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十九节 牛皮癣

第十九节 牛皮癣

本病因其皮坚厚如牛颈之皮故名“牛皮癣”。病变是以局部瘙痒、皮肤增厚、皮纹加深、有多角形丘疹为特征,好发于颈部故又名“摄领疮”。《诸病源候论》中专有“摄领疮候”一节。本病多见于青年。

〔病因病机〕

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腠理之间、或外部刺激,如衣领拂着反复搔抓;或久病血虚风燥,肌肤失养都可导致本病。情志郁闷或过食辛辣之品助湿生热,也可诱发本病或使病情加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抓主要症状,明确诊断:皮损多局限于颈项部,其次是眼睑、骶部、四肢伸侧、外阴等处,严重者可播散全身。基本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搔抓后皮肤肥厚,皮纹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化。有自觉阵发性的剧痒,夜间尤重,常伴失眠、精神疲惫、烦躁易怒等兼证。病程缓慢,反复发作,数年不愈。二是根据皮损及病程久暂的特点辨析。三是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疮:虽也有苔藓化,但仍有丘疹、小水疱、糜烂、流滋,多在屈侧。

2.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损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3.风瘙痒:先瘙痒后起疹,主要为抓痕、血痂、脱屑、苔藓化,边界不清。

(二)论治要点

本证局限性者一般不需内治,播散型多处发病者,可兼用内服药。止痒是治疗本证的重点,可用袪风燥湿清热法。若为慢性多属血虚风燥,在养血润燥的同时配用止痒药,同时怡养性情,保持心情畅达,这是患者一个很重要的自身调养法。

(三)常见证治

1.风湿热盛:多见初期皮疹伴有潮红,搔抓时出现湿润或结血痂,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或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祛湿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2.血虚风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皮疹干燥肥厚,搔之有鳞屑脱落,皮纹如蓆。伴有心烦失眠,烦躁易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四物消风饮加味。

情绪波动,病情加剧者,加真珠母、代赭石、生牡蛎(均先煎)。

(四)外治法

1.风湿热证:用三黄洗剂外搽,每日3〜4次。

2.血虚风燥证:用二号癣药水外搽,每日2次;或疯油膏加热,烘疗法,局部涂油膏后,热烘10〜20分钟,烘后擦去药膏,每日1次,4周为一个疗程。

3.羊蹄根散醋调搽患处,每日1〜2次。

(五)临证权变

初起皮损潮红而痒加用黄芩、黄连、栀子;皮肤干燥而痒加玄参、生地、首乌;心烦失眠加生龙牡、珍珠母;痒剧加全虫、蜈蚣、僵蚕。

〔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

2.忌饮酒,少食辛辣刺激之品。

3.少穿硬衣领服装。

〔应用例案〕

杜XX,女,39岁,1967年8月24日初诊。二年来先后于颈后、两肘伸侧、下肢等处成片皮癣,瘙痒无度,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查得上述诸处有成片轻度苔藓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脉弦细,苔黄腻。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证属血热内盛,风胜化燥。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皮癣汤(生地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防风6克、茜草9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苦参9克、苍耳子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8月31日)服药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服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按:朱老先生认为本病以内因为主,由手心绪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而痒。本例的临床表现恰同此说,故用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之剂,内外合治,逐步取效,(节选自《朱仁康临证经验集》)

〔简便验方〕

土槿皮37克,博落回干根18克,百部7克,羊蹄干根37克,山花椒根37克,白芨36克,草乌37克,斑蚤18克,大枫子37克,槟榔36克,75%酒精适量。

用法:酊剂取斑蝥浸入2%醋酸中二周后过滤,药渣复浸入75%酒精中,二周后合并二次药液。其余各药打粗粉装瓶中用75%酒精浸过药面,一个月后过滤,再将上两液合并后,酒精加至1000毫升分装备用,每日外搽三次。

软膏,上药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成30%软膏外用。每日2次。(节选自《宁化医药》1979年2月)

〔文献摘录〕

1.《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摄领疮候五十》“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领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2.《外科正宗•卷之四•顽癣第七十六》“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