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胬肉攀睛

胬肉攀睛

本病为目中有肉膜努起,自眦角横贯白睛,渐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图22)。病名见于《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胬肉侵睛,《原机启微》称奇经客邪之病,俗称攀筋。

胬肉发生于内眦者居多,外眦或两眦同时发生者较少,常发于成年人,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及嗜食辛辣厚味之人。多数病变进行缓慢,往往经过数月或数年才侵入风轮,严重者可遮掩瞳神,影响视力。

本病应与赤脉传睛、黄油障相鉴别。赤脉传睛是眦部赤脉侵犯白睛的病变,其赤脉粗细多少不等,但无膜肉赘生。黄油障生于白睛,介于眦角与黑睛之间,不与眦部相连,淡黄浮嫩而不高起,上无丝脉贯附,也不侵及黑睛,不痒不痛,不影响视力。且眦部尖而黑睛侧宽,与胬肉攀睛之眦部宽而黑睛侧尖迥异。

〔病因病机〕

1.心肺二经风热壅盛,热瘀络阻而生。

2.恣食五辛酒浆,脾胃蕴积湿热,上蒸于目。

3.久处烟火,热毒蕴郁,或户外工作,风沙刺激过甚,经络瘀滞而成。

4.过劳恣欲,损伤心阴,暗耗肾精,水不济火,心火上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症初眼无不适,或仅有微痒刺涩。检视患眼,从眦部到黑睛的白睛表层渐渐增厚,并有血丝相伴红赤高起,而成胬肉。胬肉多呈三角形,自眦部开始,尖端朝向黑睛。其横布于白睛的宽大部分称体部,朝向黑睛的尖端称头部。若头尖厚,红赤显著属实证,多发展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遮掩瞳神,影响视力。其初起痒涩羞明,多泪多眵者属于风热壅盛,伴心烦口疮,口渴尿黄者为心经火盛,伴口渴多饮,便秘尿黄者又为脾胃实火。若头部钝圆,色白而菲薄者为虚证,发展较慢,或停止在黑白睛交界处,不影响视力。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临床以心肺风热壅盛和心火上炎最为常见。初起眼部症状较轻者,可采用外点药物治疗。若遇涩痒明显,或眵泪较多,羞明者,则须配合内服中药。内治的关键,在于分清风热、湿热、心火、虚热,然后分别施以常见证治中各法。但不论轻重,无问虚实,均可加用丹皮、赤芍、白蒺藜、红花等活血散瘀。对证情较轻或进展缓慢、乍轻乍重者,通过服药内治常可停止发展或发作,对进展较快或已影响视力者,服药则难以获效,须配合针刺疗法或手术治疗。然因术后亦易复发,宜结合内服中药凉血消瘀,防止胬肉再生。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心肺风热:

证候:胬肉初生,渐渐胀起,赤脉集布,沙涩不适,或眵泪较多,刺痒羞明,舌尖红,苔薄黄。

治法:祛风清热。

方例:栀子胜奇散〔210〕

(2)心火上炎:

证候:眦角赤脉集聚,胬起如肉,红赤涩痒,头尖体厚,进展较快,伴有心烦口疮,口渴思凉饮,漫赤等,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泻心汤〔131〕或张氏攀筋方〔123〕

(3)脾胃实热:

证候:胬肉肥厚,赤瘀如肉,发展迅速,伴有眵多粘结,口渴欲饮,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泻热通腑。

方例:泻脾除热饮〔140〕

(4)阴虚火旺:

证候:胬肉色淡,头圆而薄,乍轻乍重,发展缓慢,涩痒间作,心中烦热,口干舌燥,瘦黄舌红,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汤(丸)〔149〕

2.外治:若胬肉红赤肥厚,涩痒眵多,可用吹霞散〔122〕点眼,或点八宝眼药〔12〕。若胬肉头圆,薄如蝉翼,进展迟缓,亦无赤痛者,可用炉硝散〔142〕点眼,每日2〜3次。

3.手术: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适用于胬肉发展较快,已侵入黑睛或遮蔽瞳神者。因术后易于复发,故操作时必须认真,务求彻底,术后宜服清热散瘀之品。具体方法采用胬肉钩割术(见总论第七章第二节)。

(四)临证权变

本病的各证型之间可相互转化或两型相兼,故施治时宜灵活变通。如风热壅盛型,若有目赤多眵,脉象洪数者,可酌加生石膏、银花、连翘、大黄;若为心火上炎较重者,可加栀子、莲子心、丹皮、茺蔚子清心凉血;若胬肉体厚色黄,舌红苔厚,又为脾胃湿热,可加滑石、土茯苓、车前子、地肤子等以利湿清热;若系阴虚火炎,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可用前述知柏地黄丸灵活加减,也可在证属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时改用天王补心丹治之。若胬肉已侵及黑睛,可加决明子、夏枯草、蝉蜕、秦皮等退翳消瘀之品;并积极配合外点药物或手术疗法。

〔调护〕

本病患者忌食五辛炙煿,以免生热化湿,加速胬肉发展。对常年在户外工作者,可配戴有色眼镜或变色镜,避免风沙烟尘侵袭。

〔应用例案〕

周XX,男,35岁,初诊于1953年1月17日,右眼内眦赤脉如缕,根生瘀肉,红肿隆起,侵蚀黑晴,将及瞳神,病名:“胬肉攀睛”。睛痛头胀,眵多泪频,舌红,脉浮数。源由风热客于奇经,气血郁滞较甚。治以驱风热、和气血、清上利下,拨云退翳。拨云退翳汤(川连、菊花、薄荷、蝉衣、花椒、天花粉、炒荆芥、羌活、白疾藜、地骨皮,青龙衣、甘草)五剂(以后又服五剂)。

二诊:红退肿消,攀睛平复,但其病根较深,非手法实难退尽。拨云退翳丸(由汤剂改制为丸)继服。(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按:本例患者,辨证为风热外侵,气血郁滞,肝经受损,故用拨云退翳汤疏风清热,消赤退翳,佐以清肝养血。本方组方之原则与栀子胜奇散类同,均为疏风清热,然本方退翳之力更强。又因病变已侵及风轮,故辅以清肝养血之品,服后效若桴鼓,红退肿消,攀睛平复。鉴于病根较深,非手术治疗,终难断根绝源。

〔文献摘录〕

《原机启微》:“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阴蹻脉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𫏋而上行,故阳𫏋受邪者,内眦即赤,生脉如缕,缕根生于瘀肉,瘀肉生黄生脂,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此阳𫏋为病之次第也。或兼锐眦而病者,以其合于太阳故也。锐眦者,手太阳小肠之脉也。锐眦之病,必轻于内眦者,盖枝蔓所传者少,而正受者必多也,俗呼为攀睛,即其病也”。

《目经大成》:“胬肉有尖头、齐头两种。齐头者浮于风轮,易割而平复,全好后迹象俱无。尖头者深深蚀入神珠,太难下手,且分明割去,明日依然在上,非三、五回不净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