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七节 乳腺增生病

第七节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部一种非炎性疾病,其特点是:乳房肿块,可活动,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或随喜怒而消长。好发于30〜40岁妇女,是外科常见病。

本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属于袓国医学“乳癖”范围。为了不致于使两种病互相混淆,特分开论述。

〔病因病机〕

由于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痰湿不化,乳络阻滞,气郁血瘀,致使乳内结核。本病多有“其核随喜怒为消长”的特点,所以肝郁痰凝是本病的主要病机。部分患者的发病与青春期、绝经期、月经期以及生育流产等有一定关系,所以亦有兼因冲任失调的因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第一,扪诊是诊断本病的要领:双侧乳房内可触得大小不一的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与皮肤粘连。其肿块有如下数种类型。

片块型:肿物为厚薄不等的片块状,数目不一,呈长圆型或不规则形,质地中等,或软而有韧性,活动,不粘连,边界不清,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若表面明显不平,软硬不一,称之为结节状片块。

结节型:呈结节状,形状不规则,中等硬度,活动,表面光滑或不平,边界清楚或比较清楚,大小多在0.3〜0.5厘米。小者为“砂粒”型。

混合型:同一乳房内有片块、结节、条索、砂粒等两种以上的肿块者。

弥漫型:肿块分布的范围超过三个象限以上,或分散于整个乳房内称为弥漫型。若肿块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称为混合弥漫型。

临床上以片块型多见,结节型较少,结节型在治疗上也比较难以消散。

其次,辨准证型,乳部结块兼有情志郁闷,心烦易怒者属肝郁痰凝;兼有月经紊乱,腰酸无力者,为冲任失调。

第三,本病应与乳癖鉴别。乳癖多发于青年妇女,肿块为卵圆形,边界清楚,光滑,活动,多发生于单侧乳房,一般无胀痛感觉。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以解郁、化痰、散结为要点,而逍遥散是调肝脾、解抑郁的效方,所以不论治疗本病的何种证候都宜用之。

(三)常见证治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如下二种论治。

1.肝郁痰凝:多见于中年妇女,在行经期发觉乳房部胀痛,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发生多个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质韧的结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甚清楚,但推之可移动。月经过后症状减轻。往往伴有情志郁闷,心烦易怒,症状随喜怒而消长的特点。苔薄白,脉沉缓或细涩。证属肝郁痰凝,乳络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消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

如果患者胸胁满闷,舌胖,苔白水津,脉象弦滑者,则多偏寒,为肝郁气滞,痰湿凝结,宜上方加桂枝、干姜以温化痰湿。

2.冲任失调: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闭经,心烦易怒,腰酸无力,患乳往往有多个囊性肿块,有时从乳头可流出少量褐色和红色分泌物。乳胀,胁腹疼痛,经期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肝郁痰凝,冲任失调。

治法:调理冲任,开郁化痰。

方药: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瓜蒌12克、贝母10克、山慈菇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蒲公英15克、鹿角霜10克。水煎服。

若乳头溢出血液者,加丹皮、旱莲草。

(四)临证权变

冲任失调证中部份患者有乳窍溢出褐色液体的,如果久治不愈,而结块忽然增大者,当防恶变为乳岩。

〔调护〕

为了缓解乳房胀痛,可用胸罩托起乳房,或者按摩胸椎区。

〔应用例案〕

黄XX,女,32岁,农民。

1978年4月12日,初诊:1977年4月份发现右乳内生一肿块,劳累后增大,不久左侧乳房内亦起一肿块,有随月经而消长的现象,经期恶心,头晕,乳房胀痛。肿块一年来渐渐增大。经XX县医院及我院门诊。诊为乳腺增生病,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需回家准备,要求先服中药治疗。

查体:形体消瘦,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有4×5厘米大小、不规则可活动的肿块,右侧乳房外上象限有3×4厘米活动性肿块。质韧,隐痛,胸胁胀闷,食欲不振,苔薄白,脉弦细。此乃肝郁痰凝之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处方: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香附10克、瓜蒌15克,贝母10克、生牡蛎15克、鳖甲12克、赤芍10克、红花6克、陈皮10克。水煎服。

服上药五剂后,左侧肿块基本消失,只剩枣核大小,右侧乳房肿块缩小为2×3厘米,质软,时有微痛,胸背部时而不舒。上方继服20剂,患者诸症消失而全愈。

1980年4月随访:乳癖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形体消瘦,脉弦细,有阴液不足的体质,故于逍遥蒌贝散原方中加鳖甲、赤芍、红花,加强了养阴、活血、散结的作用,故收效迅捷。(节选自《中医外科心得集》)

〔文献摘录〕

《疡科心得集·卷中》: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治法不必治胃,治肝而肿自消矣。逍遥散去姜薄加瓜蒌、半夏、陈皮、人参主之。方中瓜蒌、半夏专治胸中积痰,去肿尤易消也。”(此经验之谈,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