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颅囟经

颅囟经

本书不著撰者名氏,据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原书早佚,现行本为《永乐大典》中的辑录本。本书《宋史艺文志》中载有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曰:“其名颅囟者,按首骨曰颅,脑盖曰囟,殆因小儿初生,颅囟未合,证治各别,故取以名其书”。

书分二卷,包括脉法、病证、惊癫痫、疳痢、火丹、杂证等六个部分。上卷首论小儿脉法与大人不同;次列病证,讨论了小儿鹅口疮、夜啼、下利、目赤、温热、惊痫、呕吐、客忤、诸疳(心疳、脾疳、肺疳、肝疳、筋疳、血疳、骨疳)、疟疾、脑顶风、腹痛等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下卷先论火丹证治,列举了十五种丹毒的名称,并根据其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外治药物;次论杂证,如“脐中不干”、“阴囊或如疝肿胀”、“蛔虫咬心痛”等十六证。全书载方四十二首。方论中对惊痫,火丹论述尤详。诚如《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说,此书“要言不烦,极中肯綮,亦多秘方,皆他书所未见,盖必有师承,故能精晰如此”。

书中文字叙述朴实、言简意赅,富有科学性。如“三岁以下,呼为纯阳”等对小儿生理特点的概括,为后世小儿体质的“纯阳”学说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儿科医家影响颇深。如宋•钱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书中提出的浮、沉、迟、数,或如弓之张弦,或忽而不见等六种脉法,颇具纲领性;对诸色疳十五种基本症状的概括和对火丹按初起部位不同进行分类,均颇切实用;其所载的温脾散、虎睛丸、治痢方、治蛔方及和平饮子等方剂,都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书中重视小儿用药剂型,多用丸散少用汤剂,常为后人效法。此外,书中关于“变蒸”之说,亦多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宋史•方技传》说“钱乙始以《颅囟经》著名,……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而其源实出于此书。”总之,本书大体总结了唐代以前儿科学的主要成就,为祖国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儿科学及其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现存的版本因是辑录本,某些地方有明显的错讹和脱落,未能反映原书全貌。此外,书中尚有占卜、寿夭等迷信色彩,可批判地吸收。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