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风赤疮痍

风赤疮痍

本病是以胞睑皮肤红赤,起泡甚至溃烂为特征的眼病。因其发病常兼外受风邪,且局部红赤,色如涂硃,故名风赤疮庚。本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沈氏尊生书》称为“风赤疮疾”。本病的发病部位在胞睑皮肤,病势急,病程较短;而睑弦赤烂的部位在于睑弦,病势缓,病程较长,是为不同。

〔病因病机〕

1.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热毒邪,风、湿、热三邪合而迫及胞睑。

2.心经伏火,外受风邪,风火搏结,上攻胞睑。

总之,本病以火毒上攻为主,亦有因其他眼病或对眼药及其他物质过敏而发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初起,胞睑皮肤红赤,甚者红如涂硃,痒痛并作,继而发生水泡,渗出粘液,甚或为脓泡,溃后糜烂,胶粘结痂。若日久失治,可侵犯黑睛,而成星点翳障。

(二)论治要点

上述证候类型,临证以脾经风热和湿热壅盛者常见。应当注意本病虽由风邪所引动,然发病之后,风邪可以化热化火,故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经风热:

证候:胞睑色红,局部生小泡样丘疹,灼痒微痛,渗出粘液。

治法:祛风清脾。

方例:除风清脾饮〔171〕

(2)湿热壅盛:

证候:胞睑红肿焮痛,水泡簇生或为脓泡,溃破后湿烂胶粘,瘙痒疼痛,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解毒。

方例:除湿汤〔172〕

(3)火毒炽盛,兼挟风邪;

证候:胞睑红赤如涂硃,灼热焮痛难忍,局部溃烂,口干思凉饮,溲黄便秘,舌红苔黄。

治法:泻火解毒,佐以疏风散邪。

方例:普济消毒饮〔227〕

2.外治:

(1)局部糜烂而渗出粘液者,用搽药方①〔236〕外搽,局部红赤疼痛而干者,外涂搽药方②〔236〕

(2)参用睑弦赤烂外治法。

(四)临证权变

本病发病之初,证属脾经风热者,若无大便秘结,在应用除风清脾饮时,宜去硝、黄,加用赤芍等凉血散瘀;痒甚者可加蝉蜕、蛇蜕、浮萍,薄荷等;对湿热壅盛者,可于除湿汤中加土茯苓、金银花、地丁、公英等,增强清热解毒除湿之力。若因过敏而致本病,必须立即终止引起过敏的原因,并用加减四物汤〔31〕加银花、连翘、大青叶、绿豆衣,白僵蚕等内服治之。若邪毒攻入眼内而变生翳障者,当参照有关章节治疗。

〔调护〕

1.保持眼局部清洁,以免粘液渗流,浊水入目,致生翳膜。

2.忌食辛辣海腥食品。如由某种物质刺激引起者,应避免再次接触。

〔应用例案〕

凌某,男,20岁,1975年3月22日初诊。病史:就诊前一周起右眼睑红肿,起病原因不明。虽经治疗(曾用过新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等眼膏或眼药水),但症状依然逐渐加重。

检查与诊断右眼上下眼睑皮肤肿胀,类似丹毒,以上睑较重,下睑较轻,焮痛而痒,皮肤表面有较多疱疹,形似赤豆,内有黄色渗液流出,眼睑不能张开。球结膜充血兼有轻度水肿,上方球结膜下有片状出血。诊断:右眼睑风赤疮痍(眼睑湿疹)。辨证与治疗:眼之胞睑,属于脾胃。脾湿与郁热相继上犯,故见右眼上下胞睑红肿疼痛,皮肤有颗粒似赤豆,色红焮痛,时流黄水。脉象弦数,舌质红,苔薄白。拟下方治之。连翘9克,黑栀子9克、煅石膏15克、绵茵陈15克、生苡仁24克、桑白皮6克、黄芩、薄荷、生甘草各3克。3月25日二诊:服上方三剂后,右眼睑肿势减轻。甚多,疱疹均已结痂,白睛溢血消退十之七八。症状已改善,原方未更,继续再服。3月27日三诊:上列处方已服五剂,局部症状已接近痊愈。为肃清余邪,再续服原方五剂(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按:本例风赤疮痍,乃是湿热蕴郁上犯于胞睑,脾土失制,母病及子,致白睛溢血,故辨证为热重于湿,治以清热为主,利湿为辅,尤妙在石膏,不用生品而改为煅制,既可清热,又能收敛、生肌,燥湿祛邪;治疗以肉轮为主,兼顾气轮之病变,黑栀子凉血止血,清利三焦,加桑白皮清肺热,生苡米渗湿排脓,治法有章,常中有变,收效颇捷。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或即痒痛,作时发歇不定,或出多泪,遂合睑内疮出,四眦如朱砂色相似,然后渐生膜翳,障闭瞳人。盖是脾脏毒风即热膈中,致令眼病。”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赤疮痍者,起于两眦,其黑睛则端然无恙,惟睑边烂而红赤。此乃脾经风热上攻所致,宜急治之,久则恐生翳膜,遮盖睛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