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三节常用方剂介绍

第三节常用方剂介绍

治法确立之后,选方用药便是取得疗效的主要手段。以下所介绍的方剂,是临床上反复运用,确有实效的方剂,但也必须按治疗法则适当加减,使之与证情相合,丝丝入扣,才能效若桴鼓。方中剂量均换算为克,以便应用。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药 生归尾 甘草 炒皂角刺 炙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各3克 金银花 陈皮各9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红肿热痛,或身热恶寒,或痈疡肿毒将要成脓,啄痛,身热不退,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善饮酒者,用酒量可适当增大。

〔方解〕本方主治证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治疗大法以消法为主兼用透托,根据《内经》“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的道理,治用清热解毒,通经脉,行血结,消散溃坚为法。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乃痈疽圣药,故量最大,单味金银花酒即能消阳证疮疡。防风、白芷入脾、胃经,疏散外邪,促使肌肤间热邪从外透解;归尾、赤芍活血散肿;乳香、没药消瘀止痛;花粉、贝母清热、软坚、散结;山甲、皂刺通行经络,溃坚透脓;陈皮理气以助血行,甘草化毒和中。可见本方以清热解毒为目的,运用了通行血结、散风、理气、溃坚等等药物,是能使多种原因所致的疮疡均可消散之良方,又可排脓止痛,故历来被誉为“消毒之圣药",或“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本证大便秘结者,可加用生首乌,首乌有“扫疮”之称,解毒力佳,又善通便。功用全面是本方之优点,但全则难专,临证之时则宜根据具体病情加减使用,或重于清热,或重于疏风,或重于活血,效果更佳。

痈疽已溃者,或有阴疽见症者不宜使用本方;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亦宜慎用。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银花20克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各15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火毒结聚的疔疮疖痈,初起红肿热痛,发热恶寒,或各种疔毒,疮形如粟,根深坚硬,状如铁钉,麻痒疼痛,苔黄,脉数。

〔用法〕水煎,加酒一、二匙和服。

〔方解〕疔疮乃纯阳无阴,火毒之证。故治用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银花甘寒、芳香疏散,既善散肺经邪热,又清解心胃之热毒,乃疮痈圣药,故为主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紫花地丁苦泄辛散,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对疔疮尤为有效;紫背天葵、野菊花均各有清解之功。配合使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并能凉血散结以消肿痛。加酒少量能行血脉以助药效,共成清热解毒之专方。

发热恶寒者,加蟾酥丸驱毒发汗;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瓜蒌通结泄热;热毒炽盛者,加黄连、半枝莲等加强药力;有黄疸者,加大黄、茵陈退黄。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组成〕熟地30克 肉桂去皮,研粉3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 姜炭2克 生甘草3克 麻黄2克

〔功用〕温阳散寒,化痰通滞。

〔主治〕流痰、脱疽、附骨疽等阴寒大证。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主治阴寒重证,是由精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大法当消,清代外科医家王洪绪曾指出具体治法是‘‘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所以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藉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以养血,炮姜、肉桂温阳,助运化,则能解寒凝,化毒气,甘草解毒益气,协和诸药,麻黄、白芥子为使药,麻黄小量,(为熟地的5%),发越阳气,开泄腠理,使药达病所;再者,熟地配麻黄可免滋腻之弊,麻黄得熟地也不至耗散阳气,互得益彰;白芥子善去皮里膜外之痰,化瘀消肿。全方共奏温阳散寒作用,实乃以补托为消之法。

治脱疽,加丹参、鸡血藤、炮甲珠活血通经;治流痰等纯阴无阳之证,本方疗效最佳,但也应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有所加减,初期加百部、丹参;成脓期,加炮甲珠、皂刺;溃后加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等。炮甲珠咸而微寒,性善走窜,通透经络,直达病所,为外科通利血脉,透脓托毒良药。

凡阳证痈疽,红肿热痛者,或阴虚有热,破溃日久者不宜使用本方;乳岩亦不可用。麻黄开腠理,势必导致卫气失固,营血受伤,所以已溃之后麻黄禁用。

五神汤《外科真铨》

〔组成〕赤获苓12克 车前子9克 川牛膝9克 金银花24克 紫花地丁15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湿热壅结所致之委中毒、臁疮、附骨疽、臀痈等证。局部肿胀疼痛,脓水多,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主治湿热下注而成痈疽诸证。无形之热与有形之湿相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往往病程缠绵,不易愈合。治宜消法,既要清热,又要利湿,使湿热分离,其效始著。方用赤茯苓、车前子渗利湿热,使湿邪外泄,银花、地丁清热、凉血、消肿,使热毒清解,川牛膝逐瘀通经,消肿止痛,兼有利尿通淋,引药下行之功。五药配伍共成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剂,

由于本方组成简洁严谨,药性平稳,临床上加减应用疗效卓著。下肢痈疽,丹毒热重于湿者,加蒲公英、连翘,以助清热之力,甚者可合黄连解毒汤,其力更宏;若臁疮,湿疮等湿重于热者,加萆薢、苡仁、猪苓,以助利湿之功或合萆薢渗湿汤,功效愈佳;若是下肢经脉瘀滞,湿热俱重,加丹参、鸡血藤、炮甲珠,标本兼治。

素体阴虚津亏者,慎用本方。妇女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逍遥蒌贝散《中医外科心得集》

〔组成〕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瓜蒌15克 贝母9克 半夏9克 南星9克 生牡蛎15克 山慈菇9克

〔功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主治〕肝郁痰凝之乳癖、乳岩、瘰疬等证。两胁胀痛,心烦易怒,乳房胀痛,结块随喜怒而消长,苔白或薄黄,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主治证为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瘀滞而成块者。治法当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肝得条达,气顺则痰消;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则杜绝生痰之源;瓜蒌、贝母、半夏、南星润燥化痰;牡蛎、山慈菇软坚散结。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功。

乳癖之经前乳房胀痛甚者,往往有急躁易怒、化热之象,加蒲公英一味,取效尤捷。蒲公英解热毒、消肿核、散滞气,治乳病内服外敷皆宜,可谓乳病圣药。颈部瘰疬初起单用本方即可,如果病久不消者,加黄芩、丹参、百部;如果热盛成脓者,宜合透脓散促其排脓泄毒。乳岩成形,加夏枯草、半枝莲、莪术散结攻毒。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5克 丹皮9克 桃仁12克 冬瓜子30克 芒硝9克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期,少腹疼痛,拒按,轻度发热,恶心,胃纳不香,大便干结,小便微黄,苔白厚腻,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主治证多由肠道湿热内蕴,气血瘀滞不散,为肿为毒。治当消法,但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法又有不同,“六腑以通为用”,“痛随利减”,故治用通腑泻热,破瘀散结为法。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中瘀积;芒硝咸寒软坚散结,助大黄之力;桃仁破瘀滑肠,丹皮散瘀血、清血热;冬瓜子清肠中湿热,排脓消痈。互相协同,共同完成驱除湿热,活血散结,排脓消痈的目的。肠道蕴热甚者,加蒲公英、败酱草;绕脐串痛,气滞重者,加川楝子、木香、厚朴等;压痛拒按明显者,加丹参、赤芍;局部肿块不消者,加红藤、莪术。

肠痈之寒证禁用本方,脓成已溃者亦禁用。

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成〕生黄芪12克 当归6克 炒穿山甲3克 皂角刺5克 川芎9克

〔功用〕透脓托毒。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或因气血不足化脓迟缓者。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主治毒盛而不能透脓泄毒者,治宜透托法。方中生黄芪益气托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促进化脓破溃;山甲性善走窜,功专行散,能直达病所,托毒排脓,皂角刺辛散温通,药力锐利,托毒溃疮。相互协同,共成托毒溃脓之功。

肿疡日久,成脓迟缓,以及虽溃而脓水稀少不畅者,重用黄芪、当归以益气血;热毒炽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去黄芪;兼有肝郁痰凝者,加柴胡、夏枯草、焦栀子。

孕妇忌用本方,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组成〕皂角刺1.5克 金银花9克 甘草1.5克桔梗1.5克 白芷1.5克 川芎3克 生黄芪3克 当归3克 白芍3克 白术3克 人参3克 茯苓3克

〔功用〕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主治〕肿疡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脉数无力。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主治疮疡正虚邪盛不能托毒外出证。治宜补托法。方中人参、黄芪、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金银花清热解毒,白芷疏风活血,消肿排脓,桔梗排脓散邪,皂刺直达病所,托毒溃疮。全方扶正与托毒并进。兼见精神萎顿,脉沉细等阳气虚衰者,加附子、煨姜温补托毒。

正实毒盛者不可用本方。

如意金黄散《医宗金鉴》

〔组成〕天花粉5000克 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各2500克 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各1000克

〔功用〕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

〔主治〕疮疡阳证,痈疽发背,诸疔肿,大头时肿,漆疮,丹毒,脚气,乳痈,跌仆损伤等肌肤赤肿疼痛者。

〔用法〕上十味,共研细末,过箩,贮磁罐,可用葱打汁,或选用酒、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

〔方解〕本方主治毒邪蕴聚阳热证,外治宜箍围消散法,方中天花粉为主药,量最大(占全方25%),清热、消肿、散结;大黄、黄柏苦寒,清热解毒;姜黄、白芷辛散温通,活血散结;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五药共占1/4,化痰、理气、燥湿、解毒。全方结构严谨,配伍得当,重点在于行气、活血、清热、疏风、燥湿,使壅聚消散,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这是中医治疗疮疡的一大特点。

太乙膏《外科正宗》

〔组成〕玄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赤芍 大黄 生地黄土木鳖各60克 阿魏9克 轻粉12克 柳槐枝各100段 血余30克 东丹1200克 乳香15克 没药9克 麻油2500克

〔功用〕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主治〕各种阳证疮疡。

〔用法〕上药除东丹外,将余药入油煎,熬至药枯,滤去渣滓,再加入东丹,充分搅匀成膏。用时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之大小敷贴患处。

〔方解〕膏药又称硬膏,是外用药中常用的剂型之一。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既能固定患部位置,保护溃疡创面,且可遮风护肉。厚型的膏药借使用前加温软化之热量敷贴患部,能得到较长时间之热疗,以消肿止痛。太乙膏主治证为阳证疮疡,治法宜清火解毒,消肿生肌。方中轻粉辛寒,杀虫攻毒,为外用要药;东丹即铅丹,善解毒止痒,收敛生肌;大黄清火解毒兼活血散结;柳枝苦寒,止痛消肿;槐枝苦平,止痒活络以助大黄之力;玄参咸寒,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白芷散风活血,消肿排脓;土木鳖甘温有毒,解毒、消肿、止痛;阿魏苦平,消痞散结;血余苦平,生肌敛疮;当归、生地、赤芍、肉桂养血活血;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止痛生肌。全方药性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生肌作用全面,是膏药中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对乳痈的疗效尤为突出。

凡易起膏药风者禁用,溃疡脓水多者不宜使用。疮愈后不可去之过早,以免再次感染。

升丹《医宗金鉴》

〔组成〕水银30克 火硝120克 白矾30克 雄黄 朱砂各15克 皂矾18克

〔功用〕提脓去腐

〔主治〕各种溃疡,腐肉不脱,排脓不畅。

〔用法〕①结胎:先将白巩、皂矾及火硝研碎,入大铜杓内,加火酒一小杯燉化,一干即起,研细,此为结胎。另将水银、朱砂及雄黄共研细末,以不见水银星为度,再入硝矾一起研匀。②炼丹:将上药共入阳城罐,罐口以铁盖盖定(现多用瓷碗),上下用铁丝扎紧,罐口缝间用煅石膏浆封闭,使无走气,碗底上放白大米数粒。将上述阳城罐装置移火炉上或万能电炉上加热,先用文火,逐渐加火力,至碗底上白米呈黄色时,减小火力,待米转成焦黄色时,以示丹成停火(3小时许),待冷。在加热过程中,如发现罐口接缝处有漏气现象应及时用石膏浆涂抹使不再漏气。③收丹:待阳城罐放冷后,轻轻除去接缝处的石膏,再轻轻将盖碗启开,并翻转过来,即见碗壁附着的橘红色升华物——红升丹。然后用小刀将丹括下,装入绿色瓶内密封备用。

用时将丹药掺疮口中,亦可制成药线插入疮口中,临床上一般加熟石膏稀释成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应用。

〔方解〕本方主治证腐肉不脱,排脓不畅。治当提脓祛腐。方中药物经炼制升华,一般成红升丹,主要成份是氧化汞兼有少量铅的化合物,功能杀菌解毒,腐蚀恶肉,排脓生肌。如果文火练制者多成黄升丹,祛腐提脓,生肌力逊。

本品有毒,腐蚀性强,外用亦宜微量。对本药有过敏者禁用。在眼周、二阴周围部位尤宜慎用。本品刺激性强,如陈久放置,则能缓和刺激。

当归饮子(龚廷贤《济生全书》)

〔组成〕当归10克 芍药10克 川芎10克 黄蓍10克 防风10克 生地黄10克 荆芥穗10克 甘草5克 白蒺藜10克 何首乌9克

〔功用〕养血和营,清热祛风。

〔主治〕营血不足血虚生风所致的瘙痒,隐疹(荨麻疹)、白疕等皮肤病。证见皮肤干燥、落屑、瘙痒等症。

〔用法〕水煎服。

〔方解〕当归、川芎、生地黄、芍药为四物汤,有养血和营之功,治血虚生风之症。首乌滋补肝肾之阴,与四物合用养血润肤的作用更强。黄芪补气之要药,与四物合用以取“阳生阴长”之义,增强养血润燥的作用。防风、荆芥穗、白蒺藜具有祛风的作用,与养血和营药同用能驱血中之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治血虚风燥而引起的皮肤病。

瘙痒甚者,加真珠母(先煎)、生牡蛎、五味子等;皮肤干燥者,加胡麻仁。

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薢15克 苡仁15克 黄柏10克 赤苓10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滑石15克 通草10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臁疮,下肢丹毒,湿疮等。证见水疱,丘疹、瘙痒、糜烂、滋水淋漓、皮肤潮红,越腐越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用法〕水煎服。

〔方解〕萆薢淡渗利湿,导肝经湿热下行。丹皮、黄柏清热燥湿,苡仁、赤苓、泽泻、滑石、木通渗利湿热,疏通下焦,使湿热从下而走,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之功。

丹毒红肿疼甚者,加银花、蒲公英以加强解毒作用;水疱大,滋水淋漓者,加土茯苓、车前子以利湿邪。

龙胆泻肝汤《古今医方集成》

〔组成〕龙胆草9克 柴胡6克 泽泻12克 车前子炒9克木通9克 生地黄9克 当归尾3克 栀子9克 黄芩 9克甘草6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

〔主治〕肝经湿热实火所致乳发、缠腰火丹;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的子痈、囊痈,湿疮等。证见胁肋部疱疹,色红,呈簇排列,疼痛难忍,阴部及下肢有丘疱疹,瘙痒,糜烂,渍水淋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或用成药水丸,每服9克,日服二次。

〔方解〕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除湿泻热,黄芩、栀子清泻肝胆实火。车前子,泽泻、木通渗湿泻热,导热下行。生地黄、当归养血柔肝,祛邪而不伤正,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引药归于肝经,甘草和中。诸药合用能清泻肝胆实火与三焦湿热。

乳发红肿显著者,加银花、蒲公英;成脓后,加炮甲珠、皂角刺;子痈睾丸疼痛者,加橘核、金铃子、延胡索。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1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芍药10克 大黄10克 薄荷10克 麻黄10克 连翘10克 芒硝5克 石膏20克 黄芩10克 桔梗10克 滑石15克 甘草10克 荆芥5克 白术5克 栀子5克

〔功用〕疏散风热,通利三焦。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之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证见皮肤潮红,斑疹密布,瘙痒难忍,皮损多在头面部,腹胀便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30克,加生姜水煎服。现在多作水丸,每服9克,日二次。

〔方解〕防风、麻黄、荆芥、薄荷具有解表、祛风、止痒、清头面部之风热。大黄、芒硝通利三焦,清泻肠胃之热。滑石,栀子通利水道,使风热之邪得从溺泻。石膏、桔梗清肺胃之热。连翘、黄芩清诸经之风热。川芎、当归调和肝经气血以柔肝。甘草、白术和中健脾,分消上下,散泻之中寓温养之义,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瘾疹胃肠实热者,宜合茵陈蒿汤;腹泻者,加银花炭、炒黄芩。

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蔴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各10克 甘草 木通各5克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邪与湿热相搏所致的湿疮瘾疹等。证见皮肤斑疹色红、丘疹、水疱、瘙痒、滋水淋漓,舌苔白或黄,脉浮数。

〔用法〕水煎,食远服。

〔方解〕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开发腠理,透解在表的风邪。苍术、苦参、木通清热祛风,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解肌表的风热。当归、生地、麻仁养血润燥,清热凉血。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若瘙痒剧烈者,加真珠母、生牡蛎(先煎)、夜交藤、五味子;若渍水淋漓者,加车前子、茯苓皮。斑疹色红者,加赤芍、丹皮。

玉真散《外科正宗》

〔组成〕白附子 天南星 天麻 羌活 防风 白芷各等份

〔功用〕祛风化痰,定风止痉。

〔主治〕破伤风。证见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用法〕每次3至6克,热酒调服,亦可煎服。

〔方解〕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尤善治头面之风。天南星善于祛经络之风痰,定搐止痉。二药合用共凑祛风化痰,定搐解痉之效。羌活、白芷、防风疏风散邪,协主药疏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邪外出。诸药合用标本同治,风散搐定。

若高热者,加黄芩、黄连、金银花等;痉挛频发者,加蜈蚣、地龙等;痰涎壅盛者,加竹沥汁、天竺黄;尿少者,加车前子,白茅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苦参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苦参60克 蛇床子30克 白芷15克 金银花30克 菊花15克 黄柏15克 地肤子15克 大菖蒲10克

〔功用〕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主治〕瘙痒性皮肤病。证见皮肤潮红,红斑,丘疹,水疱,瘙痒不止,反复发作或皮肤干燥落屑,舌红苔薄白。

〔用法〕水煎去渣外用,临用时可加猪胆4〜5枚。

〔方解〕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祛风燥湿,止痒杀虫。金银花、菊花、黄柏祛风清热。菖蒲安神止痒。诸药合用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消、托、补三法的定义、适应证各是什么?

2.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的定义、适应证和主要方药用法是什么

3.仙方活命饮的功用、主治各是什么?

4.阳和汤的组成、功用、主治各是什么?

5.逍遥蒌贝散的功用和主治证各是什么?

6.如意金黄散的功用和主治是什么?

7.试比较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二方的组成、功用和主治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