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

晋·刘涓子传,南齐·龚庆宣整理,成书年代不详。

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原书十卷,早已亡佚。宋以后有两种残本:一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一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的证治。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五卷本,即现流传本。书中卷一论痈疽病因、鉴别。卷二为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妬乳、乳结等证治。卷四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五除痈疽方外,尚有疹癣、面㾴、发颓、妇人乳肿、痈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方药。

书中首先明确指出痈疽的病因病机是血涩不行,热盛肉腐,并提出其鉴别诊断。“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久则血涩不行,血涩不行则卫气从之不通,壅遏不得行,火不止,热盛,热盛则肉腐为脓,故曰疽。疽上皮肉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薄以泽,背其候。”并对痈疽辨脓颇详,如“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所载内治法,强调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生津为大法,为后世外科“消、托、补”三大治疗原则奠定了基础。书中提倡早期治疗,指出“痈疽者,初发始微,多不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治之,急治不若速,成病难救。”并将活血化瘀法用于创伤外科,这一观点至清代唐容川提出“离经之血便是瘀”后,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如治疗外伤的止血、止痛、收敛、镇静、解毒等法,并用黄连、大黄、水银等多种药物配成软膏、膏药治疗痈疽,用针烙排脓治疗痈疽等。书中金疮内容颇为丰富,是我国古代军阵外科的较早记载。本书蒐集了两晋南北朝时外科方面的主要成就,为后世外科的辨证施治,与外治疗法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在临床应用或文献研究,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宋刻五卷本影印本出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