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一节内治法

第一节内治法

一、消法

消法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期尚未化脓的一切肿疡消于无形。《内经》中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即消法之大旨。清代医家程国彭说:“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这是治疗肿疡初期阶段的总纲。本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而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具体方法有解表、清热、疏肝、祛痰、和营、行气、温通等。在临床上,一般都应用于没有成脓的肿疡,但具体用法是极其灵活的,应根据临床证候,选择治疗方法。

1.清热解毒法: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使热毒消散,得以清解的疗法。适用于痈、有头疽、疖、疔等证,不论初起、成脓、溃后,凡有实火、热毒见证者皆宜应用。在内痈中,凡热毒炽盛或热入营血之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以及邪热迫血妄行而见吐衄发斑等出血证时均可使用。这类里热证候,一般可分为气分郁热(里热轻证),毒热炽盛(里热重证),和热入营血三大类型。在皮肤病有热毒见症者,如脓疱疮、漆疮、药物性皮炎、严重的多形红斑等也均可使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情分别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和养阴清热等方法。常用药物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菊花、连翘、黄芩、黄连等。常用方剂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大黄牡丹皮汤、知柏八味丸、清骨散等。

2.活血祛瘀法: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而达到疮疡消散的目的。适用于肿疡初期或溃疡肿块不消,有气血凝滞之证候者。活血祛瘀法在卒腹痛中应用非常广泛,凡有瘀血见症,如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腹腔肿块和局部瘀血者,皆可用之。如①各类卒腹痛的早期:急性肠痈、急性胆囊炎等。②各种类型的包块:炎性包块、出血性包块、腹腔的包裹性积液,肠痈周围脓肿、腹腔脓肿、子宫外孕的血肿包块等。③出血性疾病:子宫外孕破裂、消化道出血、血尿等。④胆道结石、石淋的排石治疗过程中均需配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中凡有瘀血症状者,如皮肤结节(结节性红斑等)、赘生物(疣、瘤等)、肿块以及局部肥厚、硬化性皮损等亦可应用。活血化瘀有行气活血、凉血活血、清热活血、通络活血等具体方法,临证时可据证选用。常用祛瘀药物有: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郁金、丹参、三棱、莪术、红藤、虎杖等。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活血散瘀汤等。

3.理气解郁法:用疏肝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而肿块消散,疼痛减轻的疗法,适用于气血瘀滞之肿痛和肝气郁结所致的疮疡。如外科常见的肿与瘤,多是气血凝滞的结果;又如结块坚硬,皮色不变,推之活动,能随喜怒而消长等证,多为肝气郁结所致,均可运用理气解郁法。在卒腹痛中,本法常用于:①胃肠和胆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腹痛,胁胀,呕恶,反胃时发时止,且无热象的肝胃气机不利等。②各种早期卒腹痛表现为气滞血瘀为主而无明显热象者。③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时也常需配用理气药。常用理气的药物有香附、木香、枳壳、厚朴、半夏、川楝子、青皮、陈皮、乌药等。常用方剂为:逍遥散、舒肝溃坚汤、金铃子散、粘连缓解汤等。

4.温通法:用温热散寒、通经活络的药物,使阴寒凝滞之邪得以消散。适用于风寒痰湿侵入筋骨,阳气失和,疮形平塌漫肿、不红不热等证,如流痰、脱疽、附骨疽等。常用的药物有附子、麻黄、桂枝、白芥子、细辛、川芎等。常用方剂主要为阳和汤和独活寄生汤。

5.通里攻下法: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邪毒得以疏通排出。适用于疮疡初期或中期,表证已解,热毒入腑,出现便结里实证候者。本法在卒腹痛中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各种肠结,凡无血运障碍者;各种腹腔急性炎性疾病,如急性肠痈、胆道感染、胆石症等,凡出现里实证者;驱虫时或腹部损伤而无大出血者。在外科中用攻下法时一般常用寒下法和润下法,温下法使用较少。凡有里实热证,如伴有疼痛剧烈,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者,宜用寒下或配合清热解毒药物。若阴血虚,肠燥便秘,伴有口干食少、脘腹痞胀、舌干质红、脉细数者,宜用润下法。常用药物:寒下者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甘遂等;润下药有火麻仁、郁李仁、当归、肉苁蓉、桃仁等。常用方剂有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肠汤等。

6.解表法:运用发汗的药物,使停留于肌表的毒邪,随汗而泄,从表而解,从而达到疮疡消散的目的。即《内经》所谓“汗之则疮已”。本法适用于疮疡初期或皮肤病中凡有表证者。解表分为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的表热证,如疮疡焮红肿痛,恶寒轻,发热重,口渴,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浮数者。或在皮肤病中出现皮疹色红,泛发全身,搔痒难忍等症状,如风疹块。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等。常用方如牛蒡解肌汤、疏风清解汤、消风散。辛温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证,如疮疡肿痛,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苔白,脉浮紧者。或在皮肤病中有疹块色白,剧痒,恶风怕冷,遇寒则剧的风疹块。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常用方如荆防败毒散等。

7.祛痰法:运用祛痰、化痰的药物,配合其它方法使痰湿凝滞之疮疡达到软坚消肿的目的。在外科中祛痰法虽然不是主要的方法,但亦经常应用。凡是痰浊留滞于肌肉及经隧之内,如瘰疬、颈痈、乳癖、乳疬等,均可配合此法治疗。临床上一般有疏风化痰、解郁化痰、软坚化痰等法。常用药如夏枯草、牛蒡子、瓜蒌、海藻、昆布、海浮石、贝母等。常用方如牛蒡解肌汤、逍遥蒌贝散、香贝养荣汤等。

8.理湿法:运用淡渗、温燥等药物清除湿邪的疗法。在外科中,单纯的湿病较少,多与其他外邪结合而侵犯人体成病,如湿热、风湿、寒湿等。因此,理湿之法,也少单独使用,必须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应用。常用药有萆薢、苡仁、茯苓、苍术、车前子等,常用方如萆薢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等。

二、托法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和透脓的药物,促使疮疡脓出毒泻,肿痛消退。即“托者,起也”之意,它包括透脓法和补托法。

1.透脓法:用透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成脓、出脓,不致脓毒旁窜深溃的疗法。适用于肿疡正气不虚,邪气结聚,形症已成,毒邪深沉散漫,不能高突成脓者,或脓成不溃者。常用药物有穿山甲、皂角刺等,但须与清热解毒药同时使用。在内痈中脓成者,可加用消痈排脓药物,如肠痈中加红藤、败酱草,肺痈中加鱼腥草、冬瓜仁等。临床常用方剂有透脓散等。

2.补托法:用益气补血的药物合透脓的药物使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尽早出脓泄毒、肿消痛止的疗法。适用于肿疡毒势亢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身热、精神不振、脉数无力等症者。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穿山甲、皂角刺、甘草等。常用方剂如托里消毒散等。

三、补法

补法是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从而消除或减轻一切虚损证候的疗法,即《内经》所说:“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之意。此法适用于疮疡溃后,毒邪消退而正气不足者。症见脓水清稀,肉芽不生,久不敛口等。也有少数疮疡虽然未溃,但正气已虚者,如某些慢性疮疡及消渴、肺痨而并发痈疽者。在内痈中,多用于疾病后期,腹部手术后及年老体弱出现阴阳虚损、气血不足之象者,在皮肤病中阴虚、阳虚、肝肾不足,津亏血燥者尤为多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补法种类很多,如补阴法、补阳法、补气血法、健脾胃法、滋补肝肾法、生津润燥法等。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病情有单纯的气虚或血虚,阴虚或阳虚,但也有气血双亏,阴阳互伤者。所以具体应用补法也应该是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应当注意的是如果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若用补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助邪之弊,所以应用时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

以上三法是外科内治的一般规律。但病情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往往需要数法合并使用,因此在临证时,当须机动灵活,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的发展变化,抓住主要矛盾,辨证用药,才能收到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