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衰落与复兴时期

衰落与复兴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及清以后的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坏。特别是国民党当政时期,统治阶级宣扬洋奴买办思想和民族虚无主义,诬蔑中医不科学,企图消灭中医,使祖国医学遭受摧残,中医眼科也趋于衰落。

1.晚清时期:随着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眼科学也随之传入中国,并迅速兴起。如1843年宁波即有外籍医生设立了专收眼科病人的诊所。此后所办的西医学校也大多设有眼科,并有翻译的西洋眼科专书出现,如梅氏眼科学。虽然,晚清时的太医院(皇室官吏们诊治疾病的机构)仍是中医,也把眼科列为独立专科,但在学术上并无特殊成就。光绪末期,为整顿在省垣业医者队伍,进行分科考试,眼科亦列为专科予以考试,但当时眼科形势已趋衰落。

从该时期眼科专著或有关一些丛书来看,如1847年王锡鑫的《眼科切要》、1849年胡鳌的《眼科神应方》、1861年陈国笃的《眼科六要》等,均沿袭前代眼科医籍中的内容,无突岀特色。

至1867年,黄岩著《秘传眼科纂要》,该书首重药物的临床应用,按脏腑及眼症分类叙述了119种内服药及38种外用药的制法与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11年刘延年著有《眼科金镜》,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不少独特见解,证治概念亦较明确。

同时期其余的一些书籍,如《厚德堂集验方萃编》、《广勤轩遗稿》、《眼科神方》、《眼科秘书》、《孙真人眼科秘诀》等,内容都比较简单,亦无特殊见解。其他如《裕氏眼科正宗》、《眼科家传》、《卫生总微》等内容更不如前。

2.民国时期:自1912年清代结束,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乱不安,加之国民党当局扼杀中医的政策,中医眼科随着中医事业的衰落,更趋凋零。

1935年康维恂编《眼科菁华录》共3卷。卷首为总论,阐述一般眼科知识,卷上、下为各论,按17门分述了123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及方剂等,接近现代讲义的格式,内容比较简略。

此外,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医眼科的传入和影响,我国眼科界开始出现了中西汇通学派,如1936年陈滋著《中西眼科汇通》,利用西医眼科分类法,将眼病分为10类共98症,每病均列有中西医名称。

3.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祖国医学在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特别制定了中医政策,使中医事业得到拯救与发展。中医眼科也从灭亡的边缘被拯救出来,走上了兴盛与发展的广阔大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眼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有关中医眼科机构的发展。解放后,中医眼科工作者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特别是1956年以来,各省市相继成立了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眼科学成为临床课中一门必修课。通过教学与临床,培养了一大批眼科教师与医生。

自1978年以来,除全国中医学术组织外,很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眼科学会,对促进学术交流与推动中医眼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除中医眼科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外,自1959年以来,更有许多西医学习中医的眼科工作者加入中医眼科的队伍,共同为继承发扬中医眼科作出贡献。

自建国以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眼科门诊或病房,特别是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基本都专设有眼科门诊或病房。中国中医研究院还成立了眼科研究所,科研工作者为中医眼科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眼科著述,数量多,质量高。1960年由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南京五所中医院校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此书收集了历代中医眼科的学术精粹,系统整理归纳,后经四次修订,渐臻完善。

中医或中西医眼科专著不断问世,如陈达夫的《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姚和清的《眼科证治经验》;陆南山的《眼科临证录》;路际平的《眼科临症笔记》;张望之的《眼科探骊》;《陈南溪眼科经验》等相继出版。此外还有《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分卷》,成都中医学院的《中医眼科学》等。不少著作中都运用了现代仪器检查,弥补了历史上中医眼科对内眼疾病认识不足的部分。

建国以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中医眼科论文,这种形式的著述,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内容广泛,从中医眼科基础理论、临床见解、特殊眼病、科研发现、手术改进、学术讨论等方面出发,写出了不少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总之,建国以来,眼科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成果丰硕,中医眼科学得以迅速的发展,形势喜人。目前,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者,正奋勇前进,为继承发扬祖国眼科宝藏,为实现中医眼科现代化而奋斗。

复习思考题

1.中医眼科史大体可以分哪几个阶段?

2.历代有哪些主要的中医眼科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