呈昏睡状态,呼之能简单答话,称头痛头昏,恶心欲吐,肢体懈怠难动,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诊断为高原痰浊蒙闭心窍,服用苏合香丸和菖蒲郁金汤加减,同时静脉点滴10%葡萄糖液。四天后痊愈出院。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高原病常见的证候?

2.试述高原病证的各种临床表现?

3.简述高原病的辨证要点和常用方药?

4.简述高原病常见证治?

5.说明预防、调护、救治高原病应注意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