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二节 舌菌

第二节 舌菌

生于舌部的岩症,因其形状似菌,故称“舌菌”,本病病名首见于《沈氏尊生书》。《外科真铨》名“舌岩”,《医宗金鉴》、《疡科心得集》等名“舌疳”,其实是舌岩。

本病的特点是:早期为突出于舌体的肿物,形如豆粒而质地坚硬,溃烂后形成坚硬而高低不平的溃疡。舌菌常发生于40〜60岁之间的人,男性较女性为多。好发部位为舌中外1/3的边缘处,其次是舌根、舌面及舌尖部。此病是口腔岩症中最多见的一种。其发生与口腔卫生不良及吸烟有一定关系,舌的粘膜白斑、尖锐突出的齿缘或假牙对舌的损伤,关系尤为密切。

〔病因病机〕

舌为心之苗,脾之本也,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由于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火化毒循经上升,结于舌体,气血瘀滞而成舌菌。病之后期可出现阴虚火旺,气血两虚等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关键在于望诊和触诊,看到舌体有突出的肿物,如果触之质硬者则应疑为本病,继而进一步检查。确诊后应细分是心脾火郁为主,还是脾胃火毒为主,才能指导用药。本病还应与舌部乳头状纤维瘤,舌部白斑,口疳等鉴别:

1.舌部乳头状纤维瘤:本病肿物大小约在2〜4毫米,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大多生在舌尖部,以女性多见。

2.舌部白斑:舌部的白色斑片,一般容易与舌菌区別,但在癌变初期较难鉴别,若白斑甚厚,呈疣状或破裂状,应警惕其癌变,必要时做活组织检查。

3.口疳:发病快,溃疡散在于口舌颊部,周围组织柔软,病程较短,或有反复发作史。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清泄火毒,常用药物如黄连、山豆根、藤梨根、山慈菇、龙葵等,当然临证时要辨清是何经何脏之热毒,治疗时才能有的放矢,取效更好。

(三)常见证治

根据临床常见症状可分以下四种证候治疗。

1.心脾火郁证,肿瘤多发于舌之两侧边缘,初起肿如豆粒,按之坚硬,逐渐增大,或如菌状,头大蒂小,或有糜烂,烦躁失眠,口渴,尿黄量少,大便秘结,舌尖红,苔黄。证属心脾郁火,结成舌毒。

治法:清心降火,解毒化郁。

方药:导赤散加黄连、山豆根、藤梨根、草河车。

2.脾胃火毒证:舌体胖大,肿物溃腐,渐向深部和周围发展,嗅味难闻,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证属脾胃火盛,热毒蕴结。

治法:清泄火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山慈菇、山豆根、茵陈、龙葵等。

3.阴虚火炽证:舌体溃烂无皮,溃疡周围边缘隆起,状若泛莲,易于出血,剧痛难忍,其痛常可反射至耳部、颞部,舌体活动困难,妨碍饮食,言语不便,唾液臭秽逼人,午后潮热,舌红无苔,脉细数。证属病久阴亏,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龙葵、藤梨根、山豆根、生苡仁。

若出血者,加丹皮、侧柏叶。

4.气血两虚证:舌体溃烂,甚则侵犯牙龈,侵犯腮部,颈颌肿而结块,饮食难下,体质消瘦,唇舌淡红,脉沉细无力。证属病久体弱,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养血为主,解毒为辅。

方药:归脾汤加山慈菇、生苡仁、山豆根。

如颈颌部出现肿块时,加夏枯草、海藻、昆布,醒消丸3克吞服。

上述辨证治疗中,可配服梅花点舌丹、犀黄醒消丸等。

(四)外治法

1.初起用北庭丹或青吹口散吹之。

2.出血不止,用蒲黄炭、芦荟、马勃研末外敷。

(五)临证权变

当舌菌后期,可见颔下肿核,初起外敷红灵丹油膏,或阳和解凝膏加桂麝散外敷。溃后按溃疡处理。其次,对早期病变,如肿块在1.5厘米以下者,宜行手术切除。

〔调护〕

1.忌烟酒及一切刺激饮食。

2.饭前饭后认真漱口。

3.矫治畸形牙齿,及时治疗舌部白斑。

〔应用例案〕

案一 郝XX,女,48岁,太原人。

1973年9月20日初诊:十余日前,舌中部生一杏核大小的硬结,质坚而疼痛,色淡红,舌头肿大,口干、恶心。西医诊断为舌癌,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欲手术,特来就诊。食欲二便如常,舌质红绛,苔干少津,脉细弱。此乃因七情郁结,心经火盛,气血壅塞,以致舌头肿胀,坚硬不散,形成结节,名为舌岩。治以清热解毒,养阴消肿为主。处方:

连翘6克 桔梗5克 甘草5克 炒栀子3克 荆芥3克 竹茹6克 薄荷2克 炒黄芩3克 生地10克 云茯苓6克 陈皮6克 牛蒡子5克 竹叶5克 水煎服。

10月2曰二诊:上方加减八剂,恶心消失,舌干涩减轻,但舌发硬而麻,胃口膨胀不适。脉沉较前有力。仍仿上法。处方:

连翘6克 甘草5克 炒栀子5克 炒黄芩5克 薄荷3克 牛蒡子6克 荆芥3克 生地10克 陈皮6克 云茯苓6克 枳壳5克 红花3克 桃仁5克 赤芍6克 水煎服。

11月5日三诊:上方加减化裁,连服二十剂,病情逐渐好转。近日消化好,食欲増加,胃脘有烧灼感,舌上硬块有所缩小,舌由绛红转为红色,肿痛减轻,有时口舌干,有时憋胀。脉沉而弱。拟以养阴、清热、解毒为治。处方: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2克 沙参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5克 石斛12克 地骨皮12克 丹皮6克 怀山药12克 莲子6克 甘草3克 陈皮6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12月5日四诊:上方加减共服十四剂,当服到八剂时,出现腹部闷胀,口流淡水等现象,原方去白芍、当归、生地,又服六剂,口中仍流淡水,腹胀好转,消化慢,鼻干甚,舌中间之硬赤肿物较前缩小。此为脾不健运,治以益阴健脾开胃为主。处方:

怀山药12克 莲子10克 陈皮5克 辽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玉竹10克 石斛12克 甘草3克 云茯苓10克 厚朴5克 鸡内金6克 水煎服。

1974年2月13日五诊:上方加减共服二十剂,到73年12月19日,患者发现腰背困,小便不禁等一系列肾气虚损征象,经上方加用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等补肾益阴之品,逐渐好转。并且舌中间之赤色肿物逐渐缩小。现在,有时口鼻干,手烧、耳鸣,大便溏薄,但次数不多。腰困,小便混浊,舌质红。继以原方加减化裁。处方:

山药12克 辽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玉竹10克 石斛10克 甘草5克 菟丝子10克 地骨皮10克 连翘10克 鸡内金6克 陈皮6克 桃仁3克 丹参6克 乌药5克 香附6克 丹皮6克 水煎服。

之后,患者在本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坚持治疗,病情控制的较好,一直没有明显发展。本年10月,患者又因牙疼、感冒等就诊,都经辨证治疗,短期内好转。舌上之肿块仍未泛滥。一直到74年12月16日,患者又因感冒、头闷、发冷、鼻塞、口干、轻度咳嗽来诊,经辛凉解表,养阴化痰而治愈。使此 “不治之症”,犹能带病延年。

1978年随访:74年底治愈咳嗽之后,病情一直较平稳,为了避免变生它证,于1975年经省XX医院手术治疗,现在尚可料理家务。(选自《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舌岩即西医舌癌。因舌为心之苗,脾脉挟舌本,故中医认为:“此证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证最恶。”张老对这一类所谓“不治之证”就有独到的认识。认为“不论什么病,我们在治疗时,要牢牢掌握辨证施治,不能因其名癌叫瘤而放弃治疗。”

案二:常州施左,舌菌二年,发在舌尖,幸根蒂不大,尚可调治,非烙不可,先为养阴清心。

小生地9克 大麦冬6克 生蒲黄1.2克 连翘6克 甘草1克 赤芍3克 川黄连0.6克 大贝母6克 丹皮6克 元参6克 灯草0.3克(选自《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简便验方〕

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梅花点舌丹,每次1克,每日二次。《肿瘤病》

〔文献摘录〕

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舌疳(菌)》:“其证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疼 痛 红烂无皮,朝轻暮重,……若失于调治,以致焮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津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项颔,肿如结核,坚硬臖痛,皮色如常,顶软一点,色暗木红,破后时津臭水;腐如烂棉,……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此证百无一生,纵施药饵,不过苟延岁月而已。”(对本病症状描述形象,疾病性质和转移情况记述亦较准确)

2.《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舌菌:“初起治法以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白芍或归脾汤。溃烂者用犀黄丸、十全大补汤轮服。……故辨证不可不明”。(对治法提出了又一条思路,可供探索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