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五节 肛门直肠周围痈疽

第五节 肛门直肠周围痈疽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的化脓性疾病,叫做肛门周围痈疽。其特点是起病急骤,初起多有红肿热痛,破溃后均能形成肛瘘。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人,男多于女。

《灵枢•痈疽》篇,“痈……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古代文献中,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会阴穴的称“悬痈”;生于肛门内外的称“肛门痈”,又称"脏毒”,“偷粪鼠”;生于臀侧称 “骑马痈”;左侧曰“上马痈”;右侧曰“下马痈”;生于肾囊两旁的叫“跨马痈”:发于尾膂穴高骨上称“鹳口疽”等。这些病证,在病因和证治方面大致相仿,故近世统简称“肛痈".'

目前临床上按脓肿部位分类,分为肛提肌以上脓肿和肛提肌以下脓肿。

〔病因病机〕

多因过食醇酒厚味,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或由内痔、肛裂及肛门破损,染毒诱发;或因肺、脾、肾亏损,湿热乘虚下注而成。总之因肛门为太阳经所主,太阳经湿热蕴阻,经络阻隔,瘀血凝滞,热盛肉腐成脓,而为痈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辨虚实,二是辨部位。实证:患部肿块局限高突,红肿热痛,约5〜7天成脓,溃后脓液黄浊稠厚而带粪臭味。虚证:患部肿块平塌,红肿热痛不明显,成脓较慢,约10〜20天,溃后出脓灰白稀薄。不臭或微臭,疮口凹陷而呈潜形性。

肛痈的部位和深浅不同,症状也有差异,如肛提肌以上的间隙脓肿,位置深隐,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轻;肛提肌以下的间隙脓肿,部位浅而显,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而全身症状较轻。

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疼;若脓已成,按之波动感明显,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肛提肌以下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初期只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随后局部症状加重,肛门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则坐卧不安。肛门指诊,患侧丰满,有明显压痛及波动感。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肛提肌以上,腹膜以下,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明显。肛门指诊,可触到患侧直肠壁处有浸润变硬,压痛,隆起及波动感。

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肛提肌以上。周身不适,头痛,倦怠,发冷,发热,腰骶部钝痛,排便时肛门不适。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明显深部压痛。肛门指诊,直肠后部丰满或有隆起,触痛明显,或有波动。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一般要形成肛瘘,所以内治重点要清热解毒,尽快控制病情发展,但要辨清虚实。而后配合外治方法排脓泄毒,清除病灶,以图根治。

(三)常见证治

1.湿热下注:肛周肿块红、肿、热、痛,病情发展迅速。一周左右疼痛加剧,局部有波动感者脓已成,溃后脓色黄稠而有粪臭味。伴有全身不适,寒热交作,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证为湿热蕴聚肛门。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成脓时,加炮甲珠,皂角刺;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2.阴虚湿热,患部肿物平塌,无明显红肿热痛,成脓缓慢,溃后出脓灰白稀薄,不臭或微臭,疮口凹陷。全身倦怠少力,或有低热,苔黄腻,脉弦细或濡缓。如属肺虚者,可兼见咳嗽,咯血,骨蒸盗汗;脾虚者兼见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肾虚者兼见腰痛遗精,耳鸣失眠等。证属阴液亏损,湿热下注。

治法:养阴清热祛湿。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汤加减。

咳嗽痰血者,加沙参、麦冬、川贝母;脾虚者,加白术、苍术、党参;腰痛、遗精者,加熟地、杜仲、山萸肉等。

(四)外治法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虚证用冲和膏外敷。

2.脓已成,宜早期切开引流,以防病情扩展。一般切口取放射状,引流要通畅,不要留死腔。具体方法可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的缓急选择下述手术方法:一次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在切开排脓同时,找寻齿线处感染的肛窦——内口,延长切口与内口相通。分次手术法,适用于深部脓肿或切开排脓后,由于炎症浸蚀不易找到原发内口者。先作切开排脓手术,用八二丹药线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待2〜3月后形成肛瘘,再按肛瘘处理。

〔应用例案〕

张XX,男,40岁。入院时症状:肛门左侧肿块大如鸡卵,色红发热,按之稍有应指感,全身伴有恶寒发热(体温39.7℃),头昏纳呆,口干不欲饮,溲少色黄,大便干结。此湿热下注,气血壅滞,而成肛痈,为日已久,势将化脓。拟清热利湿法,并配以外治,以观动静。1.炒条芩6克、槐米10克、银花30克、紫地丁30克、连翘10克、川柏6克、炙甲片5克、生草2克。水煎,内服。2.外敷青敷药。经内外并治三天,热退(体温36.8℃),局部肿痛大减,应指已不明显。又治十一天后肿消痛止而出院。

:本案热毒炽甚,已有化脓趋势,医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和营通络为辅,外用清热消肿敷药,内外合治而收效。(节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简便验方〕

1.连翘败毒丸(成药)每次6克,每日2次,适用于全身症状轻微者。(节选自《临床外科手册》)

2.解毒洗药: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急性肛门周围痈疽。(节选自《实用中医外科学》)

〔文献摘录〕

1.《外科正宗•脏毒论第二十九》:“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其病有内外之别,虚实之殊。发于外者,多实多热,……属阳易治。宜四顺清凉饮、内消沃雪汤通利大小二便。……发于内者,属阴虚湿热渗入肛门……属阴难治。宜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天花粉、甘草兼以六味地黄丸调治。”

2.《疡科心得集•卷中》:“辨肛门痈、脏头毒、偷粪鼠论:……得大便一行,其湿毒随便而泄,或亦有不成脓者。如便通后其肿痛仍然不减,绕肛成脓者为脏头毒,或左或右成脓者为偷粪鼠;在两边出脓者为肛门痈。投药宜用知尾、萆薢、槐米、山栀等,清理下焦湿热。……如延久不敛每多成漏,总以升药条提之。此疡虽有三名,其实总归湿热下注而结,用药治法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