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一章 阴阳平衡

中医中大量使用了阴阳概念,所以学习中医,必明阴阳二字之含义。本章将对阴阳概念做出清晰的解释。

1、阴阳平衡与失衡

1.1、阴阳平衡是世间万物的规律,不只用于中医

阴阳平衡是中国传统的概念,可以用于解释各种事物,不只用于中医。其本质上是指各种事物为了正常的运转,在很多指标上都有其合适的度。让指标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使事物正确的运转,是为平衡。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使事物的运转失常,是为失衡。这本是生活中很常见、很简单的道理。

教材对阴阳的解释有些抽象,导致很多人不能直观的理解阴阳的含义。而这个概念不清晰,会引起后面学习的一系列困惑。因此如何清晰明了的解释阴阳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以前解释阴阳的说法往往是“以玄解玄”,也就是用一个大家不理解的东西去解释另一个不理解的东西,最后还是没有解释明白。所以这次我们找一个大家熟悉的事物来解释”阴阳“。

下面是一个房间温度平衡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20平米的房间,用作卧室。

我们希望室温控制在25度上下,波动不超过5度,也就是20--30度之间,这是一个适宜温度范围,住起来比较舒服。

如果室温波动超过5度不到10度,表明室温出了问题,但还不算严重。比如若向下处于15度-20度之间,称为寒;若向上处于30-35度之间,称为热。寒与热都视为居住功能受到影响,但勉强可住。

如果室温波动超过10度,处于低于15度或者高于35度的情况,视为失去居住功能。

为了实现这种温度控制,我们配备了一台2匹制冷空调、一个3000瓦电暖气用来调节室温。

暖气可以让温度上升,称为阳。空调可以让温度下降,称为阴。

这段话描述的小例子,已经把阴阳常见的要素包含在内了,下面解释一下:

1、这个例子首先确定了功能,功能是卧室,用来住人。这点很重要,因为功能决定了平衡点。如果房间功能是用来住人,室温平衡点是25度。如果房间用来做冷库,平衡点要定在-10度。所以我们谈阴阳、谈平衡,一定要先说清楚功能是干什么。不同的功能决定了不同的平衡点,进而决定了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

2、平衡点确定后才能谈阴阳:这个例子中,以25度作为平衡点,那么低于这个温度的物体都算阴,比如房间里放一个10度左右的物体,因为它能让房间温度下降,所以算阴。但是如果房间作为冷库,平衡点在-10度,那么放一个10度左右的物体,就算阳,因为它的温度比平衡点高。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是阴还是阳,是指其相对平衡点而言。

在我们教材中,用阴阳基本属性和事物本身的阴阳属性来解释,因为描述比较抽象,所以理解起来费力。比如教材说阴阳基本属性中,热的属阳,寒的属阴。那么多少温度算热、多少温度算寒呢?其实这里隐含着以人的体温作为平衡点,高于人的体温算热、为阳,低于人的体温算寒、为阴。如果换一个事物,平衡点变化,原来的属阴属阳也会变化。

一个10度的物体,人的触觉感受会觉得是凉的,属阴。但是把它放到冷库里,它又属阳。所以说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和变动性,同一个事物,相对不同的平衡点,其阴阳属性是变动的。任何事物的阴阳属性都以其相对平衡点的差异而定。

阴阳的基本属性可归纳如下:凡是动的、升的、浮的、上的、外的、热的、明的、无形的等等属阳;凡是静的、降的、沉的、下的、内的、寒的、暗的、有形的等等属阴。即天在上、无形属阳;地在下、有形属阴。日是明亮的、热的属阳;月是晦暗的、寒冷的属阴。疾病中的热证、实证、表证属阳;寒证、虚证、里证属阴。

阴阳的基本属性是绝对的、固定的,但事物本身的阴阳属性却是相对的、变动的。这种事物本身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变动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关联的相对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事物内部阴阳属性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各有阴阳”(《类经·阴阳类》)。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基本属性》

清阳与浊阴都是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

《黄帝内经讲解-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

1.2、阴阳失衡的描述与调节

中医用虚、实来描述失衡的原因性质,用补、泻来描述失衡的调节方法。

该有不够就是虚(“精气夺则虚”)。虚会导致房间调节平衡的能力不足,受到一般的干扰就会产生失衡。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果空调出了毛病,输出冷气的能力下降一半,导致夏天气温正常变热的时候,不能提供足够的冷气,这就是虚,因为空调属阴,所以这是阴虚

空调没有提供足够的冷气,导致室温上升到30度以上,超出了正常范围,称之为

这种因为阴虚(空调能力不够)而导致的热,称为虚热

同理,如果暖气出问题,提供热气能力下降,为阳虚。由此导致冬天的时候,室温低于20度,称为。因阳虚而寒,称为虚寒

阳虚则表现为虚寒;阴虚则表现为虚热。

《中医药学概论-病机》

过度的虚称为亡。阴虚到极点,称为亡阴。阳虚到极点称为亡阳。

不该有而有就是实(“邪气盛则实”)。实是说房间受到超出常规的干扰,这样即使自身调节平衡的能力是正常的,也会因为干扰的力量过大而失衡。

本例中,如果空调、暖气的功能都没有问题,但是有人在房间里面生了一堆火,导致房间温度上升,此时即使空调全力开动,依然不能维持室温在合理范围。室温升到30度以上,成为“热”。这个热是因为不该有的火造成的,所以是实热

同理,如果在房间里放一大块冰,导致室温下降到20度以下,暖气开大也无法调节,成为“寒”。这种寒叫实寒

调节平衡的方法(补、泻)

了解了虚实寒热的道理,那么调节的方法也就自然明白了。

如果是空调或者暖气的问题,那就修理空调或暖气,这就是。空调为阴,修理空调就是补阴。暖气为阳,修理暖气就是补阳。

如果是房间里多了火或者冰,那就把它们清理出去,这就是。把火弄出去叫“泻热”,把冰弄出去叫“散寒”。

所以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的来说,补虚叫做扶正,泻实叫做祛邪。所以说中医的治法无非扶正祛邪而已。

虚实共存

指正气不足,指邪气过多,所以同一个部位虚实两者并不对立,可以共存;不同部位则可以此处而彼处。一般来说,单纯的正气虚或者邪气实往往只是疾病的初起阶段,病因单一,治疗相对简单。慢性病、老年病、严重疾病往往是正气虚与邪气实共存,既有一个部位的虚实共存,也有不同部位的此虚彼实等等。解决这种问题要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先补还是先泻,或者补泻同用。如果补泻同用,又有补泻同等力度,或者重补轻泻、轻补重泻的区别。

错误的调节

一定要注意,必须分清虚实,再采取对应的补泻方法;如果判断错误,比如本来是有火的实热,误判成了虚寒,采取了补阳(增强暖气)的措施,就会火上浇油,让室温更加偏离平衡点。或者本为虚寒,误判为实热,采取泻热的方法等等,都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阳明病,不能食,乃胃中虚寒所致...医者误认...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初硬后溏为胃家实热,妄用苦寒攻下之品,使中气更为虚寒,胃失和降,而生哕逆,此即“攻其热必哕”。...病本属胃家虚寒,攻下则犯虚虚之戒,因而有哕逆之变。

《伤寒论讲解-194条》

所以一定不能让虚的更虚(虚虚)、实的更实(实实),不能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是中医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

张景岳说:“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

《黄帝内经讲解-治则学说-补虚泻实》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4)

《金匮要略》

扶正的方法可能会有留邪的隐患。比如我们想补一个地方的水,但是水没有流到这个地方,去了它处,使不缺水的地方水过多,就反而补出了邪气。祛邪的方法往往会伤正。比如我们想排除一些废水,同时也可能把好水一同排掉了,这就伤了正气。所以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要注意对应的负面作用。

很多不愿意系统学习的中医爱好者,不识药性,不懂辨证,在不能全面把握人体虚实状态的情况下,往往只看见到一方面之虚,看不到其它方面的实,进而片面用药,犯虚虚实实之戒,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非常常见。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

小结

保持指标平衡的要素称为正,其能力不足称为正虚。原则上,维持指标平衡的能力越强越好。比如城市楼房与农村平房相比较,楼房维持平衡的能力强,遇到狂风、暴雨、寒潮的时候,楼房更具有抵御这些外邪的能力,所以人们更喜欢住楼房。对于人来讲,健康的人抵御外界风、寒、暑、湿的能力强,也就是维持自身平衡的能力强大。反之,不健康的人维持平衡的能力弱,稍受干扰就有疾病发生。

不该有的干扰平衡的因素称为邪,过多叫邪实。原则上最好没有邪,如果有的话要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要超过人的调节平衡能力,超过则发病。

注意,虚、实是描述病态失衡情况的用词,正常情况一般不用这两个词。维持平衡的要素足够叫正气足,破坏平衡的因素很少叫邪气弱,两者是正常平衡的必要条件,不用虚、实描述。所以基本没有正实、邪虚的说法。中医经典中偶尔有用”实“来表示”正气充实“之意,情况不多,结合语境不难判断。

如果该有的要素超出了正常的量,就会由正变为邪。比如如果暖气的控制出现问题,在室温已经较高的情况下,依然大功率输出热气,使室温上升到30度以上。热气本为维持室温平衡的要素,但此时超过了所需的量,就转变为破坏平衡的邪气,造成邪实的情况。

阳胜则人体功能亢奋而见热证;阴胜则人体功能抑制而见寒证。

《中医药学概论-病机》

另外,中医在对邪的性质进行描述的时候,有实体物质的邪称为实邪,无形气态或能量类的邪称为虚邪。以后遇到要注意与正气虚、邪气实的概念进行区分,不要混淆。

邪热与痰水、肠胃糟粕、宿食、湿浊等有形之邪相结,皆可致心烦,甚则心中懊憹,以其邪之有形,故称”实”。本条所述,乃因汗、吐、下后,表邪入胸,无形之邪热留扰蕴郁胸膈,并未与有形之邪相结,故称"虚”,并非指正气虚衰。

《伤寒论讲解-76条》

1.3、平衡的控制

在这个例子中,需要有人来对房间的温度进行判断,如果温度高了,需要开放空调,温度低了需要开放暖气,保证房间温度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现在科技发达,也可以使用传感器侦测温度,用程序进行自动控制。

这个控制的功能对应中医精气神中的神,具体在后面的章节会介绍。

1.4、平衡的机制

为了让房间的温度均衡,要制造空气的流动,让暖气产生的热气流向冷的一面,空调产生的冷气流向热的一面,这就是房间寒热平衡的机制,也叫阴阳的交互。

现代人熟知的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传递方式,在自然界和人体的温度平衡机制中都有体现。比如自然界云、雨的形成就包含对流的原理。太阳给自然界提供能量就包含了热辐射的原理。

中医将这类平衡机制用“升降出入”四个字来概括。比较大的方面包括人体上、下部之间“升降”平衡,里、外部的“出入”平衡;至于小方面的“升降出入”就更多了。升降出入做的好,称为“阴阳相交,水火既济”,是生之象;做的不好,则叫“阴阳分离、水火未济”,是死之象;

中医常说的上热下寒或者内热外寒等,就是人体热量的平衡机制出现问题,造成一部分偏热而另一部分偏寒,严重的话会产生阴阳分离而死亡的后果。

李中梓则具体指出:“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象也”。这是以水火说明阴阳相互依存、制约的重要意义。临床虚劳内伤疾病,多见阴阳水火升降失常,心肾不交,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危及生命。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对立统一的例证》

1.5、多方面的平衡

前面这个例子,重点谈的是温度平衡,其实一个房间实现卧室的功能,还有很多其他指标需要平衡,比如湿度、墙壁隔热度、采光度、地面光滑度等等,也就是有多个维度需要平衡。

每个维度指标都和温度指标一样,有平衡范围和失衡范围。比如湿度就要有一个合适的范围,湿度过大变得潮湿或者湿度过小变得干燥,都会影响居住功能。温度失衡,我们用“寒、热”来描述,但是湿度失衡,不能再用这种词,可以用“湿、燥”来描述湿度失衡。

无论哪种指标的失衡,都离不开“虚、实”两种情况,因为所有的失衡,无非是“该有的太少”或者“不该有的太多”而已,再或者两者兼有的“虚实夹杂”情况。

从“敏感度”角度看,有些指标是敏感的,比如说温度指标,它随着季节、昼夜经常变化,需要经常关注调节。还有一些指标是不敏感的,比如墙壁厚度,一旦房子建好后,多年不变,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一般不需要关心它的变化。人体也是一样,因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常见,所以中医经常“寒热虚实”并称。但我们要知道“虚实”是各种指标失衡的统称,“寒热”是温度指标的特指。

从“重要度”角度看,大部分指标都很重要,任何指标失衡,都会导致功能的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失去功能。所以即使一个指标是不敏感的,但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这个指标失衡了,依然要重视,将其调节回平衡。

这里提到的多方面平衡,对于人也一样,温度平衡是人体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平衡,比如身体有气的平衡、血的平衡、水的平衡,对应就有气虚、气滞、血虚、血瘀、津液虚、痰饮等各方面的失衡,这些要等后面介绍完人体的运转机理后才能解释。

在光明教材《概论》的阴阳章节,谈到中医用阴阳概念阐述人体的部位、生理、病理、诊断、方药等内容,就是指这种多维度的平衡。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认识和阐述人体的形体、脏腑、经络、生命过程、疾病过程、以及辨证治疗等等。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平衡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房间的例子总结出平衡的几个要素:

作用:居住

载体:房间

指标:温度、湿度、墙壁隔热度、采光度、地面光滑度.....

功能、载体、指标,是我们谈阴阳平衡需要关注的三个要素。

其中每个指标都有其合适的平衡点,以及正常的上下波动范围。以平衡点为参照,让指标向上为阳,向下为阴。

指标又分敏感指标,比如温度,以及不敏感指标,墙壁隔热度、采光度等。

中医学中谈的阴阳,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关键就是讲述人经常没有说清楚功能是要做什么?平衡点在哪里?从而导致了不同系统、不同层次阴阳概念的混乱、滥用,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播,让中医学习者思维混乱。

比如朱丹溪说“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火神派说“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两者看起来是矛盾的。都是中医大家,何以在语言描述上出现如此对立的情况?两者谈的阴、阳是否是同一系统、同一层次下的阴阳?有余、不足的原因何在?表现怎样?这些问题如果能把其语境下的功能、平衡点说清楚,理解起来应该是极简单的事情。而不说清楚这些前提,就变成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话语了。

在本书,只要谈阴阳,一定要先说功能是什么、平衡点是什么。也就是没有功能不谈平衡,没有平衡不谈阴阳。若确有说不清楚的地方,存疑待考,而不能囫囵吞枣,敷衍而过。

中医教材说阴阳即对立又统一。在本例中,“统一”就是指房间控制温度这件事,“对立”是指空调与暖气的对立关系。一个房间的空调与本房间的暖气是一对阴阳关系,而与另一个房间的暖气,就不是一对阴阳,因为两者没有发生交互作用。所以谈阴阳对立,前提是基于一个统一的事物,也就是这里说的功能、载体、指标。

阴阳的相互关系,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阴阳两方面的统一,主要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转化,以及阴阳的相互包涵和无限可分性。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的相互关系》

1.7、中西医的指标差异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中医的阴阳平衡、寒热虚实和西医的指标平衡是一个意思,只是描述术语上的差别,解释清楚中医的指标概念后,这种差异就不存在了。西医的高血压要降压、高血糖要降糖也是调节某些指标平衡。

那么中医和西医为什么还是很难融合呢?是因为双方在重要指标的选取标准上的差异。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有非常多的指标需要调节,重要度各有不同。中医认为西医的血压、血糖等指标,层级偏低,单纯调节这些指标有一定作用,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还会让其它更重要的指标更加失衡。而西医认为中医的精、气、神、血、津液等指标,描述模糊,无法量化,难以纳入现代医学体系。这应该是中西医学矛盾的根本所在。

客观的讲,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中医的指标确实模糊,掌握起来有难度。但我们既然学习中医,就一定要搞清中医几大指标的意义,其失衡的表现,以及调节的办法。

2、阴阳平衡的高级内容

前面所述是对平衡的一些简单理解,下面我们要对平衡过程做一点深入分析,为下面学习天地自然打一点基础。

2.1、大平衡下的小平衡

当我们定下一个系统的平衡目标后,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各自的任务。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其又有各自的平衡点。这些方面的平衡点可以理解为大平衡下的小平衡。

房间温度的例子:把房间以阴阳中线为界一分为二的话,在靠近暖气的一面整体上要比靠近空调的一面温度要高些,成为偏阳的一面。反之,另外一面称为偏阴的一面。偏阳的一面,假设以27度为平衡点上下波动;偏阴的一面以23度为平衡点上下波动。这种偏阳或偏阴的一面,本身都有各自的平衡点,即为大平衡下的小平衡。

小平衡对事物的影响

当一个系统大小平衡确定后,系统中的各项事物会根据自己的偏性选择适合的位置。

比如,如果我们洗了衣服要在房间里面晾干,一定会把衣服晾在偏阳的一面,这样干得快。如果我们有蔬菜要保存,一定会放在偏阴的一面才不容易坏。

在自然界中,有些动植物适合生存在南方,有些适合生存在北方,都是因其各自偏性而在自然界中选择合适的地方。

空间与时间上的指标变化

房间的温度在不停的波动,高于平衡点则下降,低于平衡点则上升。所以房间各个空间点的温度随着时间在不停的变化。

时间变化:房间里任何一空间点,其温度都是随着空调与暖气调节室温的过程,上下波动的。

空间差异:在任意时间点,房间不同位置的温度有高低不同,这是温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

阴阳从时间角度看就是指标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从空间角度看就是不同空间范围内指标的差异。

2.2、阴阳的进一步划分

阴阳可以根据阴阳比例进行多种形式的划分,并不局限于二分法。这里演示一下四分法和六分法。

四分法中,偏阳的一面可以按照比例再分阴阳,称为“阳中阴”与“阳中阳”,偏阴的一面也是同理。

六分法中,阴阳两面各自三分,则用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的命名方法。

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一年可以分为4季,也可以分为12月、24节气、365日等等。选择合适的划分方法是为了方便观察、分析与调节。

就像踢足球要11个人,打排球要6个人、打篮球要5个人一样,不管用哪种分法,最终都是通过阴阳往来平衡的方式实现目的。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

3、取类比象

依然以房间温度平衡的例子来说明。温度高于平衡点的事物属阳,比如暖气、火等,低于平衡点的事物属阴,比如空调、冰等。那么暖气和火就属于同类,空调和冰就属于同类,或者说针对当前平衡点,它们具有类似的象。

这种同类事物是可以互相补充替代的,比如房间温度低的时候,恰巧暖气有问题不能输出足够的热气,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生点火,帮助提升房间的温度。反之亦然,空调出毛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放点冰来弥补其降温能力的缺失。古代没有空调、暖气的时候,就是用冰、火来调节房间的温度。两者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现代的方法更方便而已。

中医治病是以自然之偏纠正人体之偏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了解人体不同部位各种失衡情况的表现,这样就能根据表现判断出失衡的部位和性质。然后还要了解药物的偏性、方剂的作用性质。这样就可以选择正确的药物方剂来对应调节人体的失衡情况。比如脾的阳虚,可以用热的干姜;肾的阴虚可以用地黄、阿胶;心的阳虚可以用桂枝甘草汤等等;

前面我们谈虚实中的实热的时候,说房间中多了一团火,会造成实热。而这里又说,温度低而暖气不足的时候可以放一团火帮助升温。那么这团火到底是致病之因还是纠偏之药呢?这个完全取决于原本房间温度是平衡还是失衡的。原本房间温度低,一团火有助于房间温度趋近平衡,这个火就是良药。如果原本房间温度是平衡的,这团火会打破平衡,那它就是毒药。总之,一切以平衡为准,任何药物或者疗法,能维护平衡就是好的,破坏平衡就是坏的。

由此可见,中医中的偏性之药,如果抛弃平衡而谈其有益或有害,是错误的,会误导人。正确的使用,砒霜也可以救人;不正确的使用,人参也可以害人。

4、一些扩展内容

4.1、平衡的有效区域:

我们说房间在空调、暖气的作用下达到20-30度的均衡温度。这是大概情况,严格来讲,房间中临近空调和暖气的地方,温度是超出这个范围的。空调的制冷温度在15度左右,暖气在80度左右。这两者附近的温度是超出范围的,所以我们不会居住在这两者附近。

房间中部的温度是符合均衡温度范围的,所以这个区域我们可以理解为房间的有效区域。

空调和暖气附近作为房间温度的两极,不适合居住,但是对有效区域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明确这一点是为了后面更好的理解中医对自然界气交之地的叙述。

4.2、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是指标在波动过程中,升到一定程度则降,降到一定程度则升,以此来保持平衡。内经中,以四季变化来举例,夏天气温最高,之后就要转凉,冬天气温最低,之后就要变暖。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灵枢·论疾诊尺》

房间的温度调控也是如此,室温超过上限后,会启动冷气,超过下限后,会启动暖气,如此波动以控制平衡。

物极必反的概念不能滥用,当事物自身调节平衡的能力较强的时候,可以有物极必反的现象,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等等。若平衡能力弱,物极而不能反,就是死亡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