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392-398条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⑴者,烧裈散主之⑵。[392]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讲解〕本条论述阴阳易证治。

(1)伤寒,……拘急:阴阳易之为病,是指与患伤寒大病或大病初愈邪气未尽之人性交而染易邪毒的一种疾病。房室最易伤人精气,故见“身体重,少气”等全身乏力,精气不足之证。精血大亏,筋脉失养,故见“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及“膝胫拘急”等证。伤寒毒热之邪由阴传入,由下向上攻冲,则见“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证。治疗用烧裈散导热下行,使邪毒从阴而出。

(2)烧裈散主之:裈,即裤。烧裈散方即取内裤近隐处(即裤裆处)的部分,烧作灰用。从“取妇人中裈近隐处”之语,可知男子患此病者较多,而妇人病,则取男子裈裆烧灰。此物本草书未录,注家认为,男女裈裆,乃浊败之物,烧灰用者,取其洁净存性而起同气相求,导邪外出的作用,服后或汗出,或小便利即愈。“阴头微肿”,是所易之毒从阴窍外泄之故。

临证意义

1)关于阴阳易之病是否存在,烧裈散是否有效,历代医家都有所探讨,至今也未成定论。据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已故名医李翰卿先生1963年介绍,此病确有,用本方也确有疗效,李老以典型病例六、七例,说明本病临证特点有三,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二是少腹拘挛疼痛并牵引外阴拘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疗使用烧裈散,皆已获效。李老的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

2)后世有人把阴阳易分为寒热两类,本条所述为热型,治用竹茹、花粉、白薇煮汤送服烧裈散。若伴有肢凉,精神不振等阳虚寒盛证候者,则为寒型,可酌用当归四逆汤、四逆汤、理中汤等送服烧裈散,亦有服药和灸少腹部的穴位并用者,皆可提高疗效。

3)阴阳易病,是伤寒病者与不病之人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故云“阴阳易”。而大病初愈,因犯房事使旧病复发者,则为房劳复,而非阴阳易。二者不可混淆。阴阳易与房劳复皆可有不良后果,故病后犹当注意慎养之法。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393]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搏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讲解〕本条论述病后劳复证治。

大病初愈,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若劳作过多,则生阳热,使在经未了之热得以复燃,遂使病情反复。多见发热、心烦等证,即所谓“劳复”。治以枳实栀子汤以利气清热除烦。

枳实栀子汤由枳实、栀子、豆豉三味组成,即栀子豉汤加枳实而成,枳实宽中行气,栀子清热除烦,香豉透邪散热。清浆水又名酸浆水,即米饭用清水浸泡七日以上,待味变酸,水面起白花即成。用清浆水煎药,有清热、除烦、理气、宽中,助消化的作用。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围棋子大者五六枚,以荡涤肠胃,导滞下积,因而本方亦可用于病后食复之证。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394]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人参二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伤寒差后复发热的三种不同证治。

伤寒初愈,或因劳复,或因食复,或因新感,而又出现发热,其治疗仍然要平脉辨证。若见脉浮者,其邪在表,可用汗法;若脉见沉实者,其邪结于里,可用下法;若邪在少阳,非表非里,致少阳枢机不利者,可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此亦是“随证治之”原则的体现。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395]

牡蛎 泽泻 蜀漆煖 水洗去腥 葶苈子 商陆根 海藻洗去咸 栝蒌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讲解〕本条论述大病差后,水邪凝聚腰下的证治。

“大病”,当包括伤寒、杂病而言。大病初愈,见腰以下肿者,为水湿之邪凝聚于下所致,因水邪结聚,故小便必然不利,脉多见沉而有力。治疗则当利小便,逐水邪,方用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用海藻、牡蛎咸寒软坚入肝并利水;葶苈子泻肺,利水以消肿;商陆根逐水消结,与葶苈子相伍,可使上、中、下三焦之水荡然无存。蜀漆有劫痰破结之效,可开痰水之凝结。由于本方消痞、软坚、破结泄水之力较强,故加栝楼根生津保阴,同时也有活血脉,清伏热之效。因本方泻下逐水之力较强,故对脾肾气虚,气不化水而水湿内留者,仍应慎用。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大病差后,肺脾虚寒,津液不化的证治。

大病差后,喜唾且久久不愈,是由于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津液不布;上焦虚寒,肺失宣降,津液凝聚。手足太阴俱虚,津液不化,聚而为饮,故证见多唾,久不了了。治法“当以丸药温之”,用理中丸温中益气。使脾肺得温,阳气健运,津液得以布化,则其证可愈。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⑴,竹叶石膏汤主之⑵。[397]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病后虚热欲吐的证治。

(1)伤寒解后,……欲吐:“伤寒解后”,指大邪已去。但正气尚未恢复,证见“虚羸”,即虚弱消瘦,为气血津液不足,形体虚损之象;“少气”,即呼吸不足以息。虚羸言其形伤,少气言其气损。今形气两伤,气阴不足,虚热上逆,致使胃失和降,故又见“气逆欲呕”。因虚热内扰,或余热未尽,所以临床还常见低热、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证,治当清热、养阴、益气、和胃,用竹叶石膏汤。

(2)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用石膏清肺胃气分之热:竹叶隆冬不凋,禀阴气最盛,善清虚热,治心烦,止呕吐;麦冬补阴气,滋胃阴,养津液,续血脉,使中焦阴液上通于心,心胃阴血津液互相滋助;人参、甘草益气生津;粳米益胃气,养胃阴;本方妙在用半夏一味辛药,活泼中气,和胃降逆。本方多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气阴两伤,虚热内扰,肺胃气逆而致咳逆,欲呕等证。其他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病机而见有以上证候者,用之亦每获良效。

临证意义〕竹叶石膏汤即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化裁而成。

但竹叶石膏汤用麦冬不用知母,白虎加人参汤用知母不用麦冬。因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阳明气分大热,虽有气阴两伤,但仍以热盛为重,故在治法上以祛邪为主。知母与麦冬虽均为生津养液之品,但知母清热之力胜于麦冬,故当用知母,而不用麦冬。竹叶石膏汤证,乃大病之后,虚赢少气,形气俱伤,余热未尽,在治法上以扶正为主,麦冬补液有余而清热不足,故用麦冬不用知母,以免更伤正气而病难愈。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398]

讲解〕本条论述大病新差,不可多进饮食的道理。

“病人脉已解”,指病脉已解,而见正常脉象,说明大邪已去。但在傍晚出现“微烦”之证,是因大病新差,正气尚未恢复,脾胃之气尚弱,强食多饮,脾胃不能运化,饮食不消,羁糜中焦,故令人发烦。因这种微烦,是人强与谷而不能消所致,故无须药物治疗,只要减少饮食即可,故曰“损谷则愈”。


小结

本篇原文虽仅7条,但论述了病后邪毒交叉染易,治用烧裈散同气相求,导邪外出;劳复烦热,治用枳实栀子汤清热除烦;差后更发热,或以汗解,或以下解,或以和解之法。大病差后,水邪凝聚,治用牡蛎泽泻散利小便,逐水邪;脾肺虚寒,津液不化,治用理中丸温中益气;以及伤寒解后,形气俱伤,余热未尽,治用竹叶石膏汤清热养阴,益气和胃。凡此种种,既体现了病后调摄之重要,又为病后余热,遗寒,正虚等诸般问题的辨证论治,作了举例示范。最后以大病新差,不可多进饮食收尾,则体现了“保胃气”的原则与精神贯彻于外感病的治疗始终。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阴阳易、劳复、食复与房劳复?其临床表现与治法各是什么?

2.牡蛎泽泻散与十枣汤皆可攻水,其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不同?

3.竹叶石膏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