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

清•夏鼎(字禹铸)著。成书于1695年。

书分六卷。卷一,论“小儿须知”、“九恨”、“十三不可学”、“十传”和小儿推拿法等。卷二,先论小儿诊法,次论脐风,胎寒、胎热、胎毒发丹、胎黄、蒸变等证治。卷三,论惊、痫、痉三病的证治。卷四、五,论麻疹、腹痛、吐泻、痢疾、疟疾、咳嗽、疳疾、淋证、黄疸、龟胸、龟背、黄水疮等病证治。卷六,论药性和方剂。

本书系夏氏家传经验的总结。夏氏上宗灵素、下理百家,集家传经验与临床实践为一体,熔先贤卓见和自身心得为一炉。辨证,论点鲜明、词义朴实;论治,语极中肯,论不泥古。在诊断上,注重望形色、审苗窍、辨宝色。夏氏认为,面上的颜色(红、黄、青、白、黑)和苗窍(鼻、眼、口、唇、舌,耳)能直接反映出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因此,医者诊病必须在“望诊”上下工夫。“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望形审窍,自知其病”。对于危重病证,则应辨宝色,以判死生。“宝色”者,即有神之色。如《卷一•死症辨》说:“面黄四肢肿,若黄有宝色,补脾行气自消,却非死症”。对于脾虚慢证“惟于面上看宝色,脾胃间探消息,生死便了然在目矣”。充分体现了《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辨证思想。

在辨证上,多出己见,立论引喻,辨析井然。书中对惊风证,论述颇详,从病因、病机到治法,无不详尽。并专列“辟诸惊之名之谬”一节,力辟时弊。夏氏认为“惊生于心,痰生于脾,风生于肝、热生于肺,此一定之理也。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此贼邪逆克必至之势”。提出了“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袪风,袪风必先解热”、“若解热必先袪邪”的治疗原则,为后世医家指明了治惊准则。

在治疗上,注重护脾,法出心裁,特别擅于推拿、灯火急救病儿,并有家传秘方“天保采薇散”。该方由羌活、前胡、半夏、陈皮、柴胡、赤芍、茯苓、川芎、枳壳、厚朴、桔梗、苍术、升麻、葛根、藿香、独活、甘草十七味各等分为末组成。主治小儿外感风寒湿和内伤饮食等症。夏氏在书中多用于表散外邪、透疹袪毒。在“麻疹内闭”、“ 惊痫” 中用之尤多。如“流行麻症……隐而不见,腹内作痛,治之神莫神于天保采薇汤,圣莫圣于天保采薇汤。只须一服即发出;或有不尽发者,再加一服,从未有不效者”。并曰“余以汤名曰天保采薇,取其治外治内之意”。验于临床,此方对儿科一般外感内伤,收效甚捷。

本书在学术上,本于《内经》,兼采百家,重视实践,力辟诸谬。对后世颇有影响,久负声誉。后人陈复正著《幼幼集成》、鲍相璈撰《验方新编》等多引用夏氏学说。

本书目前较为流行的版本为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