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宋•钱乙(字仲阳)撰。门人阎季忠编集,成书于1119年。

本书系钱乙门人阎季忠搜集其师生前的论稿、医案、验方等整理编集而成。由于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如实地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及学术成就,所以称为《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本书三卷。上卷,为脉证治法。论述了小儿脉法、变蒸、五脏所主、五脏病、急慢惊风等八十一脉证;包括了小儿脉法、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以及小儿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等内容,是全书的核心。中卷,记载其所治的二十三例病案。下卷,为诸方,载方一百二十余首。卷末,附《阎氏小儿方论》及《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二书。

本书是现存儿科著作中第一部较为系统论述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书中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精详,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在治疗上要注意辨其寒热虚实,以妄攻误下为警戒。即使是非下不可之证,亦必须“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补母而泻其本脏”,以免损阳亡津。在治疗思想上,重视脾肾。并告诫不可滥用寒药、温药,指出“小儿易虚易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这种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作为临床治疗基础的认识,不仅对儿科临床有指导意义,而且成为小儿科发展成独立专科的基本条件。

本书论治疾病以脏腑辨证为宗旨。从五脏辨证论治,是全书的核心。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五脏病机以及五脏虚实等理论,结合其后各家对脏腑病机的论述以及小儿的证候特点,采用五脏辨证作为纲领。即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又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方作为治疗的基本手段。执简驭繁、提纲挈领,颇切实用。这种五脏辨证,既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的脏腑辨证理论,又为儿科的辨证论治打下专业基础。

书中在论述诊断方法上,特别强调小儿与成人不同。主张在四诊合参的同时,应特别重视望诊,既望面部目内之颜色(称之为面上证,目内证),又注意望形体动作及排泄物,从而丰富了儿科临证诊断法。

书中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证论治甚详,指出了疱疹特点和水疱、脓疮、斑、疹等出疹性疾病的形态鉴别;提出了惊风和癫痫的区别,并将惊风划为急惊、慢惊两类,指出两者“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在论“诸疳”中,提出了“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的著名论断,且先分冷热次别五脏,根据临床的各种表现分心、肝、脾、肺、肾、筋、骨七类,以利于临证辨别施治。

书中载方,立法严谨,选药精当,轻灵柔润,讲究剂型,善用成药,量少易服,独具一格。注重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将金匮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化为异功散、七味白术散,立五脏补泻诸方,其泻白散、泻黄散、泻青散等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为古今名方。特别是钱氏化裁的地黄丸,充分体现了小儿生机蓬勃、阳多阴少的特点。该方对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囟开不合、足软、行迟、语迟、夜尿频等有关营养障碍,发育不良等确有一定疗效,已为临床实践所证明。

《直诀》一书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明•薛铠《保婴撮要》中的脏腑辨证即渊于钱氏。《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对后来易水学派(包括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丹溪学派及温病学派影响甚大。

本书目前较为流行的版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