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赤膜下垂 血翳包睛

赤膜下垂 血翳包睛

赤膜下垂是指赤脉密布似膜,从白睛上方向下蔓延,渐蔽黑睛的疾患。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垂帘翳(《银海精微》)。若病情发展严重,赤膜从四周漫掩整个黑睛,则称为血翳包睛。见于《银海精微》。二者多为椒疮失治所致,后者多为前者发展而成,故而合并讨论。

赤膜下垂需与垂帘障相鉴别:《证治准绳•七窍门》载:“垂廉障证,生于风轮,从上边而下,不论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红赤乃变证,非本病也。”可见鉴别二证的要点在翳膜颜色的红与白,赤脉的多与寡。

〔病因病机〕

多因椒疮增剧并发而来,肝肺风热毒邪壅盛,或肝火上乘于目,而致赤膜下垂;或心火内炽,肝热亢盛,热极成瘀,阻滞血络,气血壅阻,则赤脉丛生,而成血翳包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赤膜下垂:本病初起,黑睛上缘出现一片菲薄翳膜,且有赤丝牵绊,下垂至黑睛,渐次变大增厚,披复瞳神,赤脉尽头常有细小星翳(图28)。并伴羞明流泪,灼热刺痛,视物欠清。若膜大脉粗而赤,睛疼头痛者,则病急而易变;若脉丝细小,色泽淡红,眼珠与头俱不疼痛者,则病轻而少变。本病因椒疮而起,故翻转胞睑,可见椒疮累累成片。

血翳包睛:自觉赤涩疼痛,羞明流泪,头痛视昏。赤膜渐次变大增厚,赤脉纵横,由气轮伸入,遮蔽风轮,形成血翳。如发展严重,则赤脉扩大,翳膜结厚,呈一片混浊模糊血障,遮满黑睛,难辨人物。

辨证应以局部症状为主。前者来势较缓,目红珠痛较轻,仅生赤膜一片自上垂下(图28),常为肝经风热或肝火炽盛而致;后者进行较急,整个风轮赤脉贯布,形成血翳,隐蔽黑睛,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其形成除肝经火盛外,且常兼心经火毒。一旦形成血翳包睛,往往不易迅速消退,故当耐心治疗,并应注意根除椒疮,始能制其复发。

(二)论治要点

外治法在本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起局部症状轻微者,可单用点眼外治法治之;证情较重者,则须配合内服药物,并嘱病人耐心接受治疗。内治总以清热、疏风、凉血、化瘀为主,还需视其全身症状运用泄肺、凉肝、清心等法。还应根除椒疮,始能制其病情发展。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肝风热:

证候:赤膜下垂,羞明流泪;刺痒涩痛,或头部疼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疏风,清肝泄肺。

方例:退红良方〔167〕

(2)肝火炽盛:

证候:赤膜下垂,膜大脉粗而赤,头疼眼痛剧烈,赤膜尽头星翳丛生,热泪频频,怕热羞明,口苦咽干,脉弦数。

治法:平肝清火。

方例:羚羊饮〔205〕

(3)心肝热炽:

证候:黑睛血翳满布,甚或堆积如肉,白睛赤紫,目珠刺痛,畏热羞明,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治法:清心泻肝,凉血破瘀。

方例:破血红花散〔188〕

2.外治:

(1)若翳膜红赤,可用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1日3〜4次,或千里光眼药水〔23〕滴眼,1日4〜5次。星翳平复,可改用犀黄散〔241〕或涩化丹〔177〕、石燕丹〔51〕点眼,1日3次。以磨障退翳。

(2)睑内椒疮累累者,须用海螵蛸棒摩擦法(详见总论第七章第二节),消除颗粒以散血祛瘀。

(3)本证引起瞳神缩小者,可适当用扩瞳药。

(四)临证权变

赤膜下垂与血翳包睛虽有症状的轻重不同,但在病因病机方面却不易截然区分。临证时应视肺、肝、心何经热邪偏盛,而灵活论治。如肺肝风热用退红良方,可酌加凉血活血之品,如丹皮、红花等;亦可选用归芍红花散〔66〕加减。若兼见心中烦热,小便赤涩,脉左寸洪大,偏于心火旺盛者,当清心降火,可改用泻心汤〔131〕合导赤散〔95〕。若血翳包睛,兼眵多泪热,赤涩肿痛者,用破血红花散应酌加胆草、石决明、生石膏等。若膜大脉粗而赤,头疼珠痛,急当清泄肝火,以防逆传,可选用羚羊饮。若兼见口渴喜冷饮者,当酌选加石膏、石斛等。若兼见大便秘结者,宜加用大黄、芒硝、麻仁等。

〔调护〕

注意眼部卫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厚味。提倡一人一巾和流水洗脸。患者的洗脸用具应定时消毒,更不可与他人共用。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视力严重下降者,还应在外出时注意安全。

〔应用例案〕

赵XX,女,48岁。1975年3月11日初诊:左目沙涩不适5、6个月之久,时轻时重,近十几天来症状忽然加重,目珠涩痛,流泪羞明,视物不清。检查,左眼上睑睑内椒粒密集,疙瘩不平,赤膜从白睛上方垂下,已近瞳神边缘,赤脉密布,此为赤膜下垂。治以加减退赤散(酒黄芩12克 秦皮3克 赤芍 丹皮 生地各9克 木通3克 炒栀子6克 青黛0.3克)加川黄连1.5克。外用海螵蛸棒擦法,治疗睑内椒粒,服药6剂,摩擦1次。3月18日复诊:脸内椒粒见疏,赤膜稍退,又行擦法一次,服上药6剂。3月25日三诊:睑内椒粒大部已平,留有少量疤痕,眦帷尚有少数椒粒,赤膜已去大半,已不羞明流泪,视物较前清晰,又服上方21剂。4月18日四诊:睑内仍有少量椒粒,赤膜已尽,青睛上部边缘留有菲薄云翳,其上已无赤脉贯穿,此症已愈,嘱其停药。(《张皆春眼科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