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五、六经辨证

五、六经辨证

眼科的六经辨证为陈达夫教授所创,它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结合眼科的具体病情,以六经命名一切眼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眼科内容,增加了眼病的辨证方法。

一般说来,三阳目病多见于外障,三阴目病多见于内障。现将其辨证方法简述于下:

1.太阳目病:因外邪客于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所致。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病变多表现为表证或眼暴露于外的部分,部位以白睛为主。

太阳伤风证:发病突然,证见白睛红赤,以内眦部或上方较为明显,自觉沙涩痒痛,或黑睛生翳如星点状;全身兼见恶风,自汗,鼻鸣,头顶痛或颈项痛,或偏头痛,脉浮等。

太阳伤寒证:突然发病,白睛血丝淡红,畏光,无眵,泪多如泉,涕清如水;全身可兼见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等。

2.阳明目病:因太阳目病未愈,邪气传于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或外邪直中阳明化热而致。病变部位多在胞睑、眼眶、白睛等。

阳明经证:胞睑红肿,白睛红赤,以乾廓、坤廓更明显,色红而紫,眵黄干结,泪热似汤,羞明疼痛;全身兼見前额疼痛,口干欲饮,舌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洪数。

阳明腑证:胞睑红肿而硬,白睛红赤紫暗,眼珠突出,眼眶疼痛;全身兼见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洪数。

3.少阳目病:因病邪容于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所致。因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其病变常相互影响。病变部位以黄仁、神水为主。

少阳表证:眼珠胀痛,畏光,抱轮红赤,外眦部兑廓血丝明显。全身兼见太阳穴痛、口苦咽干或耳鸣耳聋,胁肋胀痛,苔薄黄、脉细弦。

少阳里证: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严重,神水混浊,黄仁纹理模糊并变色,或黄液上冲,瞳仁紧小或干缺;视力下降、眼痛羞明;全身兼有两侧头痛,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4.太阴目病:因病邪客于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所致。病变部位在胞睑、白睛等处。

太阴表实证:胞睑红肿而硬,白睛红赤肿胀,或乾坤二廓血丝较甚,热泪如汤,眵多黄稠,疼痛羞明;全身可兼有涕黄而稠,四肢烦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太阴里实证:胞睑红硬,白睛红赤,口干思凉饮,溲黄便燥结,苔黄脉数;或气轮与全身发黄,腹满腹痛而拒按,大便硬结;或胞睑渐生硬核,不痛不痒不红,或白睛生紫红色隆起,按之疼痛;或视力下降,视正反斜,视物颠倒,兼见胸闷食少,口淡苔腻等。

太阴里虚证:胞睑虚浮如球或软弛下垂,举而无力,或见胞睑湿烂色白,流泪作痒,视物变小,视直为曲,视正反斜;兼见头痛如裹,腹满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或濡。

5.少阴目病:因病邪客于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所致。病变部位在两眦、瞳神及眼内组织。

少阴里虚证:外眼无异常,自觉视物不清,眼前黑花飞舞、或入暮不见,或夜视罔见,或睛珠混浊,或瞳仁散大。

少阴阴虚火旺证:两眦微红,痛如针刺,视物昏花,如蚊蝇飞荡或萤星满目,或瞳仁紧小、干缺,或自视眼前有红色阴影浮动;可兼有咽干喉痛,不寐烦躁,头痛如锥,舌红苔少,脉弦细。

6.厥阴目病:因病邪容于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所致。病变以黑睛和瞳神为主。

厥阴风热证;黑睛外伤或黑睛溃烂以及黑睛生翳;兼见头顶痛,额角痛,眼胀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等。

厥阴里实证:自觉视物昏矇,头痛如劈,眼胀如裂,珠硬似石,牵及眼眶、头额、鼻颊作痛,抱轮红赤或白晴混赤,黑睛如雾,瞳神散大呈淡绿色;可兼见恶心、呕吐,舌红脉弦等。

厥阴里虚证:黑睛生翳如星,时聚时散,经久不愈,或妇女经前眼痛,碜涩发痒,兼见头顶痛,口中酸涩,舌淡红,脉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