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温疫论

温疫论

明·吴有性(字又可)著,成书于1642年。

本书专论温疫,为温病学重要著作。全书二卷,补遗一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卷二载论文三十三篇。全书似随笔札录,不甚诠次。内容包括温疫的病因、初起症状、传变诸证、兼证、治法,以及妇女、小儿时疫特点,调理法等。

吴氏在书中明确指出温疫与伤寒有霄壤之别,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包括脉、舌等的不同),认为温疫是由感染异气所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氏把异气又称为杂气、戾气、疠气或疫气)。不同的疠气,有不同的致病力,侵犯不同的脏腑经络,引起不同的温疫病。“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耳”,“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为某病”,“众人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认为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由戾气所引起。“疔疮、发背、痈疽、流注、流火、丹毒,与夫发斑、痘疹之类,以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也”。

书中阐明“异气”为病,病邪不由皮毛而由口鼻而入,不依六经传变而是伏于膜原表里分传。疫疠犯体,“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挟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诊断上重视舌苔的变化,以测病邪的轻重及发展趋势。“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

治疗上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以驱邪为第一要义,早下急下,表不解有里热即可下,“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吴氏自制的方剂如疏通膜原的达原饮、表里分消的三消饮、升散温毒的举斑汤,疗效确凿,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吴氏用药上,除擅用大黄攻下驱邪外,亦善以梨汁、蒜汁、甘蔗浆、西瓜汁之类养阴生津,成为后来吴瑭创制雪梨浆方、五汁饮方的范式。

吴氏的《温疫论》在温病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对后世的温病学家,诸如余师愚、戴北山、叶天士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吴氏的“疠气”学,比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早二百年,他的科学创见,难能可贵。将外科感染的病因,摆脱了千百年的“火”邪致病说而归之于“戾气”,更为卓越的责献。

本书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

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