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八节 瘾疹

第八节 瘾疹

本病是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的皮肤损害,时隐时现,有瘙痒感。《圣济总录》说:“盖身体风瘙而痒,瘙之隐隐而起是也。”又称“瘾疹”、“ 㾦㿔”、“风疹”等,俗称“风疹块”。本病有起病或消退均十分迅速,及风团游走不定,奇痒难忍等特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令,男女皆可患病。

〔病因病机〕

①风邪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而且又常与寒邪、热邪同时侵犯肌肤,如《诸病源候论》说:“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瘾疹。”②禀赋不耐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的食物如鱼、虾、蟹、蛋等或肠道有寄生虫均可导致肠胃不和蕴湿生热、湿热郁于肌肤而发。③素日体虚,气血不足,七情内伤,冲任不调,肝肾失养或久病气血被耗,以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气虚不固、风邪外侵也可发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约经一周左右即可痊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二是根据皮损色泽、发病时间辨其风寒、风热;或据全身症状辨其属虚、属实。

(二)论治要点

本病发生突然,消退也迅速,虽有风寒、风热等不同,其基本特点为风邪外袭,因此治风是本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常选用荆芥、防风、薄荷、柴胡等。慢性瘾疹以养血祛风为主,即“治风先治血”,常用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防风,荆芥等。

(三)常见证治

1.风热外袭: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遇热则发,少数可见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夏重冬轻,由米粒至手掌大,常见者由指甲至五分钱币大,略高起皮肤,风团可逐渐蔓延而相互融合成片,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少数可达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损反复或成批出现,以傍晚发作者多,剧痒难忍,影响睡眠。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

方药:消风散。

2.风寒外袭:风团色白或皮色不变,遇风冷则发,遇暖则舒,冬重夏轻,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麻黄汤加防风、荆芥。

3.肠胃湿热:出现风团的同时伴有胸闷脘痞,噁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大便秘结或泻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止痒。

方药:防风通圣散。

4.气血两虚: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易发或加剧,伴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心悸自汗,少寐多梦,眩晕耳鸣,腰膝痠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四)临证权变

本证瘙痒剧烈者加用僵蚕、蝉蜕、苦参、白藓皮;若有肝肾不足者加用首乌、生地、刺蒺藜;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热泻者加黄连、白芍;寒湿者加白术、白蔻仁,食积者加焦三仙。若并发喉头水肿或晕厥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调护〕

1.忌食鱼、虾、蟹等食物或辛辣食品。

2.如发现因某种食物引起发作,下次注意禁食。

〔应用例案〕

苗XX,男,15岁。1976年3月4日初诊。全身起风疹块二年,每年均发作,每次发作数天或数周不等。检查:全身有散在性风团样损害,以脊背部和胸腹部为多,块疹呈红色,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局部有抓痕及血痂,脉弦数,舌苔薄白,舌质红。诊为㾦瘰。治以除风凉血止痒。内服当归饮子加白藓皮、地肤子、丹皮、连翘各12克。服五剂后全身风疹块均退,已不觉瘙痒。经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例瘾疹属风热证,发病较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用祛风凉血止痒之剂收效较快。(节选自《张八卦外科新编》)

〔简便验方〕

1.地肤子50克〜100克,将地肤子水煎二次,混合煎出液,浓缩至400毫升〜500毫升。成人每日一剂,小儿酌减,分二次口服,将药渣用纱布包好,趁热涂擦皮损局部,三天为一疗程。(选自《吉林医学》1980年4月)

2.浮萍草、牛蒡子各等分培干研末,一日服二钱,用薄荷八分煎汤送下。(选自《常见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3.香樟木、蚕砂各30〜60克,煎汤熏洗。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七十四㾦癗》“此证俗名鬼风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外用烧酒浸百部以蓝布蘸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