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四)本经小结

(四)本经小结

1.本经受手阳明大肠之交,经脉走行方向是从头走足,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全经计有45个经穴,体表起于承泣,止于厉兑,络在丰隆,郄会梁丘。本经取穴要点,应注意瞳孔的直线,口角,下颌角,鬓角,觀弓,胸锁乳突肌,喉结,肋间隙,髂前上棘,顧骨外缘、外膝眼,胫骨前骼,外踝高点,以及第二跖关节等标志。取面部经穴,要端坐正视,面微上仰,在曈孔正中与口角直下连线上取承泣、四白、巨髎、地仓,于下颌角前一横指取颊车,颧弓下方取下关,鬓角上0.5寸取头维。

颈部4穴,平喉结旁,动脉应手处;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取人迎;水突在人迎与气舍之向;气舍在锁骨上缘,与水突,人迎相对,所以点穴时要先取人迎,后取气舍,然后在二穴之间取水突;在气舍之旁,锁骨上缘,下与乳头相对,取缺盆穴。

胸部6穴,应取仰卧位,均在肋间隙中,任脉旁开4寸处取之。

腹部12穴,应取仰卧位,先取任脉巨阙,旁开2寸点不容, 其他腧穴上下相距各1寸,均在任脉旁开2寸处。

大腿部有4穴,应屈膝正坐,四穴均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小腿有6穴,在髌骨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取犊鼻;从犊鼻到外踝上缘是1尺6寸,于犊鼻下3寸,腔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取三里;于犊鼻下6寸取上巨虚,8寸点条口,条口外1横指取丰隆,条口下1寸取下巨虚。

足背有5穴,取穴时应将足伸直放平,于外踝尖平齐,足背两筋间取解溪;于解溪下约1.3寸,动脉应手处取冲阳;于第二与第三跖趾关节前取内庭,后取陷谷,于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取厉兑。

2.本经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应注意属胃络脾,并与心、大肠、小肠以及鼻,口,齿和体表的乳部、气街相联系。它的功能是受纳水谷,为脏腑之海;脏腑赖胃气的供养,故本经多气多血, 气血旺于辰时。它内以候胃,外以候肌,病邪侵其经脉,其表现有外经病的发烧,面赤,汗出,神昏谵语,疟疾,以及目痛、鼻干衄血、唇口生疮,喉痛等等;内腑症多为腹胀,消谷善肌,癫狂,水肿,卧不安,溺色赤黄。所属经穴功能,除有调理脾胃之外,主要用于胃肠病。如胃合三里能通降腑气,治一切胃肠疾患;大肠合于上巨虚,大肠募穴天枢均主大肠疾患;小肠合于下巨虚能治小肠疾患。用治神志、癫狂,有丰隆涤痰,太乙止癫,滑肉门止吐弄舌,冲阳止狂善惊,解谿治癫悲善泣;梦魇不安取厉兑,口噤取地仓,颊车。用于血病如衄血取厉兑,癥瘕血块取天枢,产妇血晕取三里,下利脓血取上巨虚。用于头面疾病,如目不明、泪出取承泣、四白,目赤取足三里,偏头痛取头维,口㖞取地仓、颊车,咽痛取人迎、内庭,牙痛取颊车、下关、内庭。理肺气治,咳逆上气取人迎、气舍、库房、屋翳、水突;消水肿取大巨、水道;疟病寒热取内庭、厉兑,痢疾取天枢、上巨虚、内庭。

3.面部血管丰富,进退针要慢,防止出血,引起血肿。颈部深层有动脉,不可深刺,要避开动脉。胸部内藏心、肺,应浅刺,或沿皮平刺,严防伤及心、肺。腹部要消毒严密,进针须缓慢,达一定深度时,要少提插,免伤腹腔器官。面部、关节部位各穴,不宜用灸,避免引起瘢痕,有碍美观和关节活动功能。

复习思考题

1.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及其络属是什么?

2.本经腧穴主治功能有哪些规律?

3.取头面部穴要掌握哪些定位标志?

4.腹部经穴距任脉旁开多少?各穴上下之间距离是多少寸?

5.刺人迎要注意什么?

6.怎样取下肢小腿部的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