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切诊

切诊

1.脉为血府,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血府 血液汇集之处。寸口 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是诊脉的部位。高骨 掌后的桡骨茎突。

脉管是血液汇集的地方、全身(百体)的血液运行,都是通过脉管贯通的。寸口这个部位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朝百脉,百脉一宗归于肺,所以全身的脏腑脉经气血情况,都可以在寸口脉上反应出来。给病人诊脉的部位在掌后高骨内侧,分寸、关、尺三部。界于寸与尺中间的叫关部,关上为寸,从高骨到鱼际约一寸,故叫寸部,关下为尺,从高骨下到尺泽穴约长一尺,故叫尺部,寸关尺三部合起来约长一寸,所以总称寸口。寸、关、尺、寸口就是根据这些部位来命名的。寸部候身体上部疾患,所以属阳,尺部候身体下部疾患,所以属阴。

此段说明了诊脉部位在寸口。诊脉之所以要独取寸口这个部位,是因为寸口这个部位为手太阴肺经所主,肺朝百脉。五脏六腑经脉的气血来源于胃中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又赖足太阴脾的输布,故叫“亦太阴也”。所以,全身的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都可以在寸口脉上体现出来。《素问•五脏别论》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这就是独取寸口的原理。并论述了切诊寸口脉的方法是“高骨上取”,吿诉我们寸、关、尺三部命名的由来以及阴阳的区分。

2.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命门属肾,生气之原。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tǎn,读坦,膻中,胸部两乳间正中部位。

右手寸部脉候肺与胸中,左手寸部脉候心与膻中;右手关部脉候脾与胃,左手关部脉候肝胆与膈。两手三部脉统候三焦,两手尺部脉统候肾(命门)。左手尺部脉还候小肠与膀胱,右手尺部脉还候大肠。命门是肾的附属脏器,是先天真气所维系的地方,因此,如果两手尺部无脉,便是命门衰竭、生气断绝,其证险恶,难以治愈。如果在右手关脉上一分处出现紧盛脉象,这是伤食;左关脉上一分处出现紧盛脉象,这是伤风。王叔和《脉经》里有“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之说。

三部脉分属脏腑的方法,历代以来,意见多不统一,学说很多,本歌诀所说的分属法,属通常的分属法。

3.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寻。

男左大顺,女右大宜,男尺恒虚,女尺恒实。

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侯名焉。

额颊耳前,寸口岐锐,下足三阴,肝肾脾胃。

从头到尾。qí,读奇,歧骨,大指次指交叉处骨。 锐骨,桡骨茎突。 寸部。 尺部。

诊脉的方法有七种,用手在皮肤上轻按的叫“浮”,比浮略重按一些的叫“中”,用手重按的叫“沉”,从寸部向前推移叫“上”,从尺部向后推移叫“下”,从左往右推叫“右”,从右往左推叫“左”,亦称内推外推。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等七诊,是讲推寻取脉的方法。男子以左手的脉大有力为好,女子以右手的脉大有力为适宜。并认为男子两尺部脉经常表现为虚的多,而女子的尺部脉经常表现为坚实(所谓男左女右)。

另外,还有三部遍身诊脉法,即头面为上部,手为中部,足为下部。而三部中各有天地人三候,三部合为九候。上部脉在额颊、耳前部位,中部脉在寸口及岐锐骨附近的合谷穴和神门穴部位,下部脉在足三阴经部位,候肝肾脾胃。

这里所说的三部九候,来自《素问•三部九候论》,与《难经•十八难》所说的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九候名同而实异。这是讲的遍身诊脉法。

4.寸口大会,五十合经,不满其动,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止还不能,短死岁内,期定难生。

疏数 疏,稀疏,脉律慢;数,脉律快,疏数指脉律时慢时快,没有规律。 期定 脉搏有规律的歇止,但歇止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复动。

寸口为脉之大会,《灵枢•根结篇》说,经脉之气在一日一夜中,周行于体内五十次。所以诊脉时也必须满五十动,如果不满五十动,脉搏的跳动就出现了歇止的现象,这是脏腑气血衰少的缘故,必定是凶险之证。如果脉搏跳动时慢时快,没有规律,而又出现脉搏歇止后一段时间不能回还(止还不能,是指脉搏歇止后,不能回还),这是短命的象征,将在本年内有生命危险。如果脉搏歇止虽有一定规律,但歇止后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复动,也是有生命危险的。

5.五脏本脉,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迟缓。

四时平脉,缓而和匀,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五脏各有其特有的本脉,属于正常脉。如心的平脉是浮大而散,肺的平脉是浮涩而短,肝的平脉是沉弦而长,肾的平脉沉滑而软,且从容和缓,脾的平脉是中迟而缓。四时的平脉是和缓而均匀,即春为弦,夏为洪,秋为毛,冬为沉。

6.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饮食劳倦,诊在右关。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如果脉象不是本脏的平脉而表现为太过强盛的实脉,便知道是发生了疾病,这种脉实的疾病是因为外邪侵袭所致。如果脉象表现为不及的虚微,多为七情内伤所致脏气不足的疾病。右手关部脉按三部分脏是候脾胃的,饮食有形伤胃,右关多表现为有力的实脉;劳倦无形伤脾,右关多表现为无力的虚脉。

7.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宁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

平旦 寅时,清晨。kē,读科,病。 rùn,读润。

诊脉常以清晨比较适宜,因为清晨人的阴阳气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故容易发现有病的脉象。诊脉时要宁静心神,摒弃杂念,调匀呼吸(调息),仔细地审察。一息脉来四次为气血和平,脉来五次也是没有病的正常脉,因为在呼吸之间,有一延长呼吸(即深呼吸),一呼脉二动,一吸脉二动,太息之时脉一动,故一息脉五动是正常的脉象(闰以太息:闰,张景岳认为是“余”的意思,好象闰年闰月一样,太息指比较长的呼吸,也就是深呼吸)。

8.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浮沉已辨,滑涩当明。涩为血滞,滑为气壅。

数shuò,读朔,频数。 壅yōng,读拥,堵塞。

sè,读色,不流畅

脉来一息三至为迟脉,迟脉主寒冷疾患。一息脉来六至则为数脉,属热证。如果由数变为迟,说明已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由迟变为数,则已由寒证转变为热证;人的七情内伤为内因,多表现为沉迟脉,自然界的六淫为外因,致病后脉多浮数。涩脉多主气血淤滞,滑脉多主因痰、气、食所致的气机壅滞。

9.浮脉皮脉,沉脉筋骨,肌肉候中,部位统属。

浮无力濡,沉无力弱,沉极力牢,浮极力革。

三部有力,其名曰实,三部无力,其名曰虚。

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微脉可考。

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可察。

惟中无力,其名曰芤,推筋著骨,伏脉可求。

ruǎn,读软。 kōu,读抠。

说明了浮、中、沉三种脉候所出现的部位。从浮沉两脉的有力无力辨别濡、弱、牢、革四种脉象;从三部的有力辨别虚实的脉形;从三部的有力无力与按之感觉的大小等来判别微、散脉的脉形。只有浮、沉二部有力、中部无力的才是芤脉,推筋着骨才能摸到的是伏脉。

10.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七至疾脉。

缓止曰结,数止曰促,凡此之诊,皆统至数。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至数不乖,代则难痊。

违反情理。

迟、数、缓、疾及缓而时有歇止的结脉、数而时止的促脉等都是以至数来区別的。脉动中止后很久不能自还,而且歇止有一定规律的叫代脉,是脏气衰败的一种危症,难以治愈。

11.形状如珠,滑溜不定。往来涩滞,涩脉可证。

弦细端直,且劲曰弦。紧比弦粗,劲左右弹。

来盛去衰,洪脉名显。大则宽阔,小则细减。

如豆乱动,不移约约。长则迢迢,短则缩缩。

脉形如珠滚动不定叫滑脉,往来涩滞不流利为涩脉。直而细长,如按弓弦劲急为弦脉,紧脉比弦脉粗,劲急左右有弹指感。来势如波涛汹涌、去势较衰为洪脉,大脉的形象是大而宽阔,小脉则是细小如线。如豆乱动的,本位明显,寸尺部隐隐约约不明显的为动脉,长脉则超过本位,短脉则不足本位。

12.浮阳主表,风淫六气,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散虚极。

浮洪阳盛,浮大阳实,浮细气少、浮涩血虚。

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弦风饮,浮滑风痰。

风 泛指自然界邪气。 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如果反常、侵袭人体则为六淫。

浮脉为阳主表,多为自然界六淫侵袭所致,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迟为外寒,浮缓为风邪挟湿,浮濡多为伤暑,浮散是极其虚弱的征象。浮洪为阳气亢盛,浮火为阳邪实盛,浮细为气少。另有浮而涩、数、紧、弦、滑各脉并见,主病也是各脉的主病相加。

13.沉阴主里,七情气实,沉大里实,沉小里虚

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郁

沉涩痹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沉脉属阴主病在里,多为七情内伤及气郁壅滞于内所致。沉而大为里实证,沉而小为里虚证。沉而兼迟为内寒,兼缓为里湿,兼紧多为寒凝于内所致的腹痛,兼数为热郁于内,兼涩为风、寒、湿所致的气机痹阻,兼滑为里有饮食、痰湿阻滞。兼伏则为气机闭郁,兼弦多为痰饮在里的疾病。

14.濡阳虚病,弱阴虚极。微主诸虚,散为虚剧。

革伤精血,半产带崩。牢疝癥瘕,心腹寒疼。

虚主诸虚,实主诸实。芤主失血,随见可知。

癥瘕 zhēng jiǎ,读真假,腹内积块。

濡脉多为阳气虚,弱脉多阴血亏,微脉主一切虚证。比较严重的虚证多见浮散无根的散脉。革脉多主亡血失精,或妇人流产、带下、崩漏等疾患。牢脉主疝气、腹部积块(癥瘕:坚硬不移叫癥,时聚时散叫瘕)以及心腹部寒气作痛。虚脉主所有的虚证,实脉主所有的实证,芤脉多见于失血。

15.迟寒主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虚寒。

数热主腑,数细阴伤,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缓湿脾胃,坚大湿壅,促为阳郁,结则阴凝。

代则气乏,跌打闷绝,夺气痛疮,女胎三月。

迟脉主寒气凝滞,病在五脏,多为阴寒之气侵犯所致,兼有力为冷气积实于内而致的寒痛,兼无力则为虚寒。数脉主热,主六腑病变,兼细为阴虚内热,数而有力为实热。疮疡经久不愈,正气已虚而余热不尽,多见数而无力之脉。缓脉多主湿困脾胃阳气,缓而应指坚大,为湿邪壅盛。促脉主阳气郁结,结脉则主阴寒凝结。代脉主脏气衰微,或主惊恐、跌扑损伤等一时间的气血逆乱闷绝等病,或主暴病夺气,痛疮伤气,此外,女子怀孕三个月时也可以见到代脉。

16.滑司痰病,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

涩虚湿痹,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

关弦主饮,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疼。

紧主寒痛,洪是火伤,动主痛热,崩汗惊狂。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滑脉主痰湿,如滑脉见于右关部多为痰湿、饮食积滞(右关候脾胃,脾主运化痰饮水湿,胃主纳食),见于左关部多主风痰(左关候肝胆,肝主风)。见于寸部多主呕吐呃逆(上焦病证,寸脉候心肺上焦),若滑脉见于尺部多为下焦阳热证,见便下脓血(尺脉候肾)。涩脉主血虚精伤,津液亏少,或风寒湿所致的痹阻不通。见于尺部主精血伤(肾主藏精),见于寸部主夺汗律液枯竭,见于关部主伤津亡液。弦脉见于关部多为痰饮水湿为患,弦为肝木亢盛之象,肝木旺而侵犯脾土,脾土受侵,运化无权,故水湿为患。寸候上焦,弦见于寸部,多属阴邪上乘阳位而见头痛,见于尺部则多为腹痛。紧脉多为表寒外束或里寒独盛,寒积于内,阴寒搏结而疼痛。洪脉为火热之邪太盛:内热炽盛,阴液耗伤。动脉有阴动阳动,阳动主发热、惊狂、疼痛,阴动主汗出、血崩。长脉为气血安和,短脉主气机病变,有气虚和气滞之不同。细主气血衰少,大脉则是邪气亢盛、疾病加重的脉象。

从第十二节“浮阳主表”起到这一节,主要阐述了浮脉等二十七种脉象的主病。由于疾病的寒热虚实挟杂,阴阳表里交错,气血痰湿并见以及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等复杂关系,因此脉象也不可能很简单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灵活掌握,临床变通,不可拘泥。

17.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dài,读待,危险。

每一种脉象,都主一定的病证,但其中有相宜与不相宜、阴阳属顺属逆的不同,从这些相宜相忌及逆顺中,可以推测疾病的吉凶,判断预后。所谓阴阳顺逆,就是指病有属阴属阳,脉也有阴脉阳脉,如属阳的病症见阳脉,这是相顺,如果阳性疾患见阴脉,这是相逆。所以张介宾说:凡内伤虚弱不足的病,忌见浮、洪、紧、数等阳脉,外感邪实有余的病,忌见细弱等阴脉。如中风之脉以浮迟为顺(因为中风多由外风猝然入中,或真阴亏虚,风从内生),若见坚大急疾为逆。伤寒等外感热病,脉以浮洪为顺,若见沉微涩小,说明脉证相反为逆。伤寒发汗以后身凉脉静为顺,如果汗后脉躁而身热不减为逆。阳热的病证反见阴脉,这就有生命危险了,伤寒的阴寒之证反而见阳脉,这是阳气来复,病变由里出表,由阴变阳的好现象,说明病证将要向好的方面转化,这种情况也为顺。所以《伤寒论》说:“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

18.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

泄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冒,沉数细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yà,读亚,诧异 náng读如“狼”,阴囊。

因劳倦损伤脾土,脉象应当虚弱,反而自汗出脉躁不宁,为脉证相逆。疟疾病的脉象为弦,弦而迟多为寒证,弦而数多为热证,若疟疾见代散二脉,多为邪盛正衰,为难治。泻下多里虚。脉见沉、小、滑、弱为顺,反见沉、大、实、数而又身热为逆。呕吐反胃脉以浮滑为顺,反见沉、数、细、涩为气少津衰,同时伴有大便秘结者为逆。霍乱病见到代脉也不必惊讶,可能是一时清浊混乱所致的脉不接续,如果反见脉伏而不出,并见舌头卷缩、阴囊也收缩,四肢厥冷,此为阴寒极盛之证。

19.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

yǔn,读允,死。

咳嗽为肺的疾患,肺主皮毛,所以脉以浮为顺,浮濡为易治,若见沉伏而紧则为逆,多为病进。喘息抬肩为实证,脉以浮滑为顺,反见沉涩且四肢厥冷为逆。火热之证如果不是洪数脉,而是微弱无神,则是根本脱离的逆证。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脉象应该数而虚,反见涩小则多为肾精亏耗,阴津极损,虚劳已极,脉当浮、濡、微、弱。在两手关部见到弦脉,为肝木乘脾土,脾土衰败,阴虚火旺则脉见细数。

20.失血诸症,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

三消 上消、中消、下消三种消渴病证型的合称。

各种引起失血的病证,脉多为芤,芤而缓小的虚脉与失血证是相符的,若反见芤而数大则为逆。淤血蓄结在中部的,脉以大为顺,反见沉涩而微,多属淤实而正虚,既不可峻猛攻淤,又难自复,所以很难较快治好。三消(上消又称肺消或膈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又名消中、胃消、脾消,以多食易饥而形体反见消瘦为主症;下消又名肾消,以多尿、小便如膏如脂为主症)病证的脉象,以数大为顺,若见细微短涩的脉象则为逆。小便点滴难出的淋闭证,多有鼻头色黄的现象,脉象以实大为顺,反见涩小则说明水邪无出路且正气已虚,此则为逆,预后不良。癫属于阴证,狂属于阳证,《难经》有“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的论述,二者见到浮洪脉则为顺,若脉见沉急则为逆。痫证(发作无定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口吐涎沫,大小便失禁,但醒后如常的病证)多为风痰所致,脉以浮缓为宜,若见沉小急实的脉则为逆,若见弦而没有胃气的脉,预后不好,所谓无胃气的脉是指没有胃、神、根的败脉,没有和缓之气,没有根基的脉,又称死脉、怪脉。

21.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数愈,浮大延久。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黄疸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岐黄无术。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

其类有九 心腹痛有九种类型,即食痛、饮痛,虫痛、悸痛、注痛、冷痛、热痛、风痛、去来痛。 岐黄 岐伯与黃帝二人的合称,为医之鼻祖。 中恶 腹痛腹胀或呕逆,甚则突然昏仆、牙关紧闭、气闷欲绝的一类病证。

各种类型的心腹痛症,以细迟脉为容易治愈,出现浮大脉则难以速愈。疝气属于肝经疾患,脉象必然是弦急的,寒疝多为阴寒凝滞,所以脉牢急为顺,弱急则是脉证不符了,为难治。黄疸多为湿热所致,脉以洪数为宜,浮大也没有什么妨碍,若出现微涩就难治疗。胀满水肿以浮、大、洪、实脉方与证相符,脉细而沉微为逆,即算是医术很高明的医师也没有办法治疗。积(同前所述的癥,腹部肿块坚着不移)属阴属脏,聚(同前所述的瘕,腹部肿块时聚时散,移止不定)属阳属腑,积聚皆为实证,所以脉见实强为顺,沉细为逆。中恶脉以紧细为顺,脉反见浮大则颇棘手,这是因邪气甚深的缘故。

22.痈疽末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最忌。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

痈疽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烈,滑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已期。

肺痈 肺部发生痈疡、咳唾脓血的病症。 肺痿 阴虚肺伤的慢性衰弱性疾患。 肠痈 湿热留注肠中,气滯血淤,发为痈疡所致的疾患。 痈疽 yōng jū,读拥居,肿疡 表现为红肿高起,焮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稠粘,疮口易收敛的为痈;凡疮疡表现为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脓水清稀,破后难敛的为疸。

痈疽未溃破时见到脉洪大为顺,等到溃破了以后脉还见洪大为逆。寸脉候肺,肺痈病人的寸脉以数而实为顺,肺痿是阴虚肺伤,所以脉应以数而无力为顺。痈疽部位的皮肤颜色稍白时,为气血凝滞所致,脉象以短涩为顺,如果脉见数大而重按无力,则多为气血虚损。肠痈为实热所致,脉以滑数为顺,如果出现了沉细无根的败脉,则为邪盛正虚,难以治愈,多为逆证。

28.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

左男右女,孕乳是主,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jī 读其,簸其。 fǔ,读斧,古代的烹饪用具,即无脚的锅。

妇女怀孕以后,属阴的尺部脉搏动明显,与属阳的寸部脉有区别。《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手少阴心经为左手寸部脉所候,所以左寸部脉动甚时,为血聚以养胎的反映,说明已经怀孕。寸部脉滑疾而散为怀孕三个月,滑疾而不散,为怀孕巳经五个月。这种脉象出现在左寸部时为男胎,出现在右寸部则为女胎。怀孕以后乳房的变化也是主要的。如果怀的是女胎,则孕妇的腹部外形象簸箕一样成圆形;如果怀的是男胎,腹部外形多象覆着的锅子一样,上面小下面大。这种说法,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因为怀孕是男是女,不可能影响母体腹部外形。

24.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症候。

反关脉是由于个别人生理解剖上的异常现象,脉搏的跳动不是在寸口,而是从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之近侧端,拇长展肌腱与肱桡肌键之问,即左右两手虎口交叉时,当一手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挠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处)进入手阳明大肠经的臂后部位,这种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证候豪不相干。

25.经脉病脉,业已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绝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肖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zhuó,读酌,鸟用嘴取食物。 xiáng,读详、盘旋地飞。 省客 张景岳说“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指脉初充塞于指端,随即鼓动而去。

此节主要论述绝脉,也就是真脏脉、死脉、怪脉的脉象。

肝脏的绝脉是如抚摸刀刃,浮之小急,按之坚大而急。心绝之脉如摸一串薏苡子,脉来累累如珠而躁疾。脾脏的绝脉是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三五不调如屋漏水,连连急数如流水,有时象杯子里的水倒出来一样。肺脏的绝脉好象风吹羽毛一祥轻飘无根脚,或如无根的绳索,或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有时又如水面的波浪一样,时分时合。肾脏的绝脉如省客时来时去,如指弹石,脉去时如解乱绳。命门的绝脉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如也在水中游翔。脉来如泉水一样冲激出来,则为膀胱的绝脉。

绝脉又叫怪脉、真脏脉、死脉、败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怪脉十种,称为“十怪脉”,即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偃(yǎn,读演)刀、转豆、麻促,后世医家在十怪脉中除去偃刀、转豆、麻促三脉,称为“七怪脉”。脉贵有胃、神、根,凡没有胃、神、根的脉就为败脉,所谓有胃、神、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另外,以上所言脉中,见到什么脉言“死”、“不治”、“必死”、“死期将至”等语,也只是说病情比较严重,并非一定在几日死。

26.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内膺前。

掌中腹中,鱼青胃寒。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zhǒu,读 帚,上臂和前臂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地方。

鱼际。 前臂内侧自肘至腕。

此节论述诊察肘臂的方法。

肘候腰腹部,手候大腿和足部,尺肤外侧候肩背部,尺肤内侧候胸部,手掌候腹中,如果鱼际部有青色,则为胃中有寒。寒热出现在肘、手、掌、尺等部位,便是各自所候的部位发生了寒热病变。

27.脉尺相应,尺寒虚泻,尺热病温,阴虚寒热。

风病尺滑,痹病尺涩,尺大丰盛,尺小亏竭。

诊察之意,名词活用为动词。

此节论述尺肤的诊法。

诊察尺肤以了解相应部位的病情。尺肤冰冷,多为气虚泻下,尺肤发热,为温热疾病,也有阴虚寒热的病症可见到尺肤热。尺肤润滑多风病,尺肤涩滞多痹症,尺肤肌肉丰盛,说明身体结实、气血充满,尺肤瘦削多为气血亏竭。

28.诊脐上下,上胃下肠,腹皮寒热,肠胃相当。

胃喜冷饮,肠喜热汤,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脐部包括腹部在内。脐部以上反映胃的疾患,脐以下反映肠道疾患,腹皮有寒热说明肠胃亦有寒热。胃有热时多喜进冷饮,肠有寒时多喜进热汤,进热汤时不可过于灼热,迸冷饮时不可过于寒凉。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因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病人进行遍身诊察,很不方便,所以,十分重视尺肤的诊察。这种诊法在现在也还是实用的,如诊察小儿疾患时摸摸腹部,看看尺肤,都对诊断有帮助。

附1:幼科切脉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小儿周岁当切脉,位小一指定三关,

浮脉轻取皮肤得,沉脉重取筋骨间。

一息六至平和脉,过则为数减迟传。

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滞涩往来艰。

三部无力为虚脉,三部有力作实言。

中取无力为芤脉,微脉微细有无间。

洪脉来盛去无力,数缓时止促结占。

紧脉左右如转索,弦则端直张弓弦。

浮为在表外感病,沉为在里内伤端。

数为在腑属阳热,迟为在脏乃阴寒。

滑痰洪火微怯弱,弦饮结聚促惊痫。

芤主失血涩血少,沉紧腹痛浮感寒。

虚主诸虚不足病,实主诸实有余看。

痘疹欲发脉洪紧,大小不匀中恶勘。

一息三至虚寒极,九至十至热极炎。

一二十一十二死,浮散无根沉伏难。

表里阴阳虚实诊,惟在儿科随证参。

年满一周岁的小儿,就诊时就应当切脉,但因小儿寸口部位短,不能容下三指,所以要用一指候诊寸关尺三部脉的方法诊脉。浮脉是用很轻的指力在皮肤上就能摸到,沉脉则要重按到筋骨上才能摸到。一呼一吸脉动六次为平和的正常脉,超过六次则为数脉,不到六次为迟脉。滑脉如珠走盘,往来流利。涩脉则为指下感到涩滞,往来艰难。浮、中、沉三部都无力的为虚脉,三部有力为实脉。只有中取无力的为芤脉,微脉则按之细微,似有似无,洪脉来的时候盛大,去的时候无力,脉快时而一止的为促脉,脉慢时而一止的为结脉。紧脉弦急如按绳索。弦脉如按弓弦,端直而长。浮脉主外感表病,沉脉主内伤里证。数主腑证为阳热,迟主脏病为阴寒凝滞。滑脉多痰,洪脉主火热,微主怯弱不足,弦主痰饮,结主积聚,促脉多主惊痫,芤为失血,涩为血少。沉而紧多主腹痛,浮而紧多主外寒,虚脉主各种虚弱不足,实脉主各种有余的实证,痘疹欲发时脉多洪紧,如果大小不均匀多为中恶的实症。一呼一吸脉动不到三次,是虚寒己极,一呼一吸脉动九次、十次,是热太甚。脉在一呼一吸之间只跳动一、二次,或十一、十二次的,多为死脉,浮散无根或沉伏难出的脉都为难治之证。诊脉虽然可以诊察表里、阴阳、虚实的情状,但还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四诊合参。

附2:七言诀(摘自《濒湖脉学》)

【浮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wéi,读为。只,仅。 榆荚 yú jiá,读余夹,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 huò,读或,开阔。

体状即脉体的形状。浮脉只是显现在肉上的皮部行走,诊脉时好象手指轻轻地摸到了榆荚,又好象羽毛沾肤一样的轻柔,如果是秋天当令的时候见到此脉,知道是无病的象征,病久了见到它就应该引起警惕。

相类,即与浮脉相类似的脉,应加以区别。浮而稍大,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的脉叫芤脉。如来势有如波涛拍岸而又浮的脉为洪脉,它的来势虽有力,但下落时脉势悠扬衰减。正常的浮脉轻缓而平和,如捻葱叶,虚脉却来得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浮而轻柔细小的脉叫濡脉。散脉象扬花飘落,至数不匀,漫无根蒂,来去不明。

浮脉属阳脉,主外感表证。浮而迟为风寒在表,浮而数为风热在表,浮而紧为寒邪外束,浮而有力主风热,浮而无力多血虚。寸部脉主候头颈胸部,所以寸脉浮为风邪所致的头痛眩晕,或者有风痰聚结在胸中。关部脉候肝脾疾患,左关候肝、右关候脾,所以关部脉浮多为脾土衰弱而肝木火旺。尺部脉候肾及下焦疾患,所以尺部脉浮主肾气衰,多大小便不利。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xī,读希,助词。 tōng,读通,疾病。

水的本性总是湿润而向下行,沉脉也是这样,总是出现在筋骨之间,搏动软滑均匀,女子的寸部或者男子的尺部四时都是如此的脉象为平脉,也就是平和的正常脉。

沉脉是靠近筋骨之间而搏动均匀,而伏脉则要手指用力推移筋骨才能摸到,沉细而软如绵的为弱脉,脉沉而见弦长实大有力的为牢脉。

沉脉潜行于深部,多主水饮内蓄与三阴经病。沉而数者为内热,沉而迟者为内寒,沉而滑者为内有痰饮。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仅仅是寸部脉沉者为水饮、痰湿停积蓄结于胸,关部脉沉者为中焦寒邪凝结而引起的疼痛,尺部脉沉者为白浊(小便混浊如米泔水)、遗尿、泄泻、痢疾等症,或肾虚腰痛及下焦元阳亏损的一类病证。

【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gù,读顾,痼疾,经久难治疗的病。

迟脉在一息之间搏动只有三次,主阳气衰微而敌不过阴寒邪气的气血虚寒证。但迟脉又有浮沉的不同,迟而浮者主表寒,迟而沉者为里寒。要消除这种阴寒盛的疾患,还必须用扶阳益火之法温补肾阳(唐•王冰对《内经》“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语云:“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后人称之为“益火消阴”)。

比迟脉稍快一点者为缓脉,迟而细小不流利者为涩脉,迟而浮大无力的为虚脉。

迟主五脏病或痰湿内盛。迟而沉者为痼疾癥瘕,迟而有力主积寒疼痛,迟而无力可以判定为虚寒。寸部脉迟为上焦有寒,关部脉迟为中焦寒盛所致的疼痛,尺部脉迟主肾虚腰痛脚重、或大小便失禁、或疝气睾丸疼痛。

【数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君相火 心火和命门之火。

数脉在一息之间搏动六次,主阴液虚微阳气亢盛,多见惊狂烦躁。脉数而浮为表热,数而沉为里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惟有小儿一息六至为正常。

数而如绞绳索,左右弹动不已为紧脉,数而时有歇止者为促脉,数脉独显于关部为动脉。

数脉属阳主火热,治疗时可以用泻心火或泻命门之火的办法。数而有力为实热,治宜凉泻,数而无力为虚火上浮,冶宜温补。肺燥阴虚疾患在深秋季节最忌见到数细无力之脉。寸部脉数多见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甚者咳嗽吐血、肺中脓疡。关部脉数为胃火内盛、肝火上炎。尺部脉数为下焦火热燔灼,要用滋阴降火的方剂(方剂很多,以生地、知母、黄柏、丹皮等为主药)进行治疗。

【滑脉】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隔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替替 形容持续不断。 后退。tuí,读颓,1.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2.妇女少腹肿

的病变。

滑脉如圆珠持续不断地滑动,前后往来不定极其流利。数脉不同如滑脉,数脉只有至数加快。

滑脉主元气衰少。各种疾病引起的痰饮内盛,饮食停滞所致的上逆呕吐,淤血停蓄下焦等都可见到滑脉。惟有妇女见到滑脉,为已怀孕的征象。寸部脉滑为胸膈间有痰饮,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当关部脉滑时,多为宿食不消为肝脾有热。尺部脉滑多为消渴、下痢、癫疝、淋病等。

【涩脉】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倶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参五 即三、五,错综。 某些禾本科植物子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此处指禾芒。依稀 模模糊糊。

涩脉的脉象是细小而迟短,滞涩而往来不流利,与散脉和有歇止的脉仿佛相似,有些如雨沾沙容易散,或病蚕食叶一样的迟慢而又不流利。

涩脉的搏动,脉律三五不调匀,如轻刀刮竹极其短涩而不流利。微脉则有如禾芒般极微细软弱,无论是浮取还是沉取,都难辨别是有还是没有。

涩脉的原因是营血虚少、精液耗伤,造成血少精伤的因素多为反胃、大汗伤津亡阳。也有因寒湿侵入营血所致的血痹见涩脉的。妇女见到涩脉不是巳经怀孕便是闭经。寸部脉涩为心血虚损、胸部疼痛,关部脉涩为脾胃虚弱,或两胁气滞胀满。尺部脉涩为精血两伤,或见肠结便秘、小便淋沥红赤。

【虚脉】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磋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慈葱 食用葱的一种。 jì ,读记,心悸。

蹉跎 cuō tuó,读 搓拖,光阴过去,事情没有进展。

骨蒸 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 神门 王树和《脉经》指尺部脉的别称。

虚脉用手轻按,觉得大而迟缓,脉状空旷无边类似山谷一样极度空虚,不要把芤脉和虚咏混为一谈,芤脉于浮大之中却似慈葱一样边实中空。

脉虚而身热为伤暑,或气血亏虚而致心失所养,见自汗心悸等症,也可见于阴虚发热,总的治疗原则是养营益气。寸部脉虚为血不养心,关部脉虚为腹胀食滞,两手尺部脉虚为骨蒸劳热、痿、痹、精血耗伤等症。

【实脉】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怀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愊愊 bì,读壁,坚实貌。

实脉不论轻取还是重按沉取均见形大而长,应指绝无虚象,而是坚实强劲有力,为邪热蕴结、充斥三焦的实火,治疗上可苦寒泻下通肠腑以治内,辛凉发汗解表热以治外,表里双解,即可康复。

实脉不论浮取、沉取均有力强急,而紧脉则如绞转绳索、左右弹指,牢脉虽然也有实大弦长,但只有在筋骨之间的沉部才能摸到。

实脉为阳热火邪郁闭而成,见于发狂、谵语、胃热呕吐频作、阳毒发斑、内伤饮食、便闭气痛等症。寸部脉实为头面风热,咽喉疼痛,舌根强直或胸膈气满。关部脉实为热邪盛于中焦,见脾胃蕴热、脘腹胀满。尺部脉实为下焦实热壅盛,见腰痛、腹疝、肠腑不通。

【长脉】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

脉体超过寸口本位的叫长脉,弦脉虽然端直而长,但并不超过本位,象新张弓弦。弦与长毕竟是有区别的,有经验的高明医生是能根据各自的待点加以鉴别的。

长脉形长而大小均匀,态势柔和。如果一反常态,脉形象拉紧的绳索,则为病脉,如果不是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癫痫,便是阳明里热炽盛而深重。

【短脉】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pǐ ,读匹,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

短脉的脉形是寸部和尺部短而不满位,涩脉虽然显得短,但搏动迟缓,脉形细弱,运行艰难。短涩而浮之脉,在秋天见到则为顺,在春三月见到则为逆,必为邪气干犯。

短脉因为短在寸、尺部,所以只有在寸、尺部容易发现。短脉兼见滑数,为酒伤于内,短而浮为血脉壅涩,短而沉为痞证,寸部脉短为头痛证,尺部脉短为腹痛证。

【洪脉】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洪脉来时其势如波涛拍岸,去时悠扬减弱,指下充满如江海滔滔,主应夏天。如果在春、秋、冬三季见到洪脉,多为邪热内盛,外邪郁闭,治宜升阳泻火。

洪脉来时如波涛拍岸、盛似波澜壮阔,要知道实脉的脉形,就得看到它的差別之处在于轻取或重按都是弦长而坚实。

洪脉为阳气亢盛之脉,阴血多虚,如火热炎盛多为心火亢盛,关脉洪时为脘腹胀满、翻胃呕逆,必须及早治疗,尺部脉洪为阴津亏耗,见泄泻下痢。左寸部脉洪为心火亢盛,右寸部脉洪为肺金被刑,肝火为左关洪,胃火见右关洪,肾阴亏虚,相火妄动为尺部脉洪。

按:“阴虚泄痢可愁知”一句,原文为“阴虚泄痢可踌躇”(chóu chú,读仇除,犹豫不定之意),可能为原编者所改。

【微脉】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撇撇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侯,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撇撇 pì,读璧,波浪貌。消瘅dǎn,读胆,消渴病。崩中 不在行经期,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

微脉应指极轻极微,有于柔和的微波,按之欲绝,似有似无。微脉为阳气衰弱,细脉则主阴血亏虚,较之微脉的似有似无要显而易见且稍粗一点。

气血虚弱的人,脉也微弱,多为恶寒发热的外感病因误汗后,以致大汗淋漓而亡阳。男子的脉微主一切虚劳已极,妇女脉微主崩漏带下。寸部脉微主脉促、心悸怔忡,关部脉微主中焦运化无权而胀满,尺部脉微主精血耗竭、消渴,疼痛而呻吟。脉微为阳气衰弱,故有时可能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

【紧脉】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人迎本为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此处为左手寸部脉的别称。气口本指寸口,此为右手寸部脉的别称。

奔豚tún,读屯,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肾积。豚即小猪。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下腹气上冲胸,脐下悸动,气上冲咽喉,胸腹疼痛。

紧脉的特点是轻举浮取或沉切重按,均如绞转的绳索,紧迫强急,脉象因此便叫紧的名称。紧脉的出现,总不外是寒邪侵袭,在内则为腹痛,在外则为身痛。

紧脉主因寒邪而引起的各种疼痛症。喘咳、风痫、吐冷痰等病证亦可见到紧脉。脉紧而浮为寒邪束表,须用辛温发汗法治疗,脉沉而紧为内寒凝结,只要用温阳散寒法治疗便会自然而愈。左寸部脉紧为外感寒邪,右寸部脉紧可见内伤寒甚,所以寸部脉紧要分左右。关部脉紧为里有心腹痛的疾患,尺部脉紧为下焦寒邪盛,可见阴冷、奔豚、疝痛等病。

【缓脉】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阿阿 形容舒缓。袅袅 niǎo,读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zhǎn,读展,风吹颤动。

蹒跚pán shān,读盘衫,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yū,读於,迂缓,行动迟缓。 濡泄 泻下如水,清浊不分。风秘 风热内盛、津液燥涩而致的大便秘结,或中风病人肠胃积热而便秘。

缓脉的形象是舒缓均匀,一息脉动四次,如象微风吹拂柳梢轻盈柔软。若要知道脉象是否有神气,可在脉象的从容和缓中看出来。

缓脉主营血衰少而卫气有余,但脉象多浮缓并见,缓而沉多为湿滞,缓而小多为脾虚,缓而大多为风湿在头项部,缓而沉多为下肢痿痹,所以要分别浮沉大小。寸部脉缓为风邪上犯所致的项背拘急,关部脉缓为风邪引起的眩晕或胃气虚弱,尺部脉缓为濡泻、风秘,或下肢无力,行走缓慢,摇摆难支。

【芤脉】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赤淋 即血淋,尿中有血。

芤脉的脉形浮大而软,如按葱管,边虽实而中间空虚,多主因火邪侵犯三阳经而引起的吐血、呕吐、鼻出血之后的失血症,或为邪热侵犯三阴经的络脉所致的崩中、便血、小便带血等症。

芤脉是中空旁实、浮大而软,虚脉则浮大而迟,革脉则外实而弦。芤脉为失血后的脉象,而革脉则是一般的血虚。

寸部脉芤多为胸中有积血,关部脉芤多为胃肠气血壅滞致痈,尺部脉芤多为下血症,如大、小便带血、崩中等。

主病诗前两句原文为“寸芤失血病心忡,关里逢芤呕吐红“ 此处可能为原编者改。

【弦脉】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yì,读意,遮蒙。瞳子 瞳孔。

迢迢 tiáo~,读条,形容路途遥远。

弦脉的脉象挺直而长,主肝木之火旺盛、克伐脾土、肝旺脾虚之证。肝火亢盛则性情急躁,容易发怒,胸胁胀满,有好象要大叫一声才能舒服一些的感觉。肝阳上犯瞳孔,翳蒙模糊不清,迎风流泪不止。

弦脉来时端直如按琴弦,紧脉则如转紧的绳索,左右弹指。紧脉是言其有力,弦脉是言其挺直的形象,牢脉虽弦而长,但只能在沉伏之间出现。

弦脉主肝胆经的病变(肝属木应于东方,与胆为表里),主痰饮、外感寒热、或疟疾等病证。弦脉还必须分辨兼浮、沉、迟、数的不同,一般弦而浮为表寒,弦而沉为内寒,弦而迟为痰饮,弦而数为有热。还要注意分别弦大、弦小,双手脉弦和单手脉弦,因为关系到判断疾病的轻重。寸部弦脉为头痛、痰滞胸膈间。左关部脉弦为往来寒热、癥瘕,右关部脉弦为阴寒盛于脾胃,心腹疼痛。尺部脉弦为睾丸痛引少腹的疝气或下肢拘挛。

【革脉】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革脉的脉体形状好象按鼓皮一样,轻举浮取坚硬,重按沉取时又觉空虚。革脉具有芤脉中空、弦脉强劲的特点,似乎为二脉相合的复合脉,主寒邪为患而又精血亏虚。妇女小产,崩漏,男子营精亏损或遗精均可见到革脉。

【牢脉】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癫㿗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脉的脉形为弦长实大而坚实,常常在深部的筋骨间才能见到。革脉是弦而芤,且在浮部出现,革脉为虚证,而牢脉主实证。

牢脉主寒邪积结于内的里实证,多见肝木乘脾土而致的心腹寒痛以及疝㿗癥瘕等病症,此均为实,牢脉主实,是脉证相符为顺,失血阴虚见牢脉,则脉证不符为逆。

【濡脉】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髓海 脑为髓海。丹田 脐下三寸为丹田。

濡脉形状为浮细无力,轻按细察才能觉察到,好象飘浮于水面的丝绵,经不起道按。如濡脉出现在大病初愈,或妇人产后,为脉证相符。如果出现在正常人身上,便是无根之脉。

濡脉虽然与细脉、弱脉、微脉相近似,但还是有区别的,濡脉足浮而柔细,弱脉是沉而柔细,微脉是浮而微弱欲绝,细脉是沉而近似于微脉。

濡脉主亡血、阴精亏损的病症,多为髓海、丹田不足,阴虚盗汗,骨蒸劳热,妇女崩中,湿困脾阳等证。寸部脉濡为卫阳不固而自汗,关部脉湍为脾气虚弱,尺部脉濡为精血亏损,下焦虚寒较甚,可用温补肾阴之剂进行治疗。

【弱脉】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脉形状是跳动极其无力,按之柔细,而且要用力重按沉取才能感觉到,浮取是感觉不到的。多为阳气内陷,不能振奋,或阴精亏少,气血不足。见于老年人则没有什么关系,见于青少年就是虚象比较严重了。

弱脉主阴精亏虚、阳气衰弱,阴精亏虚则为骨蒸劳热,筋脉失养而痿废不用;卫阳之气衰微则无力抵抗外邪侵袭,感邪而发寒热。且阴精亏虚心失所养而惊悸,阴虚则多盗汗,阳虚则多自汗出,阴阳两虚则精神不振。必须用补阳益气,调养阴精营血的方法治疗。寸部脉弱为阳虚,关部脉弱为脾胃虚衰,要知道是否有阳气内陷、阴精亏虚的症状,还必须细审两手的尺部脉,左手尺部脉弱多为阴精亏虚,右手尺部脉弱多为命门火衰。

【散脉】

体状诗:

散似扬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胻胕hángfú,读杭肤,,足胫;:足背。溢饮水炊病的一种,无汗,水饮流溢于四肢,身体疼重,四肢

浮肿。

散脉的形状似扬花散漫飞舞,来去不定,脉律不齐,毫无规律。妇女怀孕见散脉为临产的征兆,如果怀胎还不到预产期则为有流产堕胎的可能。疾病经久而见到散脉的,则为脾肾之阳衰竭,必须抓紧治疗。

散脉是没有规律的搏动且如扬花散设飞舞,而濡脉则是浮细而软,如水上飘绵,虚脉只是浮而迟大,芤脉则浮而中空,两边有力,如按葱管。

左寸部脉散多为心阳不足,心中怔忡而悸,右寸脉散则为肺卫之气不足,肌表不固而自汗,左关部脉散多为溢饮病;右关则主水湿下注而下肢浮肿,两尺部脉散是真元之气散乱。

【细脉】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累累 连接成串。萦萦yíng~,读迎,细长不断。不顺。

细脉的搏动连续不断,极细如丝,但举指重按沉取也能摸到。在春夏之季和青少年身上见到细脉为不正常的现象,因为春夏之季为阳气旺盛之时,青少年本气血旺盛,见到细脉则为脉时不符为逆。相反,在秋冬季节和老年体弱时见到细脉,这是脉时相符为顺。

细脉萦萦细如丝,主气血虚衰、七情不和顺所引起的内伤虚证、劳损。见到细脉如果不是水湿下侵腰肾,便是精血耗伤及汗泄所致。寸部脉细多为呕吐频繁,关部脉细多为脾胃虚弱,脾虚失运则腹胀。尺部脉细为丹田寒冷,泄泻下痢,遗精等引起的精津枯竭。

【伏脉】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兀兀wù~,读误,高高地突起。破腹 形容腹痛剧烈。 分开之意。

伏脉须要用力重按,推动筋肉按到骨胳上才能摸到,手指要用力分裁开筋脉后,在深部隐隐约约可感觉到脉的搏动。伏脉可见于外感寒邪后凝滞经络,邪蔽阳郁之证,须要通过发汗治疗,使阳气能随汗出而发越出来后,才能解决。还可见到四肢厥逆、脐腹冷痛的阴寒证。

伏脉主霍乱引起的频频呕吐、宿食引起的腹部胀痛、水饮停蓄于内、老痰积聚等证,多为寒凝气滞引起,治疗时须温里散寒。两手寸部脉伏为饮食内停、胸中气郁,想吐又吐不出,常常感到要向上涌突出来一样十分难受。关部脉伏为腹痛困滞难忍,关后的尺部脉伏为疝痛剧烈,好象腹部要炸开一样。

【动脉】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动脉的脉形是在关部上下摇动而数,如豆粒呈圆形,无头无尾。出现动脉的原因为阴阳搏击,阴阳一胜一负,反复搏击,虚的一方摇动,胜的一方则脉气安静。宋•成无己说过,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动脉专主疼痛与惊悸,多汗则为阳虚而动,发热则为阴虚而动,或者是泄泻、痢疾、经脉拘孪,或主男子精血亏耗,女子崩漏。

【促脉】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脉为搏动次数较快,而且毫无规律地歇止。为阳热宂盛,阴液将要枯竭的征兆,多为三焦郁火内炽所致。病势和脉势继续发展则无生路,病势和脉势都有退却则为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见到促脉只须对其郁火内炽进行治疗。但造成郁火内炽的原因有五种,必须仔细加以辨别。所谓五种原因,一般认为即气、血、痰、饮、食。经常咳喘的为痰积,火热郁脏则为发狂,火热入营则为发斑,邪郁肌肉为疮毒、痈疽。

【结脉】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脉搏动迟缓而且毫无规律地歇止,为阴寒偏胜而阳气欲亡的脉象。结而浮者为寒邪凝滞于经脉、结而沉者为积聚,前者须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后者要用攻下积聚的办法治疗,二者在治疗方法上是分明的。

结脉主气血凝滞的疾病,如老痰结滞于内、内生积聚、外生痈肿、㿗疝、癥瘕等,这些病症都属于阴寒凝滞所致。

【代脉】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代脉的跳动为有节律的歇止,歇止后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不能还复,如此反复而有规律歇止的脉为代脉。有病的人见到代脉还是可以治疗的,正常人见到代脉则与人的寿命相关,必须引起重视。脉数而时有歇止的叫促脉,脉缓而时有歇止的为结脉,歇止后一段时间不能回复的就叫代脉。结脉的病情较轻,而代脉的病情则较重,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切诊包括了脉诊和按诊两部分。脉诊最早有文字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继以《难经》赋以新的创见。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将脉诊系统运用于临床。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唐宋以后孙思邈的《千金方》、滑伯仁的《诊家枢要》、李杲的《东垣十书》、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都对脉诊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谓脉象,实际上是脉搏搏动的部位、速度、形态、强度、节律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诊脉的部位,历来有“遍身诊”、“三部诊”、“寸口诊”三种诊法。遍身诊法见《素问•三部九候论》,由于该诊法受封建思想的朿缚,也有些繁琐,所以临床上很少用了。三部诊法见《伤寒杂病论》,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足背动脉),这种诊法临床上也很少用了。而寸口诊法则沿用至今,代有发展。此诊法初见于《素问•五脏别论》,详于《难经》,推广于王叔和《脉经》。寸口脉分候脏腑的方法,学说也很多,《难经》、《脉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分法都不一样,但大同小异,不同的只是在大小肠和三焦分配上有分岐。诊脉的方法要注意时间(平旦),当然不拘泥在平旦,但不能在剧烈运动后即诊脉。平臂、布指、指力、五十动等问题也应注意。

正常的脉象体现在有胃、神、根,所谓有胃、神、根的脉象,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即三部有脉、不沉不浮,不快不慢、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另外还要注意有生理上异常的反关脉,不能作病脉看待,而是生理现象。(谢立奎)


电子版注:

1、第2条,原文“右关脾胃,肝膈胆”,应为“右关脾胃,肝膈胆”,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