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三节 五轮八廓学说在临证上的应用

第三节 五轮八廓学说在临证上的应用

五轮八廓内应五脏六腑,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古人的经验认为轮廓属标,脏腑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证时运用五轮八廓学说,通过观察眼部各轮廓症状表现,辨别相应脏腑的病变。这种从眼的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即中医眼科独特的五轮八廓辨证法。

五轮八廓学说,从理论上阐明了眼部病变与脏腑的关系,为眼科辨证指明了方向,但在临证时还必须与八纲、病因、六经等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例如,睑弦红赤湿烂者,病位在肉轮、地廓,内应脏腑为脾胃,而红赤湿烂系湿热为患,因此证属脾胃湿热。若病变出现于多个轮、廓时,应考虑为多个脏腑失调的表现,如白睛红赤,胞睑肿硬,又兼口渴、大便燥结、脉实数、舌苔黄糙等,因白睛在五轮属肺,在八廓属大肠,而胞睑在轮属脾,在廓属胃。红赤、肿硬、又兼口渴、便结、脉数实等系火盛里热,故当定为肺脾二经火盛,又挟胃肠积热所致。若数个轮廓先后发病,则应根据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关系来认识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如先见白睛红赤,继而黑睛生翳,病位应先由肺火炽盛,后犯肝经为患,即可诊为肺金乘木之证。

综上所述,五轮八廓学说对眼科临床辨证,确实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从古至今的眼科医家,对五轮八廓特别是五轮学说,运用比较普遍。古人认为轮脏标本相应,不知轮脏,即为标本不明。然而,五轮八廓辨证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天廓,却非为肺与大肠之病,乃由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成。再如瞳神为水轮、水廓,但病变不仅与肾或膀胱有关,也常因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临证时既要详查五轮八廓,又不可拘泥于五轮八廓,要以整体为主,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诊断,继而达到准确的施治。

至于《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学说,在原书中已较为普遍地应用于临床。如:太阳目病举要篇(一)“白珠红赤,大眦内震廓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阳明目病举要篇(一)“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泪。”少阳目病举要篇(一)“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太阴目病举要篇(一)“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少阴目病举要篇(一)“突然目赤,坎离二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是少阴表虚伤风……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仅现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法不同。”

如上所述,《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是将白睛分为八个方位,并检查白睛上之血丝脉络的状况,作为辨证依据之一。但是,八廓显症必须局限于白睛的某一二个方位,此种情况比较少见,有时出现此种情况,亦常被人们忽视,而代之以其他辨证方法,所以八廓在临床上较少应用。更因历代医家对八廓的定位、所属脏腑、主病的认识很不一致,所以对八廓学说应进一步研究而充实提高。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五轮学说?何谓八廓学说?

2.五轮的分部以及脏腑分属如何?

3.试述《医宗金鉴》和《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部位和脏腑分属。

4.五轮八廓在临床应用中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