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四)本经小结

(四)本经小结

1.本经受足阳明胃经之交,经脉走行方向是从足走腹(胸),与足阳明胃经为表里,全经计有21个经穴,体表起于隐白,止于大包,络在公孙,郄会地机。本经取穴要点是,足部下肢应掌握第一跖趾关节前后,胫骨内侧后缘,以及股内侧肌等解剖标志。如足部有4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于足拇趾爪甲根部内侧去爪甲角1分许取隐白,于拇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骨边赤白肉际取大都,本节后取太白,并于本节(太白)后1寸取公孙。正如歌诀说: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藏,太白核骨白肉际,节后1寸公孙明。

腿部有6穴(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先于内辅骨(胫骨内侧后缘)下陷中定阴陵泉,由此直下至内踝尖,骨度分寸为13寸,于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取三阴交,再直上3寸取漏谷,于阴陵泉直下3寸取地机。正如歌诀说: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悬,陵下三寸地机朝。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简易点穴是:请患者正坐垂足,医者以右手掌按在左膝盖上,掌心正对膝盖顶端,将食中等指按在膝上面,拇指按于膝盖内侧上方,当拇指尖到处,适当肌腹隆起的高点处取之。由血海直上6寸,当股内侧肌隆起的尾端处点箕门。

腹部5穴(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除冲门横平曲骨旁开3.5寸外,余皆距任脉4寸。胸部5穴〈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除大包于腋下6寸,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定穴外,余4穴皆距任脉中线6寸,于肋间隙中取之。

2.本经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应注意属脾络胃,注心中,上膈,通连舌根,布于舌下。本经多气少血,已时气血最盛;经气正常能输布精微,濡养本经及所属脏腑,组织器官及体表部位,以维持其生理功能。若外邪侵袭,或自身机能障碍,经症可见头重,体重,身热,倦怠,以及颌、颊部疼痛,舌运动不灵活,或四肢肌肉病削,下肢内侧痛、麻,腿足浮肿等。内脏可见脘痛,便泄或完谷不化,肠鸣呕逆,纳少或发痞块,黄疸或腹满肿胀,小便不利等。

本经腧穴主治重点,均可用于脾经病,也可用于与脾经有密切联系的胃、心、肺、肾以及脾不统血等疾病。其中隐白治腹满,暴泄,血崩,以及梦魇,癫狂;大都治热病无汗;太白治腹胀,胃痛,泄泻;公孙治心胸胃痛,呕吐,泄痢以及心烦,头眠,发狂妄言。商丘健脾利湿能退黄疸;三阴交健脾益肾疏肝,主治飧泄肠鸣,经带胎产,以及失眠,遗尿和梦遗失精;地机促进生殖,利小便治水肿;阴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下焦;血海理血调经,祛风散湿。腹部经穴主治脾胃疾患如腹胀,腹痛,便秘,泻痢等。大包治全身疼痛(实症),四肢无力(虚症)。

总之,凡脾胃病可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阴陵泉;心神病有三阴交、公孙、隐白;血分病可选隐白治月经过多,太白治便血,公孙治肠风下血,血海主崩漏,三阴交治赤白带下。以部位分之,下肢经穴以治胃肠疾患为主,其次为前阴及妇科疾患,腹部主胃肠疾患,胸部经穴主治咳喘胸痛之疾。

3.本经从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心肺,不宜深直刺,腹部腹结、大横诸穴,深部为肠管,行提插等手法时不宜过深、过强,以免造成肠穿孔。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

2.绘出足太阴脾经体表循行路线。

3.熟读背诵脾经分寸歌诀。

4.试述大都、太白、公孙的定位及其关系。

5.试述阴陵泉与地机的定位及其关系。

6.试述三阴交的功能与临床应用。

7.脾经腹部有几穴,各距多少寸?

8.怎样定血海穴,箕门距血海多少寸?

9.试述脾经胸部各穴定位及其相互关系。

10.试述大包的定位及其主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