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脾胃论

脾胃论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撰,成书于1249年。

李杲,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倡导“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观点,强调补脾益胃,故后世称为“补土派”。本书是他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观点。全书三卷,以脾胃虚实传变为纲,概述了胃气是脏腑内外供给物质营养的源泉,论证了脾胃虚实相互转化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如因于饮食、劳倦损害胃气,可导致脾胃受病,从而阐发了脾胃对整体机能的重要作用。本书的要点主要有四: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李氏指出: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脾胃又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书中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又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李氏阐述脾胃与元气关系的基本观点。

2.脾胃在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书中曰: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若脾气虚,升降失常,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变。李氏的这一观点,是临床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理论上他善于阐发升发脾胃之阳,治疗上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这是他学术思想的内核。

3.提出了“益元气、泻阴火”的基本理论:李氏认为阴火的产生,系由于饮食、劳倦失调而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可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而谓阴火。临床常见“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这是李氏立论的要点。在治则上,提出了“升阳”与“泻火”,先以“益元气”为主的见解,元气旺,自然阳气升而阴火降,故创造了“甘温除热法”,这又是一个他的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

4.善用补法:李氏的治则,来源于他的理论基础,以脾胃为内伤的病理机制,使他创立了一系列补土的方法,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是他的代表方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习用。

李氏的脾胃学说,具有独到之处,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本书确有特殊的贡献和价值。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1976年有注释本,均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