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自学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

2.了解经络的区别。

3.了解经络学说形成的途径。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内经》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明代喻嘉言告诫医生:“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了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根据文献记载分析,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

1.经络起源于针灸疗法的实践:什么时候发现经络,历史资料没有准确的记载。《内经》里已经有经络理论的记述,并且指出经络是在治疗实践中产生的。临床针刺时产生的痠,麻、重、胀等针感,这种针感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端传导;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端扩散;有时还发现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古代医学家在这样的医疗实践中,经过长期观察,逐步理解到人体各部有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联系通路,从而提出经络分布的轮廓。

2.经络是腧穴治疗实践的总结:大量的针灸临床实践说明,不同的腧穴对脏腑器官疾病,各有治疗作用,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如果把腧穴串联起来,就呈线状分布,这就为经络病候和经络治疗作用的按经归纳,提供了客观依据: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症;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喉、胸、肺病症。古代医学家把作用相似的穴位归纳分类,逐渐形成经络循行路线和经络症侯。

3.阴阳五行与医学结合,使经络学说理论更趋完善: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人们用以解释自然界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中诸多现象,尝借助哲理用以说明。阴阳五行学说与经络现象结合起来,经络配上阴阳,于是就有手足三阴三阳经,有了表里经相配的关系;腧穴配五行,于是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在临床上就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滋水济火,抑木扶土,补土生金,补母泻子等治疗原则,从而使经络学说的理论趋于完善。

4.解剖为经络学说提供了基本内容:古代医学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说明古人通过解剖观察的途径,为后世经络学说研究提供了经络循行、气血多少等形态方面的内容。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经络?

2.经脉与络脉有何区别?

3.经络学说形成的途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