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六节 乳癖

第六节 乳癖

乳房部位出现形如丸卵的硬结肿块,称为乳癖,是乳房部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由于本病自觉症状不明显,肿块不易被发现,故名乳癖,如《医宗必读》所说,“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可见也。”其特点是: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表面光滑,推之移动,一般多为单发。

乳癖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而在月经未来潮或已经绝经的妇女中很少发生。其发病率约占乳房肿块10%。本病一般增长缓慢,但是如果近期内肿物迅速増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则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情志过激,肝脾两伤,冲任失调,以致气郁、痰浊、瘀血凝聚于乳房之中,互为因果,渐成肿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乳房扪诊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根据,肿物硬韧,指下滑动者多为本病。如果肿物突然增大,则应防变为乳岩。

(二)论治要点

有块多是痰,故本病治疗以化痰散结为要点,配合活血化瘀,对消散痰瘀互结者能加强疗效。

(三)常见证治

主证:本病一般多为单发,也可见一乳多发或两乳多发者,好发部位为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为内上象限,而内下象限则很少见。其形卵圆,有如樱桃或鸡卵,表面光滑,质地坚韧,边界清楚,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没有粘连,很容易在乳房内被推动,可有滑动感。肿物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期个别可迅速增大。患者多无痛苦,而且皮色正常,经久不溃。部分病例经前有轻度胀痛。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或可伴心烦易怒,胸闷气憋,常喜叹息,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脉多弦细。证属肝郁痰凝,痰瘀互结。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开郁散加桃仁、红花、枳壳、山慈菇。

若患者发展至绝经期,肿物增大,兼有经期不准,腰酸、腿困者,证为冲任失调,方用二仙汤合消遥散加减。

(四)临证权变

本病消散较难,又有一定的岩变可能,治疗中除内服药外,还可配合外用的温阳活血、化痰软坚的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贴敷,七天换一次。如果治疗1~3个月效果不显著者,可行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本病切除后一般不复发,但在其它部位仍可发生,应根据病情调理。

〔应用例案〕

戴XX,女,23岁。左乳上方结一肿块,已有四月,先如黄豆大,今已大如栗子(3×3厘米),皮色不变,边缘光滑,推之活动,压之微痛,此属痰结于阳明之络。

1.广郁金90克、炙姜蚕90克、山慈菇90克、制半夏90克、制南星90克,青皮90克、制川乌60克、川贝90克、大贝90克。共为细末,开水调服3克,一日3次,饭后服。

2.山慈菇10克、生半夏10克、大贝10克、生南星10克、姜蚕10克、生川乌10克、白芷10克、细辛10克、生草乌10克、白蔹10克、樟脑10克。共为细末,用陈酒、鸡蛋白调敷患处,一日1换。

內外并治一个半月,核子已见缩小。后又连治三月,左乳房之肿块已消失,压之亦不痛,停用外敷药,再以内服药巩固疗效。

按:本案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剂内服外敷,对气滞痰凝之证,有针对病情、直达病所之效。方中川乌与贝母、半夏虽是相反之药,据作者临床观察,多年应用未发现不良反应。(节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文献摘录〕

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卷六十六》乳中结核,“形势虽小,不可轻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轻成乳痨,重成乳岩。初起气实者,宜服清肝解郁汤,气虚宜服香贝养荣汤,若郁结伤脾,食少不寐者,服归脾汤。”

2.《外科真诠》:“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年老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岩之变。”(指出岩变的可能和预防措施,颇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