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五节 臁疮

第五节 臁疮

臁疮是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多患于胫前的内外臁处,俗称“老烂脚”,又称“裙边疮”、“裤口疮”,多发生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以及下肢伴有青筋暴露的患者。本病特点是经久难愈,虽已收口,每因损伤而复发。

〔病因病机〕

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使下肢脉络瘀滞,气血不畅,加之湿热下注,或因搔抓碰跌,虫咬等损伤染毒而成。初发多湿热邪盛正气未虚,日久不愈气阴耗伤,正虚邪恋故缠绵难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初起患处先痒后痛,红肿成片,破流脂水逐渐腐烂形成溃疡。若日久不愈,疮口下陷,四周皮肤乌黑僵硬形成缸口,疮面肉色灰白或暗红,不易收口,严重者可腐烂至胫骨,局部搔抓均无痛感,有时疮口周围形成湿疮。若患肢有青筋暴露,肢体肿胀者可拖延年余或反复发作。

(二)论治要点

初起疮面潮红有时瘙痒,宜清利湿热:若疮久不敛肉色苍白,为气虚有湿,在益气生肌的同时要注重利湿;若肉色暗红为气虚络阻,在益气生肌的同时注重活络。

(三)常见证治

1.湿热下注:发病三个月以内,疮面肉色灰白或暗红,破流脂水量较多,知痛痒,舌红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萆薢化毒汤合三妙丸。

2.气虚络阻:疮口下陷,疮口周围皮肤紫黑,疮面愈腐越深,外肉尽脱,可见胫骨,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和营。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

(四)外治法

1.疮面有腐肉的用红油膏、九一 丹外敷;疮面肉芽始长时,用白玉膏、生肌散外敷,每日1次。

2.缠缚疗法:外用上述药物之后,再用阔绷带缠缚患处和整个小腿,1〜2日换药1次。疮面周围伴有湿疮的,改用青黛膏。

3.膠布包扎法:将胶布剪成宽为2厘米左右,长为小腿周径一圈半的胶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将胶布条包扎在小腿,自溃疮面上缘2厘米处开始,第二条胶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一条胶布上,另一半贴在疮面。如分泌物少,可每周更换一次;如分泌物多而腥臭,3〜4日更换一次,本法一般不适用于伴有湿疮或对胶布过敏的患者。治疗必须至疮面全部愈合方能停止,否则愈面又会迅速扩大。

4.疮面出血时掺桃花散,如出血不止者,宜予结扎止血。

注意:患处皮肉较薄,忌用强烈的腐蚀药,以免损伤筋骨。

(五)临证权变

本病常伴有湿疮者,宜参照湿疮治疗。若患处继发急性感染,脓性分泌物多,可用10%黄柏溶液湿敷,或用金黄膏掺九一丹外敷。少数患者,可有恶化癌变者,宜参照岩证处治。

〔调护〕

有青筋暴露者应治疗青筋,若反复发作者宜忌辛辣之物,避免外来的损伤。

〔应用例案〕

高XX,男,55岁,1980年8月5日初诊。右小腿溃烂不愈一年,多种药物治疗不效。患肢可凹性水肿,右小腿内踝上方溃疡面积7X2厘米,边缘不规则,表面覆盖灰白色脓性分泌物,肉芽晦暗,周围皮肤暗紫红色。脉弦缓,舌体胖,质红绛,苔薄白。证属蕴湿下注,气血失和。治以理血除湿,利水消肿。方用丹参、丹皮、土炒全当归、土炒白术、木通、木瓜、茵陈蒿、生黄柏、生苡米、生扁豆、车前草、川萆薢、生甘草。外敷紫草疽疮膏(轻粉9克、红粉9克、琥珀9克、乳香粉9克、血竭9克、冰片0.9克、蜂蜡30克、香油120克、煅珍珠粉0.9克。制法:锅内盛油在火上数开后离火,将前五种药粉入油内溶匀,再入蜂蜡使其完全熔化,将冷却时兑入冰片,珍珠面,搅匀成膏,有化腐生肌,煨脓长肉之功)纱布,疮口周围皮肤行引血疗法(即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二诊:上方17剂后,溃疡面无脓性分泌物,周边有2毫米宽之新生上皮,其外缘有高出皮面的灰白色质硬锁口,周围皮肤仍瘀血。宗上方服药10剂,并及时清除锁口处坏死组织,继用引血疗法,溃疡表面扑撒回阳生肌药粉,然后覆盖黄连膏包扎。

三诊:药后右小腿溃疡完全愈合,表皮恢复正常,遗留色素增多。

按:本按用内服药一方从始至终,而外治法却辨证易药,並加用引血疗法等,使之获效。(节选自《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之一)

〔简便验方〕

1.石膏二两,以茶叶煎浓汁调石膏粉贴敷患处。

2.黄柏二两,豆腐二片,水煎,将豆腐取出冷后贴敷。(节选自《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外科大成•卷二•胫部•臁疮》“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

“臁疮,女人为裙风裤口,生于外臁者由三阳经湿热,易治。宜胃苓汤加紫苏、牛膝以渗湿,次服八珍汤加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连翘、金银花以固本。生于内臁者由三阴经虚热,难瘥。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白芍药及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外兼洗贴蒸灸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