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阳陵泉

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图116)。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功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麻木,脚气,胆腑病,胁痛,口苦,呕吐,黄疸。

〔刺灸〕直刺或斜向下刺1~1.5 寸。可灸。

〔讲述〕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别称阳之陵泉、阳陵。阳指外侧,高起为陵,穴属胆经合穴,位于膝下外侧,昔有膝下为陵之说,因名。穴属筋会,为筋气聚会之处,是治疗下肢筋病要穴,有舒筋壮筋之效。临床用治痿症,凡热伤肺阴,筋失所养可配尺泽、内庭、复溜清肺润燥,养阴荣筋,以壮筋脉;因气血不足加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以养筋脉;因湿热侵淫,可泻内庭、阴陵泉清利湿热,以利筋脉;因肝肾亏虚,可补复溜、曲泉、太溪补益肝肾,以滋筋脉;因肝热筋痿,可配合谷、太冲清肝热,以舒筋脉;因脾热肉痿加内庭、合谷清热益胃,以舒筋祛邪。用治半身不遂可配曲池。用治舞蹈病可配合谷、太冲熄风舒筋。用治截瘫,凡气血两亏加三阴交、合谷补益气血;脾肾阳虚加命门、肾俞、脾俞温补脾肾,健壮筋脉。以上皆是根据“筋会阳陵”而取穴的。

由于胆附于肝,内藏清汁,加之肝胆为表里,故湿热蕴结,脾阳不运,以及肝郁气滞,皆可影响胆府功能,出现胁痛、口苦、黄疽之疾。临床可根据“合治内府”,“邪在腑,取之合”的法则,刺阳陵能改善胆腑功能,通畅胆腑。如用治肝胆引起的胁肋痛,因血瘀停积加三阴交以行血散瘀;因气滞加间使、三阴交理气行血;肝郁加太冲、期门疏肝解郁;发热口苦胁痛可配太冲、内庭清肝利胆。用治黄疸,属湿重于热配中极、阴陵泉利湿化浊;热重于湿配行间、阴陵泉、内庭清热利湿;脾阳不振,湿邪内阻可配阴陵泉、脾俞、足三里温化寒湿。凡虫痛绞痛、窜痛甚者,配上脘、筋缩疏肝理气止痛;痛缓泻足三里、百虫窝,点刺四缝以驱虫。配至阳、太冲、肝俞、胆俞清肝利胆,疏肝理气,治黄疸结石胁痛;凡热甚加行间、足三里、章门泻肝胆之火以利胆。

近代研究证明,针刺本穴能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出现针感即开始,在起针10分钟后更为明显。