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6.25 朱小南治经行发热案

6.25 朱小南治经行发热案

于XX,21岁,未婚,工人。1962年2月9日初诊。

患者平素娴静寡言,月经向来超早,拖延日期颇长。1961年8月开始,经水20天一转,经行时兼发高热,并有胸满、胁胀,甚至呕吐的症状,经历10日,经净后发热亦退,每月如此,成为规律。发烧渐次加重,在安徽宿东某医院诊治时,曾测得体温高至40℃,心烦头眩,面红耳赤,甚则昏厥,隔时方醒。曾经医治无效,精神颇受威胁。1962年2月间返沪来治,初诊时已届临经前期,症见精神不舒,胸闷胁胀,口鼻干燥,脉象弦数。根据证象,诊断为肝热型的经行发热。

推敲本症病机是:患者素来性格沉静,有不如意事抑郁于怀,肝郁则气滞。在经期中这种现象更为显著,肝脉络于胆,散布于胁间,所以常见胁胀;木郁则横逆,逆则克土,因此兼见胸闷呕吐;相火附于肝木,木郁日久易于化火,引起高烧;火性上炎,故头目眩晕,甚则昏厥。治以疏肝清热法。

柴胡4.5克 青、陈皮各4.5克 归身6克 赤芍6克 枳壳4.5克 制香附9克 炙甘草3克 白术6克 川朴2.4克 青蒿6克 黄芩9克

服药时月经来临,服二剂后效不显著,热势燔盛,口鼻燥热犹如喷火,头目眩晕,又将出现热厥现象。二诊时研究其证象,因肝经直上巅顶,肝火上扰,又有动风之趋势,乃于上方加钩藤18克(后下)以平肝熄风,并增强清热的功效。服二剂后据诉头目清凉。随访,每月经来不再发热,证明获得了长期疗效。

(《朱小南妇科经验选》第1页)

〔评按〕经行发热,其发热与行经有密切关系。该证多属阴虚火旺,但亦有肝热实证。本例即属后者,治宜清肝热、疏肝气,故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月经即临,为防动血,乃以归身易川芎;肝郁化热,经行则发,乃加青蒿、黄芩;肝气横逆,胃气不和,乃加二皮、川朴、白术。方中尤妙添加钩藤一味。李时珍《本草纲目》钩藤条载:“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故二诊时加入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