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三消论

三消论

金•刘河间(名守真)撰。约成书于1186年。

本书不分卷,主要内容阐述三消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药。

刘河间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河间之学术思想源于《内经》,衍于伤寒,其倡导“火、热”之说,对三消病的认识亦不例外,他认为:“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煿,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石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水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脂液者,名曰肾消,如此三消者,燥热一也。”确认燥热是三消之病因。论病机,则曰:“盖燥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收,燥热太甚,虽复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而不止,小便多出者,如其多饮,不能渗泄肠胃之外,故数溲也。”

三消之治,刘氏则认为宜用清热之剂而止渴,兼通经之痺,采用神白散、猪肚丸等八方,共计三十六味药物,以大黄、黄连、瓜蒌根、黄芩、石膏、甘草、知母、泽泻、滑石为主。且主张药与饮食皆宜清淡,这在当时已注意到饮食与消渴病的关系,确是一种伟大的发明。本书颇有临床价值。

本书收载于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儒门事亲》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