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二节外治法

第二节外治法

中医外科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手术,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外治法的运用,同内治法一样,也要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过程,不同证候,选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中医外科外治法的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疗法多种多样,应用非常广泛。按疮疡初期、成脓期和溃后期的发展过程,外治法也相应地分为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和手术疗法及特殊疗法。

一、箍围消散法

箍围消散法是运用活血、行气、祛风、解毒、消肿、定痛等药物箍贴围敷疮疡之法。此法可使疮毒收束,不致扩散。证势轻者可以消散,证势重者可使毒气结聚,疮形缩小高突,促使早日成脓和破溃。疮疡破溃后,但余毒未消,也可用本法来消肿,截其余毒。本法运用成功,能使疮疡消散于无形,缩短疗程,是最为理想的方法。所以它在外治法中占有重要位置。

适应证:主要用于疮疡初期,凡肿疡之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若溃后,肿势仍存,余毒未尽者,亦可用之。

痈疽阴阳各异,所生部位不同,药物寒热有别,在具体应用时,又当随证选用,效果才好。各种剂型、药品选用原则如下:

1.阳证:凡疮疡初期,红肿热痛,烦渴,脉数有力者,可敷药性寒凉,功能清热消肿,散瘀化毒的如意金黄散、玉露散;或贴药性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的太乙膏、千捶膏等;或同时掺以活血止痛、化痰解毒的红灵丹、阳毒内消散等;或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剂煎汤淋洗,如溻肿升麻汤,浅静脉炎洗剂等。

2.阴证,凡疮形平坦漫肿,色暗不痛,不红不热,脉象微软细弱者,可敷药性温热,功能温经活血、散寒化痰的回阳玉龙膏;或贴功能温经和阳,驱风散寒,化痰通络的阳和解凝膏;掺以破坚化痰,散风逐寒的阴毒内消散或桂麝散;或以温经散寒,化痰通络的汤剂淋洗,如升麻溻汤,椒艾洗药等;或用附子饼灸法。

3.半阴半阳证: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脉虽洪数而无力者,可敷药性和平,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的冲和膏;或以活血散风,通络消肿的汤剂淋洗,如深静脉炎洗剂等。

各种剂型的选择方法:①箍围药,使用方便,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只要所患部位能够固定所用药物即可选用。②膏药,运用方便,药力持久,便于收藏携帯,一般可以通用,但有的患者有过敏反应,生“膏药风”,则应改换它法。③薰洗剂,制备简单,运用方便,病变范围广大者更为适用。④掺药,使用灵活而方便,对于病情较重,单用一方一法力量不足者,加用本法可以加强疗效。此法习惯又称粉身法。事实上箍围消散法在使用时往往是多法并用,数方合施的,如薰洗法后用掺药法、薄贴法等,以期快速消散或缩小肿块。

箍围药的调制法:先将按处方配制的药品制成药末,然后根据病情的变化及不同的证候分别调制。大抵以醋调的,取其化瘀解毒;以酒调的,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蒜捣汁调的,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银花露调的,取其清凉解毒;以鸡子清、蜂蜜调的,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的,取其润泽肌肤;以凡士林调的取其滑润护肤。

箍围药的敷贴法:用于疮疡初起消散时,应敷满整个病变部位;溃后余肿未消的,应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药的范围应超过肿势的范围。

注意事项:用于阳证的箍围消散药,不能用于阴证,以免寒凝不化;用于阴证的箍围消散药,不能施于阳证,以免助长火毒。就是阳证,也不可过施寒凉,过则毒被寒凝,变为阴证。凡调敷药,须多搅,使药稠粘,并且不时用原汁润之,以使更好发挥药效。凡去敷药,需看毛孔有汗否,有者为血脉通,热气散,反之则逆。

二、透脓祛腐法

透脓祛腐法是用手术方法和使用提脓祛腐的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促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的方法,古称“追蚀法"。《外科精义》说:“盖疮疽脓溃烂之时,头小未破,疮口未开,或毒气未出,疼痛难忍者,所以立追蚀之方法,使毒气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说明本法是肿疡后期、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外治法,大致包括腐蚀药疗法、药捻法等。

适应证:凡肿疡后期,脓毒不泄及溃疡初期,脓栓未落,死肌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不生或形成瘘管,久久不愈者,均可选用本法,手术排脓法后述。

1.腐蚀药疗法:是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使疮疡内蓄之脓毒,得以早日排出,腐肉得以迅速脱落;或使过长之肉芽、赘生物等腐蚀枯落的一种方法。书云,“腐不去则新不生”,只有腐肉脱落,脓液极少,才能长出肉芽如珠的组织,所以腐蚀药是疡科之要药。在目前,代刀破头法已逐渐少用,但如代刀散、咬头膏等,仍然为体弱病人或畏惧手术患者的妥善治法。用枯痔钉等治疗痔疮的枯痔法,疗效仍然较好。用于溃疡提脓祛腐的药物,可分为含汞和无汞两大类型。含汞的主要药物是白降丹和红升丹(当前常用的是小升丹,又名三仙丹),这些药物腐蚀性强,药性太猛,须加赋型剂使用,常用的方剂如九一丹、七三丹、五五丹等,九一丹多用于阳证,七三丹、五五丹多用于阴证。另有一种用于疮疡腐蚀恶肉的吊药,也属白降丹一类丹药。不含汞的腐蚀药如黑虎丹等,对汞剂有过敏者,使用本类药物更为适当。

2.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型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易于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内,发挥提脓祛腐,引导脓水外流的中医外科引流法。具体方法参见后文"药线引流”。

注意事项:提脓祛腐法使用的药物,大都属刺激药品,凡对药物有过敏者,均应禁用。患于眼部、唇部、外阴、肛门等粘膜的部位,都应慎用。头部、足趾、手指等肉薄近骨之处,不宜用过猛的腐蚀药物,以防损伤筋骨。红升、白降应用陈久之品,则可缓和药性和减少患者痛苦。掺布烈性的腐蚀药,以不伤及周围健康组织为原则,待腐蚀目的已达到,即应改用其他提脓生肌之药。更重要的是,含汞药物的使用不宜过量,以免引起汞中毒。

三、生肌收口法

生肌收口法是用能够促进生肌长皮的药物,使疮口迅速愈合的一种外治法。生肌收口应从整体出发,如《外科理例》所说“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脾胃健壮,气血充沛,则毒尽自敛。若病久体虚,机体的再生能力低下,生肌收口就缓慢。因此,生肌收口法是处理溃疡愈合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凡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的时候,肉芽生长迟缓者,均可使用本法。 生肌收口的方药很多,临床应用时应从疮面情况及整体出发进行选择,常用的方剂有:偏于生肌的软膏生肌玉红膏,偏于收口长皮的软膏生肌象皮膏;偏于祛腐生肌的生春散、拔毒生肌散、腐尽生肌散等;偏于止痛生肌的生肌定痛散等;偏于收敛生肌的收干生肌药粉等;还有回阳生肌散用于阴疮久不收口,清凉生肌散用于热毒未尽,有兼清余毒的作用等等。因而临床使用时,就应根据需要决定生肌时,是合用祛腐,还是合用拔毒;是回阳,还是清余毒;根据这些情况,外撒适宜的散剂,以利于疮面早日收功。

注意事项:脓毒未消,腐肉未尽时,若早用生肌收口药,则不仅无益,反增溃烂,延缓治愈,甚至引起迫毒内攻之变。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说:“是知毒不尽,不可骤用生肌药也……俟生肉珠时,方用生肌药”。若已成漏管之证,即使用之,勉强收口,仍可复溃,此则需配以手术疗法,方能达到治疗效果。若溃疡肉色灰淡而少红活,新肉生长缓慢,则宜配合内治补养和食物营养,内外并施,以助新生。若臁疮日久难敛,则宜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以促进愈合。

四、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外科准绳》说"当用针烙而不用,则毒无从而泄,脓瘀蚀其膏膜,烂筋坏骨”。说明刀法等手术疗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上由于证候不同,方法也有多种多样。一般的说,有开刀法、烙法、熨法、砭镰法、针刺法、结扎法、挂线法、竹筒拔法、摩擦法、穴位注射法等等。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消毒,局部麻醉,并注意出血等事项。

(一)开刀法

是运用器械,对脓肿、瘘管等进行切开的一种手术疗法。以使脓液排出,便于用药,从而达到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适应证:凡一切外疡,确已成脓者,或溃疡疮口太小,引流不畅者,或已成瘘管者,均可使用。

用法:术前应对脓肿有全面的认识,明确诊断,辨其最软的脓点所在部位(即肿疡的化脓中心),选择切口的方向,估计切口的大小,进刀的深度,然后进行皮肤消毒,局部麻醉。手术时一般以右手握刀,刀锋向外,拇、食二指挟住刀面背侧预定进刀的尺寸处,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三分之一处,这样进刀有力准确。同时左手拇、食二指按捺在所要进刀的脓肿部位的两侧。作脓肿切开时,进刀刀口宜向上,从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创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反之,将刀直出即可。切口的大小,总以达到脓流通畅为度。脓肿切开后,即按溃疡处理。

注意事项:

1.切口的位置:应选择在脓肿稍低的部位,可使排脓流畅,大致有袋脓之弊。

2.切开方向:一般疮疡,宜循径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部宜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面部应当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较为适宜;手指脓肿,最好从侧方切开,免伤屈伸功能;关节附近,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在关节区一般采用横切口,不用纵切口,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会影响关节功能。总之,除特殊情况,很少采用横断的切法。

3.切口大小:切口一般不能过大,防损好肉筋络;但也不能过小,以免脓水难出。

4.切口深浅:脓腔浅,或疮疡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指等部位,必须浅开;脓腔深,或疮疡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可以稍深无妨,当以得脓为度。

5.在筋脉和关节部位,宜谨慎开刀,不要损伤经脉,致使关节不利;血瘤、岩肿等证,不宜开刀,否则出血不止,造成不良后果;如病人身体衰弱,应先内服调补药品,然后开刀,以免晕厥;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应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

附:刀晕防治

1.刀晕的预防:刀晕是在进行手术时突然发生的严重的全身性证候群。轻者每有头晕欲吐,或自觉心慌意乱,心悸不宁,恶寒微汗等现象;重者可以突然面色苍白,神志昏糊,四肢厥冷,大汗淋漓,以及呼吸微弱,脉搏沉细,血压下降等。故首先应做好预防工作:

①在手术前,先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病人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②若患者体质衰弱,营养不良,可在手术前先内服调补药物。

③不要在患者饥饿、睡眠不足、疲劳时进行手术。

④在手术时要注意患者的适当体位。

⑤在进行手术时,工作要细致,动作要敏捷,操作时间不宜太长,动作不宜粗暴。

2.刀晕的处理:

①一旦病人发生刀晕,应立即停止手术,进行急救。

②刀晕轻症者,只要扶持病人,安静平卧,或头位稍低,给服开水,稍待片刻即可恢复。

③刀晕重症者,必须止痛保暖,同时灸百会、人中,或刺合谷、人中、少商等穴急救。如牙关紧闭,即用开关散吹鼻,得喷嚏后,气通窍开,可转危为安。若素体血虚,加以手术时出血过多的刀晕,则应内服补益气血的药物,或综合治疗。

(二)烙法

一般分为二种:一种是火针烙法,另一种是烙铁烙法。

1、火针烙法:火针形如细筷,系铁或铜制成,长约6〜7寸,针头尖细而圆(如结绒线针),针柄较粗,或圆或方。它是借着灼烙的作用,来代替开刀,防止出血,从而达到脓肿溃破的目的。

适应证:用于附骨疽、流痰等肉厚脓深的阴证;或脓熟未溃,或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

用法:使用时将针头蘸麻油在炭火或酒精灯上烧红,从脓腔低处向上方斜入烙之,脓即随之流出(需要疮口开大,可在拔针时向上一拖,取斜出方向;需要疮口开小,可在拔出时直向取出)。一烙不透可以再烙,烙后可插入药线,使疮口不致一时粘合,便于脓液畅泄。

注意事项:对红肿焮痛的阳毒小疮,用之反增肿痛,加深溃烂;筋骨关节之处,用之恐焦筋灼骨而致残废;胁肋腰腹等部位,不可深刺,否则将伤及内膜;头面为诸阳之会,而且皮肉较薄之处,应禁用。

2.烙铁烙法:烙铁系用铁或铜制成,其头如半粒小蚕豆大,上有一柄。它主要利用器械烧灼后,非但可以止血,而且又能烫治赘疣、瘜肉。

适应证:适用于创伤,大络裂断,大量出血,势如喷泉,以及赘疣、瘜肉等证。

用法:治疗赘疣、瘜肉等,可用剪刀齐根剪除后再烙;如大络裂断,可向出血点烧灼。

注意事项:使用之际,避开病人视线,以免引起精神上的极度紧张,而发生晕厥之变。对血瘤及岩肿等证,禁用烙灼。

(三)抽脓法

是运用注射器局部穿刺,将针头送至深部脓疡部位后抽取脓液的一种方法。对不便于开刀的深部脓疡,具有缩短病程,加速愈合,局部不存在疮疤瘢痕与不形成漏管的好处,亦无造成功能障碍之虞的优点。

适应证:凡生于腰背部、胁肋、腹部、乳部、大腿及关节等部位的深部脓疡,均可应用。

用法:当确定深部脓疡成熟后,局部消毒,选用适宜的注射针,垂直徐徐刺入,穿过肌肉到达脓腔时则有针头阻力突然消失之感,抽得脓液后,用直血管钳固定针头,连续抽吸脓液至尽,并按抽出脓液的容量数,以五分之一的生理盐水注入脓腔,并在疮周围以手指稍加按动,再行抽出含有脓液的生理盐水,此时应注意抽出量不少于生理盐水注入量,直至无脓液抽出为度,然后拔出注射针,以消毒棉球按住针孔,用小方形胶布固定。根据脓液的多少间隔3~5天抽脓一次。局部再用稍大于漫肿范围面积的棉垫,厚敷止痛消肿的软膏。凡脓量少而稠厚者易愈,量多而稀薄者愈合较迟缓。

注意事项:穿刺抽脓须掌握进针深度,当进入脓腔,抽得脓液时即应固定,不宜过于深入,以免伤及好肉,一般深部脓疡抽脓2〜3次,虚性脓疡不超过5次;当脓液稀少,仅需外敷药物以帮助残留脓液的吸收,即可消散。对骨与关节结核及慢性骨髓炎形成的深部脓疡,确有死骨存在,则不适用本法治疗,应剔除死骨为妥。

(四)砭镰法

砭镰法俗称“飞针”,它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粘膜的方法,从而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

适应证:一般适用于急性的阳证、实证,如丹毒、红丝疔、紫舌胀、重舌、垫舌痈等证。

用法: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刀锋直刺皮肤或粘膜,移动击刺,以患部出血或排出粘液为度。一般有点刺、散刺、挑刺、斜刺等四种刺法。

注意事项:对慢性的阴证、虚证禁用。一般不可刺得太深,以免伤及经络,切勿刺伤深部动脉;刺出血后,应待其流出微量血液自止,不可立即用指压止血;刺后应再敷药或包扎,或拭净残血,涂以消毒药棉,以防感染。

(五)滚刺法

是用滚刺筒在病变部位推滚的疗法,能使局部气血流通,破坏乳头层的神经末梢。在滚刺后用橡皮膏外封,皮损处经常保持湿润状态,故能使皮肤柔软,润燥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等慢性干燥、肥厚、粗糙的皮肤病。

用法:先在病变部位用酒精或以0.1%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后,再用滚刺筒推滚,直至皮损处出血,揩干血迹后,用伤湿止痛膏或橡皮膏外封,每隔5〜7天推滚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消毒,面部及急性皮肤病均禁用。

(六)针挑法

又名挑刺法,是一种以针挑刺皮肤的浅刺法。它的刺激点虽遍布全身,但挑刺的深度只限于皮肤层,最深也不超过皮下筋膜层。凡是硬度较强的圆利针都可作本疗法的简单工具使用,如缝衣针、不锈钢锥子及各种特制的针具等。针挑法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物理刺激疗法。

适应证:适用于瘰疬、外伤破损或疮疡溃后结疤的疤痕增生后遗症、红丝疔、痔疮、疔疮疖肿等。

用法:针挑疗法的刺激手法是以横刺挑提、牵拉摇摆为主,或者在皮层取出一些组织(皮肉纤维、脂肪等),并留下一个小小的创口,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针挑法的取点对象强调皮部的病理阳性反应物,即以“皮肤异点”作为下针的中心点,不强求针下有"得气”感。其手法主要有挑点法、挑筋法、截根法、挑摆法等。后两种使用较多,简述如下:

1.截根法:就是用挑针在挑点上从浅到深,一层一层快速地把筋挑起,再把它挑断或切断;挑割留下的残端让它缩回去,不需拔出纤维,直至皮内或皮下筋膜全部纤维挑割切断为止的一种针挑法。临床上常用于痔疮、疖肿、瘰疬等。

2.挑摆法:即用针将皮肤挑起,然后左右摇摆的一种针挑法。此法只挑皮摇摆,不挑断皮肤,不挑出纤维。有疏通经脉,祛瘀止痛,散结活血的作用。具体操作:选点消毒后,用巾钳或粗针一次多穿一些皮,然后提起来作有节奏的不断摇摆,每分钟摇摆40〜80次,每次摇摆10〜30分钟,视病情而使用强、中、弱三种不同的摆力。挑完后按常规处理好伤口。挑时应穿透一些皮肤,注意不要挑断,频率和用力要以病人感到适宜为度。最常用于疤痕增生、红丝疔等。

(七)挂线法

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等来挂断瘘管的治疗方法。挂线法是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的目的。

适应证:凡肛门部、乳头部的瘘管,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用法:先用球头银丝探针自甲孔探入管道,使探针从乙孔穿出,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一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回入管道,从甲孔抽出。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线剪开(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折断时,用以另引橡皮筋线),再在橡皮筋线下先垫两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各自分别在橡皮筋线上打结处予以结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上述保留的丝线,这样挂线术就算完毕。

注意事项,如果瘘管较深较长,发现挂线松弛时,则必须加线收紧,以免达不到切开目的;同时须仔细探查瘘管,以免引成假道,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八)结扎法

是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医用缝合线结扎所要除去的组织,阻断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其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愈的一种外治法。

适应证:赘疣、痔核等证,以及大络断裂引起出血之证。

用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证,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法,二线交叉扎紧,或采用"回”字形结扎;如大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血管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

注意事项:内痔用缝针穿线时,不应穿过患处基底部以下,以免化脓;一般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扎线末脱,应俟其自然脱落,不宜硬拉,以防出血。对血瘤和岩肿当禁忌使用。

​ (九)熨法

是利用吸收热力的物体,或拌上应用药物,加热后放在人体表面一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外治法。这是一种直接接触皮肤的温熨疗法,具有疏通腠理,温通气血的功用。

适应证:凡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均可应用。

用法:多采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芳香药物研末,加酒、醋等,炒热后用布包或袋装,置患部熨敷,或在患部往返推移,使皮肤受热均匀,具有外敷药物及按摩的协同作用。如用赤皮葱连须240克,捣烂后与熨风散药末和匀,以醋拌炒极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功能温经散寒,祛风止痛,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或痹证等。

注意事项:熨疗时应防止引起皮肤烧伤;对阳证肿疡及疝气绞窄时均应禁用。

​ (十)药筒拔法

是用药物将竹筒煮过,然后吸在皮肤上进行治疗的一种外治法。具有宣通气血,拔毒泄热的作用,从而达到脓毒自出,毒尽疮愈的目的。此法还可减少因挤压的痛苦,防止因脓毒不得外出而引起毒反内攻的流弊。使用的药筒用1.5至2公分直径的成熟竹子制成,按竹节截断,每节约长8公分,将筒的边口削至0.2公分的厚度,吸口处打磨光滑平匀。以吸力好,竹口不刺划皮肤为合度。

适应证:一般适用于有头疽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者;或毒蛇咬伤,肿势扩散,毒水不出者。

用法:先用鲜菖蒲、羌活、独活、紫苏、蕲艾、白芷、甘草各15克,连须葱90克,用清水煎数十滚,待药浓熟时加入竹筒数个至十余个不等,再煮数十滚。将药水锅(最好不用铁锅)放在病人榻前,取筒倒去药液,乘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一般5〜10分钟即可取下,取时不要生拉硬拔。每天视其需要和病体强弱,拔1至5筒,如其坚肿不消,或肿势继续扩散,脓毒依然不能外出者,翌日可再拔,并连用数天。如果仅仅是为了解毒退热的目的,亦可用甘菊花120克煮竹筒。

注意事项:拔筒操作要做到快、准、稳;刚用药煮过的药筒吸口处温度甚高,在扣上皮肤之前,一定要用湿毛巾迅速按几下,以避免烫伤;起筒时必须验其筒内拔出的脓血,若是鲜明红黄稠厚者易治,若是败浆稀水,气秽黑绿者难疗。患者体质极度虚弱者,或全身浮肿,或有全身性出血症者,或疮疡患处正好处在大血管附近者,以及局部有肿瘤疾患者,都不适合用药筒疗法。

(十一)灸法

是用艾炷或艾条在体表部位上烧灼、薰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用艾灸治疗痈疽,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和阳祛寒,活血散瘀,温通经络,拔引诸毒。

适应证:凡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和新肉生长迟缓者,以及风寒湿痹等证,都可应用。

用法:灸的方法很多,一般分艾炷灸和艾条灸两类。

1.艾炷灸:是将艾炷置于局部皮肤上,然后点燃施灸。艾炷以细艾绒制成圆锥形艾团,小者如麦粒,中者如黄豆,大者如蚕豆。本法有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①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是指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灸量小者不化脓,灸量大者可化脓,形成瘢痕。

②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所用隔灸药宜随证选用,常用的有隔蒜灸,通治痈疽;隔豆豉灸,用于痈疽不起;隔香附饼灸,用于瘰疬、流注及风寒侵袭经络结肿而痛者;隔附子饼灸,用于气血亏损,疮口紫陷及久漏不合者。还有隔姜灸、隔木香饼灸、隔黄蜡灸等。

2.艾条灸:指用艾条施灸的方法,又名艾卷灸。分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①悬起灸: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施灸,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感的一种灸法。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潮红为止。此法又有温和灸和雀啄灸。

②实按灸:将艾条燃着一端,隔布(或纸)数层,按置在施灸部位的灸疗方法。常用的如“雷火神针"(即迅速重捺、迅速撤灸,如雷火闪击之意)。用于阴性疮疡,如附骨疽等。

注意事项:凡疔疮实热阳证,不宜用灸法,以免以火济火。头面为诸阳之会,颈项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入里;肾腧乃真阴所寄,灸之恐火烁水源;手指等皮肉较薄之处,灸之恐皮裂肉胬。

​ (十二)摩擦法

是指医者以手掌或其它物品蘸药物在患处表皮摩擦以取得按摩与药物双重治疗作用的外治法,又称药物摩擦法、介质按摩法。此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皮肤疾患,如顽癣恶疮、疥疮、脱发、汗斑、白癜风等。

用法:方法很多,有的蘸取药物涂患处后加以摩擦,如蘸汗斑擦剂;有的制丸,在手掌心反复搓之,如用合掌丸;有的以药物直接揉擦患处,如用大枫子仁揉法;用于干湿疥疮的一扫光;用高粱膏治儿童患者及损害面积小的白癜风等。

注意事项:凡急性炎症,皮肤破流津水,疮面糜烂之症,都禁用此法。涂摩时动作要轻柔,并取得患者合作。按摩前要洗净双手,术后亦要洗手,并注意避风防寒。

​ (十三)穴位注射法

是选用相应的穴位和药物,将药物注入穴位内,以发挥药物和经穴的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它有使用简便,易学易懂,节省药物,疗效可靠等优点。有止痒止痛、消炎解毒等作用,故此法在外科中运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适应证:常用于疖肿、乳痈、咽炎、乳蛾、痄腮等肿疡,及瘾疹,缠腰火丹、阴囊湿疮、牛皮癣、寻常疣等皮肤疾患。

用法:病人体位以便于取穴为好。按一般肌肉注射要求,先将药液抽入注射器内,按所取部位,选用适合的针头。注射处常规消毒后,右手进针,上下缓慢提插,待病人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慢慢注入。一般以5〜10天为一疗程。用于急性病证的,每日一次;用于慢性病的,则宜轮换注射穴位,疗程较长些。

注意事项,须熟悉穴位,以便准确地将药液注入穴位内发挥治疗效果。如在重要器官所在部位注射时应掌握深度,防止刺伤内脏。身体衰弱或有晕针史者不宜穴注,孕妇亦应慎用。

​ (十四)垫棉法

是用棉花或纱布衬垫在疮部,借着加压的作用,以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袋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粘合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现象者;或溃疡新肉已生,而皮肤与肌肉一时不能粘合者。

用法:有袋脓现象者,使用时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阔带绷住。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使用时可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

注意事项:使用此法不能取效时,应及时采用手术扩创。

(十五)刮疣法

是用刮匙等器械将疣刮除的一种外治法。

适应证:寻常疣、扁平疣,尤以明显高出皮面者效果为好。

用法:患处常规消毒后,左手将疣部周围皮肤绷紧,右手持消毒刮匙自疣的根部用力迅速将其刮除,并尽量将疣的残余组织刮净,并涂以33.3%三氯醋酸液(或浓石炭酸),再外涂3%龙胆紫,纱布包扎两三日即愈。

注意事项:局部有感染发炎者,不宜刮除;刮除后5〜7日局部不能沾水。

(十六)引流法

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在脓腔较深的情况下,需用各种方法引流,保证脓液畅出、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愈合。引流法有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术等。

1.药线引流

药线又称药捻,用桑皮纸或丝绵纸等做成。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阔狭长短适度的纸条,搓成大小长短不同之绞形药线备用。药线引流法即将制好之药钱,插入溃疡疮孔中,引导脓水外流方法。同时还有促进腐肉外排,探查有无死骨存在的作用。目前,将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更为完善。

适应证,凡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者均可使用。

用法:

①外粘药物法:又分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芨汁与药和匀,粘附在药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外粘药物,一般多采用五五丹、七三丹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祛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②内裹药物法: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纸线备用。内裹药物,一般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它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痿管或窦道已成者。

注意事项: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亦不可再插药线,否则会影响收口的时间。

2.导管引流

导管用铜制成,长约10厘米左右,粗约0.3平方厘米,中空,一端平而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消毒备用。此管的制用出自《医门补要》。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能使脓液畅出,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凡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出者。

用法:将消毒之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视其管腔中已有脓液畅流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以每日调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这种导管引流,目前对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而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如胆道感染、阑尾脓肿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料管或橡皮管。

注意事项:导管应放置在疮口较低的一端,易使脓液畅流。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导管必须注意不要受压,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流

扩创引流是采取用刀扩大脓液流出口的一种引流方法,大多应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现象,且经其它引流无效者。

适应证:如痈、有头疽溃疡有袋脓情况者;瘰疬漏管形成;脂瘤继发感染化脓等。

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并须将空腔之皮肤一并修剪,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作“十”字形扩创后,切忌将空腔之皮修剪,因剪后形成较大之疤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继发感染化脓的扩创,须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修剪,便于棉花之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清。

注意事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之大小,蘸上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一般溃疡处理。

五、特殊疗法

中医外科外治法除上述的主要疗法外,尚有一些特殊疗法。如应用于特定器官的外治方法(用于眼、耳、鼻、舌及肛门等处的点入法、吹入法、塞入法等);用于特定体表点的外治法(发泡法、涂点法、蜞针法等);以及还有止血法、护创法、吮毒法等等,不便归入上述疗法之内。

​ (一)应用于特定器官的外治法

1.点入法:点入法是用制备好的药剂点入人体特定器官的外治方法。如点眼法、点耳法、点鼻法等。

适应证:五官七窍的某些疾病及其它某些外科疾患,如狂犬病、毒蛇咬伤等。

用法:选取对症药剂,按其制剂使用方法施用,一般药液点入,一次只能点一、二滴;药粉,一次也只能点如同芝麻大的一、二粒;避免用量过大,刺激过强。如用已戍丹点眼角治疗狂犬病;五圣散点眼治疗毒蛇咬伤等。

注意事项:使用本法,对点入的药物,应注意严格消毒处理。尤其是点眼药水,必须应用蒸馏法取汁;点眼药末应进行高压消毒。

2.吹入法:吹入法是将药物按处方要求制成细末,把药粉吹喷到患处的治疗方法。如吹耳法、吹鼻法、吹喉法等。这些药物一般有清热、止痒、止痛等作用。

适应证:口腔、外耳道、鼻腔内疾患,如聤耳、鼻衄、鼻窦炎、喉蛾等。

用法:过去用“鼓子”(形状似自行车轴孔注油所用之油壶样的喷粉器)长咀一端放少许药末,在鼓状一端用指加压,造成一股气流,使药粉喷撒于患部。民间则取芦管或苇茎等细长中空的东西作工具,一端放药末,对准患处用口吹出。现在常以喷药器吹喷。如常用的冰硼散、锡类散、青吹口散等方剂的吹喷。

3.塞入法:塞入法是直接用生药或制成便于塞入形状的药物制剂(如捻剂、锭剂、丸剂等)塞入有孔窍器官的一种治疗方法,如塞耳法、塞鼻法、塞肛门法(亦称导法)、塞阴道法等。塞入药剂概称栓剂,用于塞阴道的亦称坐药。

适应证:耳窍、鼻腔、肛门、阴道等孔窍器官的疾患。

用法:塞入法是孔窍器官内给药的重要方法,举例说明如下:如生半夏半粒、白芥子七粒、葱头一个,捣烂后,用两层纱布包裹成椭圆形,塞入患乳对侧鼻孔内,至肿痛消失为度。此法对乳痈、乳疽、乳癖有效。

注意事项:塞入药物,应根据病情决定塞入时间,如病人难以耐受即应取出,尤其是塞鼻必须严格掌握用量与使用时间,以保安全;塞入药物不可太深,必须便于及时取出。

4.噙化法:噙化法是将药物噙在口中含化,用以治病的方法。噙化即含化,又称噙含。有的在药物溶解过程中吐出涎唾,亦有咽下口津者,方书中称之为"含嚥"。

适应证:主要用于口疳、舌糜。

用法:将选定药物含于口中,静静等待药物在口中溶解、或咽下,或吐出口涎。具体药物要根据病情选用。如噙山豆根1.25克于口中,使口涎流出,主治火毒上攻,舌根肿胀。

注意事项: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应用,凡病较重者,须配合其它内服、外治法治疗。

5.含漱法:含漱法是将药物制备的水溶液,吸入口中然后不停的漱口,以此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适应证:同噙化法。

用法:将选用的药物煎水或泡水,澄清后,用以反复漱口。所选药物应依据病情酌定。如将黄连1.5克放干净茶杯中,开水冲至半杯,待水色发黄,即药物溶解,趁热漱口,此法可治口舌生疮肿痛等症。

注意事项:同噙化法。

属于此类外治法的尚有㗜鼻法(是将药末吸入或涂入鼻腔而不引起喷嚏的外治法)、鼻嗅法(是以鼻嗅气的外治法),这些方法应用起来均较方便,按其要求使用即可,比较简单,故不专门介绍。

(二)应用于特定体表点的外治法

1.点涂法:点涂法是将药膏或药液等涂点在体表某一特定点上,不加覆盖的外治方法。此法类似涂法,若要截然划分,尚觉殊难,不过涂法面积大,点法面积小,只星星一点而已。

适应证:适用于痣、疣、小瘜肉,疖等外疡疾患。

用法:将选用的药物以粘合剂调匀,取少量,点涂于局部。如简易点痣法(经验方):以糯米6克、硷3克,研末稠匀,稍兑温水,稀厚如浆糊。每次用小米大一小块,点在局部,但愈后有疤痕,应注意。又如,鸦蛋子油膏(经验方):鸦蛋子仁九份、凡士林一份,研为膏。每日点涂1〜2次,治耳蕈(外耳道瘜肉)、耳痣。此法安全无痛,又不伤正常组织,愈后无疤痕。

注意事项:点涂面积不宜过大,尤在去痣、去疣时,切不可将药物涂擦于正常皮肤。

2.发泡法:发泡法是采用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敷贴某一特定点或穴位,使皮肤发泡,以发挥治疗作用的外治法。

适应证:主要用于深部脓肿及阴疽等寒凝之证,亦可用于头癣等杂病。

用法:在需要发泡的部位常规消毒后,贴一块中间留有一小孔的胶布,将发泡之药置孔中,上用较大的胶布覆盖固定。夏天约2〜5小时发泡,冬天约4〜8小时发泡。水泡一般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流出黄水,涂以紫药水,用无菌敷料覆盖即可。水泡多在敷贴后开始有刺痛感时发生,及至发出水泡后,症状即逐渐减轻以至消失。如小儿头癣的发泡疗法有二种。一是斑蝥油发泡法:斑蝥3克,黄柏1.5克,蓖麻油60克。将前二药研细末,以油调匀存放瓶中,待二小时后用。以纱布包大棗大一块药物,轻轻揉搽头癣处二十多下,即将药渣放在患处,二小时后查看,如发癣处起泡发肿,即不再擦;如未发泡,再依法施用。待起泡,即将药渣轻轻取下,并涂上黄柏膏(黄柏6克、凡士林30克)。斑蝥有毒,可引起血尿,使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二是大蒜泥发泡法,施用方法基本与上法相同。

注意事项,颜面部位不用发泡法,发泡后的创口,应外涂龙胆紫,盖以无菌敷料,严防感染。使用剧毒药物发泡时,应谨防中毒。

3.蜞针法:蜞针法即水蛭吸毒法,蜞指蚂蜞,又名蚂蝗、水蛭,其头部有腺体,吮血时分泌一种毒液,能使血不凝聚,故可用以吸取痈疽的脓血,有洩毒消肿功效,称蜞针法。

适应证:痈疽初起

用法:以竹管盛活蛭,对准施治部位,令其吮吸脓血,吸饱后自落,又取新者吮吸,直至局部脓血消散为止。此法现在国内少用,而在国外仍有文献报道,尚属於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4.蟾蜍吸毒法:蟾蜍吸毒法即用活蟾蜍吸排痈毒的方法,属箍围消散法之一。

适应证:痈疽疮疡。

方法:用活蟾蜍(即癞蛤蟆)一只,用线绳系紧腿部,将其放在疮上,过2小时左右,赡蜍即昏迷。将昏迷的蟾蜍取下,放在水中,如同上法,再换一只,放置疮上,如蟾蜍仍旧昏迷,说明毒势仍在,直至取下活泼的蟾蜍,则说明疮毒将尽。

蜞针法、蟾蜍吸毒法都是动物外治法,同时尚有蜂螫法等,目前临床较少应用,不再介绍。

​ (三)止血法

止血法是运用压迫、抬高患肢、结扎、烙法(烧灼止血)、填塞以及内服外用药物等各种手段以制止外出血的治疗方法。

血液从损伤的血管经破裂的皮肤和粘膜流至体外,叫做外出血。凡血液从近心端喷射出来,随动脉或心搏速度而变化,血色鲜红的为动脉出血;血液从血管远心端不断流出,血色暗红的为静脉出血;全部疮口都有浸血,血色鲜红的为毛细血管出血。对外出血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方法制止出血,以防止病人因出血过多而产生严重后果,故止血法是外科的一种急救方法。

适应证:凡因手术不慎误伤血络;或因疮疡溃烂,血络受到腐蚀;或因疮部突然受到撞击,血络损伤;或因血热迫血妄行;或因气虚不能摄血;或因金创跌打意外损伤血管等原因而引起外出血者。

用法:常用的有如下九种。

1.加压包扎法:在出血处覆盖无菌纱布数层,外加棉垫,用绷带加压包扎;也可在出血创面掺以桃花散或如圣金刀散,再加压包扎。本法对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有效,四肢及头皮出血均可采用。

2.抬高患肢法:将患肢抬高,能使小动脉或静脉出血减轻或停止,一般常与加压包扎法同时采用。

3.指压法:适用于动脉出血,可沿出血血管的近侧端,以手指重压至该处骨骼以止血。如颜面出血,在下颌角前1.25厘米处压迫面动脉。头皮的前半部出血,在目前对着下颌关节压迫颞动脉;头皮后半部出血,在耳后乳突粗隆间压迫枕动脉。上肢出血,如为锁骨下动脉出血,可临时在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附着处之外,将锁骨下动脉推向第一肋骨以加压。肱动脉出血,可在肱二头肌的内缘,将肱动脉向肱骨加压。腋动脉出血,可在患者上肢外展的姿势下,沿腋窝前缘,将腋动脉向肱骨头加压。下肢出血,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下面,将股动脉向耻骨的水平支加压。

4.止血带法:用橡皮管或橡皮带制成止血带,或用其它布条、软绳亦可做临时止血带。以止血带环绕肢体两圈扎紧以止血,并注意松紧适宜。常用止血带的部位是上臂或大腿上1/3处,前臂及小腿不宜用止血带。应用时应在止血部位先包毛巾或绷带,然后再缠止血带,以免扎损皮肤。上止血带后,须注明时间,并每隔30分钟放松1〜2分钟。止血带连续扎紧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小时,以免组织坏死。

5.屈肢法:屈曲患肢关节压迫止血。如前臂或小腿出血,则在肘窝或腘窝放适当棉垫,使成极度屈曲,然后将小腿与大腿或前臂与上臂用绷带扎紧。

6.填塞法:用消毒长纱条或凡士林纱布,填塞在创口内,压迫血管破裂处以止血。本法对一般小血管出血有效,如继发感染性出血、癌性溃疡出血、内痔术后出血等。

7.烧灼止血法:用烧红的烙铁等烧灼器向出血点进行烧灼,出血止后,再以加压包扎。

8.结扎止血法:找到断裂的血管,用止血钳钳住出血的血管,用圆缝针穿线贯穿结扎血管的两端,此法应用于小动脉或较大的静脉出血,包括痔疮术后大出血。

9.药物止血法:外用止血药,如明胶海绵、淀粉海绵等。白芨的水提取物有修补血管作用,止血效果良好。如因血热妄行,或因气不摄血的出血,除选用上述止血方法外,必须配合清热凉血(如凉血地黄汤)或补气摄血(如独参汤)等内服方药治疗,以协同达到止血目的。

注意事项:应根据具体出血情况,选择应用上述止血方法,或互相配合应用,但都要必需迅速处置。

(四)护创法

护创法是保护溃疡创面或周围健康组织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在使用腐蚀药前,需要预先保护的病损周围的正常皮肤和组织,以及溃疡创面敷药后的覆护。

用法:一般有下面三种方法:

1.疮疡敷药后之保护,目前按常规用敷料等覆盖即可。

2.使用腐蚀药时,为了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常须将病损部位暴露于外,周围以药物、胶布等覆盖。如用水晶膏点涂皮肤上的疣痣,可以先按赘生物大小剪一小孔,贴在患部,然后涂药。在粘膜部位使用腐蚀药时,可如枯痔药之用法,即先用郁金、黄连、石膏等分,白芨减半,为末,蜜水调敷痔核四周,再涂枯痔药。

3.用于不使药气走洩。

注意事项:护创法的关键在于护创的部位确实被保护好,因此,施用本法时,应注意按治疗的要求,切实使施治的外用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病损部位。

(五)吸咂法

吸咂法是用口对着患处吸吮而进行治疗的一种原始方法。

现代多用器具吸吮脓毒。但如在野外被毒蛇咬伤,以口吮毒亦不失临时紧急采用的措施之一,可边吸边吐,每次吐后都用清水漱口,以利于蛇毒的排出。但口内有粘膜破损、龋齿等,则禁用此法。现在吸毒排脓可用注射器或吸奶器等工具施行,亦简便卫生,实施效果也好。

(六)垫药法

古人将制备的药末垫于鞋内,以防治两脚肿痛的方法。

适应证:远行之人;尤宜久行久立引发两脚肿痛者。

用法:如千里健步散(《外科正宗》),由细辛、防风、白芷、草乌各等分组成,为末掺在鞋底内,如药干即以水微湿之,垫药着鞋行走,纵行千里,自不吃力,更不作肿。另有用川芎、白芷各等分研细末,撒在鞋内,一日一次,用于远行或久立引起的足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